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腐败

汶塘景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语言腐败:藏匿于言辞中的社会毒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贫困变成“待富”,失业成为“灵活就业”,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精致言辞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真相?</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社会交流中,一种不易察觉但却危害深远的腐败形式正悄然蔓延——它不是传统的权钱交易,而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语言腐败。这种腐败通过精心编织的言辞,掩盖问题,扭曲真相,使原本应该清晰明了的沟通变得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将贫穷粉饰为“待富”,将失业美化为“灵活就业”时,我们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用语言的糖果包裹社会的苦涩。</p><p class="ql-block"><b>01 语言腐败的多副面具</b></p><p class="ql-block"> 语言腐败在当今社会呈现出多种形态,每一种都带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和目的。空洞式语言腐败充斥在官场和职场,空话套话连篇,内容空洞无物。这种语言看似正式规范,却缺乏实质信息,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p><p class="ql-block"> 吹捧式语言腐败则表现为对他人的阿谀奉承和对自己的自吹自擂。一些人为了个人目的,无原则地赞美领导或同事,将语言变成了讨好他人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更为隐蔽的是掩盖式语言腐败,通过精心选择的词汇来淡化或掩盖问题和错误。当问题出现时,不是直面问题,而是通过语言技巧来转移视线。这种语言使用方式不仅逃避责任,还混淆公众判断。</p><p class="ql-block"> 奇谈式语言腐败则常见于一些官员不顾身份的语言出格行为,他们或热衷于传播奇谈怪论,或通过不当言论哗众取宠,以获取关注。</p><p class="ql-block"> 这些语言腐败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偏离了语言作为传递真实信息、促进沟通的本质,变成了掩饰真相、谋取私利的工具。</p><p class="ql-block"><b>02 语言腐败的渗透与危害</b></p><p class="ql-block"> 语言腐败的危害远不止于表面上的沟通障碍,它像一种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政治领域,语言腐败导致政治生态庸俗化。当官员习惯于说假话、报假情,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便有了滋生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语言腐败对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的破坏尤为显著。它异化了本应纯洁简单的同志关系,使形形色色的潜规则越用越灵。如果善于歌功颂德、热衷吹牛拍马者受到青睐和重用,则会助长“精神贿赂”歪风,污染本应干净的从政环境。</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领域,语言腐败导致信息失真,进而引发决策失误。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成为常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真实情况被掩盖,基于不实信息制定的政策难免偏离实际需求。</p><p class="ql-block"> 更为严重的是,语言腐败最终会损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桥梁。当公众发现官方说辞与现实体验不符时,会产生被愚弄的感觉,长期积累将导致公信力丧失。</p><p class="ql-block"> 语言腐败不仅是文化修养问题,更是思想作风问题。它降低个人品格,使人在阿谀奉承中丧失原则和立场,最终导致整体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p><p class="ql-block"><b>03 语言腐败的根源探析</b></p><p class="ql-block"> 语言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对权力的非正当追逐和崇拜是语言腐败产生的政治根源。在一些场合,说真话需要承担风险,而说假话、空话反而能明哲保身,这种逆激励机制助长了语言腐败的滋生。</p><p class="ql-block"> 道德滑坡和纪律松懈是语言腐败蔓延的制度成因。当社会缺乏对语言使用规范的明确要求和监督,语言腐败便会如同野草般疯长。语言腐败之所以成为痼疾,主要在于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既省事又保险。官场中总有一些人崇尚四平八稳、圆滑老到,讲话自然也要追求稳妥。</p><p class="ql-block"> “语言贿赂”自古至今是一些人的常态,究其根源,就在于有人喜欢,愿者上钩,“官”念扭曲、私心太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言上的贿赂比金钱贿赂更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和破坏性。</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也为语言腐败提供了土壤。在海量信息中,人们倾向于使用夸张、煽动性的语言来吸引注意力,导致语言通货膨胀,进一步削弱了语言的表达力和准确性。</p><p class="ql-block"><b>04 治理语言腐败的路径选择</b></p><p class="ql-block"> 面对语言腐败这一社会毒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才能有效遏制其蔓延。要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语言腐败的政治危害,破除旧思维、改变旧习惯、倡导正能量,消除语言腐败现象产生的思想认识误区。</p><p class="ql-block"> 在制度层面,需要加强问题导向的制度建设,将语言腐败纳入政治纪律的惩治范畴。没有惩治措施,就没有畏惧。语言腐败不同于权钱交易的“硬腐败”,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对其治理主要应通过政治纪律加以规范。</p><p class="ql-block"> 抵制“语言腐败”,需要提升免疫能力、筑牢思想防火墙。党员干部权力越大,越容易成为糖衣炮弹、语言“贿赂”的目标。应当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摒弃“官本位”观念,远离“高帽”和语言“鸦片”。</p><p class="ql-block"> 要根治政务回复中的“假大空”现象,须将“解决率”置于“回复率”之上,以实效为唯一准绳。强化“首接负责制”,全程追踪责任主体,杜绝部门间“踢皮球”。同时,可建立限时反馈与解决机制,让“正在研究”变成“已着手解决”的具体步骤。</p><p class="ql-block"> 最为根本的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的简单直白表达方式。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语言腐败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大障碍。</p><p class="ql-block"> 语言的本质是沟通而非掩饰,是桥梁而非屏障。一位基层公务员感慨:“如今我们回复群众诉求,不再使用‘正在研究’这类模糊表述,而是必须明确告知处理时限和具体负责人。” 这种转变看似微小,却是治理语言腐败的重要一步。</p><p class="ql-block"> 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当我们允许语言这个“家”被腐败侵蚀,我们的思想也将无家可归。守护语言的纯洁性,就是守护我们社会的诚实和正直。</p><p class="ql-block"> 唯有让语言回归本质,用真诚取代虚伪,用简洁战胜冗繁,我们才能构建起真诚互信的社会关系,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