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网厂的快乐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纪实散文.童年回忆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情暖万民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第六章</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被招进渔网工厂,成了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刚进厂时,一切都是陌生的,手轮飞转、梭子穿梭,他心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他天生好学,师傅见他踏实肯干,便安排他做摇车工,负责编织网绳。</p><p class="ql-block"> 制作网绳最基础的就是四股线编织。工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需耐心和配合。父亲这头,将四根线固定在摇绳机上;另一端,在五十米开外的立座上,也有专人负责固定。四根线分别穿梭子四个固定点,按次序编穿,再拉回父亲的编绳机这一侧。四个方位固定好后,父亲便开始摇动手柄。</p><p class="ql-block"> 在另一端负责配合的是张姨,一位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女工。她手执梭子,随着父亲摇动的节奏,均匀地调整手中的力道。这工作要求手劲细腻、用力持续,尤其在梭子行至摇轮跟前时,网绳越收越紧,这时得格外仔细。最后一段需纯手工收尾,打结、裁剪,一根五十米长的绳子才算完成。若需更粗的绳,便得将两三根已编好的绳重新合并,再走一遍流程,这样绳体就更粗更结实。</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技术活,还是力气活。五十米的长绳,光自重就颇为吃力,摇动起来极为辛苦。父亲力气大,又肯下劲,从不喊累。而对面的张姨也是个中好手,按压梭子的力道不轻不重,均匀细致。二人配合无间,工作效率高,绳子的质量也扎实。</p><p class="ql-block"> 只是,张姨有个难言之隐——她是汗脚,常年光脚在车间木地板上走来走去。每当她走到父亲这边交接收紧的绳子,总伴着一股浓烈的脚汗味。父亲每回都得强忍呼吸,甚至偷偷捂鼻子。有一回,我去厂里找父亲,正巧张姨走过来,那股味道扑面而来,我当时就被熏得扭头跑开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张姨自己也心里有数,她非常自觉,每半天就会去洗两次脚,还会拿拖布把地板来回擦干净,生怕影响了旁人。她也是个苦命又自尊的人,父亲从不说破,反而更加尊重她。</p><p class="ql-block"> 他俩搭档得越来越好,因为出绳率高、质量稳定,被评为车间里的优秀员工。到了年底,更是双双被推选为厂的先进生产者。父亲越干越有劲,脸上总是带着自豪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1952年,工厂推荐他参加区劳动模范大会。当他走进会场,听到区长在台上讲话,后来区长亲自为他颁奖、戴上大红花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原来台上的区长,正是从前明泽坊的老坊长李先生!如今他已升为中山区的区长。父亲站在台上,一眼看到台下坐着的老朋友:马成、陆小六,还有说话结巴的姚嗑吧,他们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使劲朝他鼓掌。那一刻,父亲心里热流涌动,眼圈都红了。</p><p class="ql-block"> 厂里后来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增加额外收入,开办了一个小型榨油车间。由从山东省黄县请来的黄师傅主持,他从家乡运来廉价的花生米,带领大家榨油。厂里抽调两人专职负责,还购置了榨油机,另从下班工人中招募志愿者帮忙。父亲又是第一个报名。</p><p class="ql-block"> 参与榨油也有好处——可以吃到刚榨出来的花生殘渣。那渣子压成饼,香喷喷、脆生生,很垫饥。渔网厂的职工,每个月都会用成本价买到一斤花生油,外带一块免费的花生饼。大家吃在嘴里,暖在心中。父亲他们几个志愿者,每天下班,还会得到一小块儿花生饼,可以带回家中。我吃香了嘴,每天黄昏守在门口等父亲下班,一看到他從安乐街拐弯出现,我就飞奔过去。父亲怕我跌倒,也总是加快脚步迎上来。那时万民街上的夕阳,把我俩一前一后奔跑的影子拉得好长。那幅画面,至今仍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 制作 王为民</p><p class="ql-block">图片 AI绘画</p><p class="ql-block">252025年10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