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新时代的追光者)

(老帅哥)

追光者:新时代的记者们,你们是褶皱里书写真相的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追光者:新时代的记者们,你们是褶皱里书写真相的人!</b></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8日清晨,陕北高原的寒风裹挟着细沙掠过延安新闻纪念馆的飞檐。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纪念馆前的青铜雕像——范长江手握钢笔、肩挎相机的身影被镀上金边。这座雕像的基座上镌刻着八个字:"真相如炬,使命如山"。此刻,全国数十万记者正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着这份使命,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镜头捕捉时代,在信息洪流中筑起一道捍卫真相的堤坝。</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逆行的身影:在灾难现场书写忠诚</b></p><p class="ql-block"> 2024年夏,华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当洪水漫过河北涿州城区的瞬间,央视记者王路明扛着摄像机蹚过齐腰深的积水,镜头里是消防员用门板转移婴儿的惊险画面。他的同事张琳在郑州地铁5号线采访被困乘客时,话筒里传来哽咽的求救声:"我女儿才三岁,求求你们先救她!"这些声音通过电波传遍全国,成为救援行动最有力的动员令。‌ 在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新华社记者陈晨连续72小时作业,用冻僵的手指在帐篷里敲击键盘,发出的《震区24小时》系列报道为国际救援队提供了精准坐标。他们用沾满泥浆的裤脚和沙哑的嗓音证明:记者的战场永远在离真相最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二<b style="font-size:20px;">、笔尖的温度:在基层角落传递力量</b></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独龙江乡,南方日报记者李雪梅连续三年跟踪报道"直过民族"脱贫故事。她记录的独龙族老人普战生从茅草屋搬进砖瓦房时,用生硬的汉语说:"共产党好!"这句话被写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浙江乌镇,浙江在线记者陈逸飞蹲点世界互联网大会,用《数字时代的守夜人》系列报道,让观众看到那些在机房维护网络安全的工程师们熬红的双眼。这些报道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诠释着"四力"教育实践的真谛——脚力丈量大地,眼力洞察秋毫,脑力思考真谛,笔力书写时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镜头的力量:在历史节点定格永恒</b></p><p class="ql-block"> 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团队在卢沟桥畔架起8K摄像机,用超高清画面记录下99岁抗战老兵抚摸弹痕的颤抖双手。这段影像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活着的抗战史"。 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人民日报记者张博然用《冠军背后的中国力量》系列报道,让观众看到举重冠军吕小军训练时磨破的护膝和写满战术的笔记本。这些影像与文字交织的叙事,让英雄从神坛走向人间,让历史从课本走进现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传承的薪火:在新时代续写华章</b></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同心长廊"里,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畅的采访手稿静静陈列。1998年抗洪时,他在齐胸深的水中坚持直播;2008年汶川地震,他徒手刨出被埋群众;2025年河北洪灾,他再次奔赴前线。‌ 这种精神正在新一代记者中延续:90后记者周雨晴在新疆帕米尔高原采访戍边战士时,用GoPro记录下战士们在零下20℃的寒风中巡逻的画面;95后记者陈昊在贵州"天眼"基地,用VR技术带领观众"走进"FAST射电望远镜内部。他们用创新表达证明:传统媒体人正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2025年记者节前夕,中宣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新闻工作者全年平均深入基层183天,完成重大主题报道2.7万篇,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超千万条。这些数字背后,是你们记者们用生命书写的忠诚。当夜幕降临,延安新闻纪念馆的灯光依然明亮,就像你的这些记者们永不熄灭的初心——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诱惑中坚守底线,在变革中勇立潮头。你们手中的笔,是刺破黑暗的利剑;你们肩上的相机,是记录时代的眼睛。在这个属于你们的节日里,让我这个老战士向你们这些"追光者"致敬:你们是真相的守护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是正能量的传播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向你学习,向你们致节的美好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