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芯路微光</p><p class="ql-block">譬如那最精密的所在,光刻机的镜头之下,要将电路图纤毫毕现地“雕刻”在微小的晶圆上,所需的已非人力,而是一种近乎道的神工。我们缺的,便是这般经年累月的“神工”积淀。想到此处,那风拂过梧桐叶的沙沙声,也仿佛带着一丝沉重的叹息了。</p><p class="ql-block">然而,若只将目光锁在这“方寸之地”的落后上,便不免要陷入悲观了。我们总该将视线放得开阔些,去看看这条追赶的路,看看那些在路上奔走的人。这追赶的路,并非一片沉寂的荒漠。恰恰相反,这是一片喧腾着、生长着希望的热土。我仿佛能看见,在祖国南北的一个个高新园区里,入夜后,那些研发中心的大楼总是亮着最多、最密的灯火,像一颗颗不肯安眠的、倔强的心脏。那灯光下,是无数年轻的、专注的面庞,他们或许也深知前方山峦的巍峨,但他们更相信,每一行写下的代码,每一次成功的流片,都是在为这高山增添一抔土,一砾石。这其中的艰辛,外人难以想见,但那从无到有、从有到追的进程,却是“肉眼可见”的。便如春雨后的竹笋,夜里静悄悄地,但清晨一看,便已破土数寸了。这种生命力,是任何壁垒都难以最终禁锢的。</p><p class="ql-block">这使我想起我们民族骨子里的一种精神来了。我们的先人,从不乏“自知不足”的智慧。孔夫子过太庙,尚要“每事问”,韩昌黎作文,亦有“不足于道者,虽利不为”的警醒。自知不足,并非怯懦,而是清醒;而保持信心,亦非虚妄,乃是源于一种更宏大的生命观。我们信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功不唐捐”的积累,是“愚公移山”的坚韧。芯片这一途,固然是西洋人先踏出的路,但路既已在眼前,我们便有了走下去的可能。这路上,一时的风雨、一时的崎岖,都不过是征程上的注脚罢了。</p><p class="ql-block">此刻,夜色更浓了,远处的城市灯火,连成一片璀璨的光河,那其中跃动的,有多少是由一颗颗“中国芯”所驱动的呢?我不敢确知,但我能感到一种温热的希望,正从脚下这片土地深处,缓缓地向上涌流。自知其短,而不堕其志;道阻且长,而行则将至。这芯路上的微光,此刻虽不算最明亮,但谁又能说,它不会聚成明天的星河呢?我收起手机,那小小的芯片在掌中,竟也觉得有了些温度。未来,确是可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