<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李明鹏</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8589134</p><p class="ql-block">文字:李明鹏</p><p class="ql-block">图片:Al制作</p> <p class="ql-block">“功亏一篑”,这个成语仿若一记雄浑厚重的黄钟大吕,穿越数千年的悠悠岁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鸣响,时刻警醒着世人追求成功的道路布满荆棘,容不得半点疏忽。它以生动而直观的意象,描绘出只差最后一点努力,就能完成伟大事业却功败垂成的遗憾情境,就像即将登顶的登山者,在距离巅峰咫尺之遥时却选择放弃,令人扼腕叹息。其本意是堆筑九仞高的土山,仅差一筐土却未能竣工,如今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做事接近成功之际,因最后阶段的懈怠或放弃而功败垂成。这一成语源自西周初期召公奭对周武王的恳切劝谏,背后隐匿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蕴含着深刻且实用的人生哲理,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征途,告诫我们在追逐梦想的漫漫长路上,无论历经多少艰难险阻,无论距离目标多么接近,都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与懈怠,只有始终坚守初心,保持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跨越那最后的艰难险阻,拥抱成功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溯到商末周初,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动荡时代。殷纣王统治下的商朝,表面上看似强大繁荣,实则内部矛盾丛生,如同一座即将倾塌的大厦,摇摇欲坠。纣王沉溺于酒色,生活奢靡至极,酒池肉林便是他荒淫无度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对外频繁发动对东夷的战争,致使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付诸东流;对内则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谏言,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良将进行残酷迫害,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政治生态乌烟瘴气。在这样的黑暗统治下,商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纣王的统治充满了怨恨与不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西方的西周在周文王的英明领导下,正逐渐崭露头角,蓬勃发展。周文王礼贤下士,广纳天下英才,推行仁政,使得西周的国力蒸蒸日上,民心所向。然而,周文王壮志未酬,还未来得及完成推翻商朝的宏伟大业,便溘然长逝。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王位后,毅然扛起父亲的遗志,在召公奭、太公望等一众贤能之士的全力辅佐下,精心筹备讨伐商朝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武王先是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邀请天下诸侯齐聚一堂,向他们展示西周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坚定的伐商决心。诸侯们纷纷响应,与周武王达成了共同讨伐商朝的联盟。不久之后,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结大军,举行了庄严而盛大的誓师大会。他在誓师大会上,历数殷纣王的种种罪行,言辞激昂,振奋人心,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随后,周武王亲率大军,向殷纣王发动了著名的“牧野之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纣王得知周武王率军来袭,由于大部分精锐部队都在东方征讨东夷,一时无法及时回师救援,无奈之下,只好临时拼凑一些囚犯组成军队前去抵挡。这些囚犯平日里深受纣王的残酷压迫,对纣王早已恨之入骨。当他们看到周武王的正义之师时,纷纷倒戈相向,加入了周武王的阵营,反戈一击,冲向纣军。纣军瞬间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绝望地登上鹿台,自焚而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恭敬地拥立武王,向上天和殷商百姓宣告纣王的累累罪行,正式宣告殷朝覆灭,周朝建立,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由此开启了西周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西周的政治体制中,召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召公一职由周文王设立,其地位仅次于武王和周公,且召公与武王、周公同为周文王的后代,是同辈兄弟。设立召公的目的在于监督国君,及时指出国君的过错,确保国君能够正确行使权力,治理好国家。当时,西周有“周初四圣”,分别是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和太史佚,他们都是西周的开国元勋,为西周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牧野之战后,虽然殷纣的核心势力被彻底消灭,但商朝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对周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公旦亲自率领军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东征,以武力平定四方叛乱,同时积极推行礼乐制度,用礼仪道德感化四方百姓。太公望年事已高,被封于营丘,建立齐国。召公奭则被封于燕地,他先后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处理国家内政,为西周王朝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开创了“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其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勤政爱民的卓越精神,被后人尊称为“廉洁奉公之祖”和“勤政爱民之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周建国初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声名远播,四方蛮夷纷纷前来朝拜进贡。有一次,西方的旅国向周武王进贡了几只獒犬。这些獒犬体型健硕,身姿矫健,毛色油亮,周武王见后爱不释手。从此,他白天牵着獒犬上朝,晚上带着獒犬入眠,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逗弄獒犬,对獒犬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朝中大臣和后宫嫔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召公奭看到周武王如此沉迷于獒犬,心中充满忧虑。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一旦沉迷于玩物,就会丧失进取之心,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国家衰败。于是,召公奭怀着对国家和君主的无限忠诚与强烈责任感,写了一篇情真意切、言辞恳切的文章,劝谏周武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文章中,召公奭语重心长地说:“陛下,越是圣明的君主,越应时刻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今我周朝国力强盛,周边小国纷纷前来朝拜进贡,这固然是我朝的荣耀。但陛下身为天子,切不可将这些贡品视为珍宝,而应将它们赏赐给诸侯王和大臣,以此彰显陛下的仁德。因为若无仁德,即便拥有再多的珍宝,也毫无价值。一个贤明的君主,绝不会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更不会玩物丧志。臣衷心希望陛下能够坚持修德慎行,切勿被这些珍奇之物迷惑了心智。唯有将贤才视为比珍宝更为重要的财富,远方的人才会主动前来归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召公奭用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比喻来警醒周武王:“陛下,您肩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玩物会丧志,玩人则会丧德,而高尚的品德都是由点滴的小德积累而成。这就好比堆一座九仞高的土山,每一筐土都至关重要。当土山即将堆成,只差一筐土(古时一筐叫一篑)时,如果就此放弃,那么这座山就永远无法堆成。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陛下一定要重视人才,这才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大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武王看完召公奭的文章后,深受触动。他深刻认识到自己沉迷于獒犬的行为确实不妥,差点因为一时的玩乐而荒废了朝政,差点让先祖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于是,周武王立即痛改前非,从此更加专注于朝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之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周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功亏一篑”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召公奭对周武王的一次劝谏,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深刻警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追求这些目标的道路上,我们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却因为一时的懈怠、疏忽或者放弃,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这就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困难就退缩放弃。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初心,勇往直前,才能跨越重重障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避免留下功亏一篑的遗憾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