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悦溪散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8356623</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云水禅心</p> <p class="ql-block"> 重九那日,北碚是个阴天。本想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什么的,可想到我已年过花甲,若不出门爬爬山怎能说是庆祝了自己的节日呢!先是去马鞍溪湿地公园走了走,后又到了与西南大学文学院毗邻的小山丘旁。拾级而上,总算有了重阳登高的意思和感觉。坐在小丘的凉亭里极目远眺,对面的缙云山灰蒙蒙的令人兴趣索然。倒是寒风拂过黄叶飘零,秋的萧瑟与苍凉触碰了我心底的那根情弦,尤其是在这易生乡愁的茱萸节里。</p> <p class="ql-block">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萦绕于脑际,于我这个客居巴蜀的荆楚人来说实为感同身受。公元716年,王维独居长安赶考恰逢九九重阳,思亲之下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游子们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从而升华了众人共情的桑梓主题。</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在情感上,连用两个“异”字诉说自己的孤寂,并以遥知少一人登高的丰富想象力,呼应兄弟之间的双向心灵感应,更显情意的含蓄深沉。诗中的“独”与“倍”“遍”与“少”这些字意相对却又完美统一,足见王维对诗眼的精准运用。在写作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独居他乡的境况,虚写自己的想象。以画面感衬托两地的相互牵挂,极具艺术的张力。该诗用语凝练`、意象清晰、诗意跳脱,把九九重阳的诸多习俗立体的具象化。这才情俱佳的作品,出自一位才十七岁的赶考者之手着实让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 我又想起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但她把愁绪写得太过凄寥,实有蚀骨之痛。尤其是那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恐让我难以自控而泪目,她的这阙词不提也罢。还是说说比较旷达的诗,比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这首七律是他外放任池州刺史时与友人张祜同游齐山,借登高宽慰张祜仕途不顺而作,也隐含自身的失意。诗中有对秋景的赞赏,有对欢聚的愉悦,有对际遇的哲思,总的来说心态还是比较豁达与自勉的。</p><p class="ql-block"> 首联寓情于景,白描江波雁阵美酒山色,欣逢菊花节携友登高。颔联以赏菊习俗为引,却反衬惬意时分的难遇,夹叙夹议中彰显着烦恼丛生的喟叹与及时行乐的疏狂这种复杂的情绪交织。这是典型的古诗写法,先是启,为次联的承做好铺垫。接下来便是转,收尾就是合了。颈联即以抒怀,藉此佳日一醉方休,何须去计较人生的困顿呢?尾联化用齐景公牛山垂泪的典故,借古喻今活在当下。整首诗结构明晰,层层递进,将个人的情感提升到领悟的高度,传递出一种超然洒脱与傲菊自持的意涵!</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踏秋节虽然没有见到大自然中那碧空如洗的苍穹,可从古诗中重沐了那故土情结的氤氲,欣赏了那江涵秋影的意象,也不枉过了一回这特殊的的重阳节,更为自己人生的秋天涂抹了靓色。可谓是“登高吟雅韵,重九寄深情”。在这登高之际,我祈愿社会和谐人寿年丰,让敬亲奉养的传统孝道与尊长爱老的传统美德永远地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