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铸魂 父親的脊梁

樱花女

<p class="ql-block">我的书房里,始终挂着一张黑白照片:身着中山装的父亲站在县电影院门前,身后是斑驳的砖墙,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泛着微光。93岁的他是具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身正气,散发着正能量,一世廉洁,一尘不染。这张拍摄于2025年的照片,承载着父亲一生的光影岁月,也在我成长的年轮里刻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每当我凝视照片中父亲坚毅的眼神,那些浸润着汗水与温情的往事,便如老电影般在记忆深处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一、寒门砺志</p><p class="ql-block"> 1932年隆冬,父亲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现已93岁。十二岁那年的春耕,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那天清晨,父亲攥着比他还高的锄头,在垄沟里笨拙地挥动。初春的黑土地冻得梆硬,锋利的锄刃总在土块上磕出火星。等爷爷扛着烟袋锅来查看时,三垄苞米苗被铲掉了大半。暴怒的爷爷抄起锄杠就打,木质的锄杠在父亲背上折断的瞬间,也折断了他安于农耕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月光下,父亲蜷缩在柴房的草垛里,抚摸着被打肿的后背,泪水浸湿了粗布衣襟。远处学堂传来的读书声,像暗夜中的萤火,点燃了少年心底的渴望。第二天破晓,他赤着脚跑到二十里外的县里小学,在校长办公室门口站了整整两个小时。当他用冻得发紫的手指,在考卷上工整写下"一斤棉花重还是一斤铁重"时,老校长扶了扶圆框眼镜,笑着说:"这孩子,眼神里有股子劲儿。"</p> <p class="ql-block">此后三年,无论酷暑严寒,总能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在乡间土路上奔跑。清晨五点,当公鸡还未打鸣,父亲已踩着露水出发,裤脚沾满泥浆;傍晚时分,他又顶着星辉归来,煤油灯下继续苦读。有年深冬,暴风雪封了路,父亲硬是背着棉被,在雪窝里跋涉三个时辰,赶到学校时睫毛都结了冰碴。正是这份执拗,让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省立国高。</p><p class="ql-block">国高的图书馆成了父亲的第二个家。他白天上课,夜里帮厨房劈柴换取煤油,在昏黄的灯光下研读《古文观止》《资治通鉴》。毕业时,校长在他的纪念册上题字:"寒窗五载,终见天光。"可父亲并未止步,又拜入当地宿儒门下,研习诗词书法。五年私塾生涯,他抄烂了七本字帖,写下的文章被先生拿去做范文。这份对知识的虔诚,后来化作滋养我的精神沃土。</p> <p class="ql-block">二、光影人生</p><p class="ql-block"> 1954年,父亲通过文化系统招考,成为县电影放映队的一员。报到那天,他特意将母亲缝制的新衬衫熨得笔挺,把党徽别在左胸最显眼的位置。那时的放映队是流动的,需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放映机,翻山越岭为偏远村落放电影。父亲总说:"电影是照进山沟的光,咱得让光跑得比风还快。"记得1976年夏,暴雨冲毁了伊通的山路。为了不让乡亲们失望,父亲和同事们抬着放映机,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跋涉六个小时。到达时,浑身湿透的他们顾不上换衣服,立刻调试设备。当《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响起,村民们打着伞围坐在泥泞的空地上,有人悄悄抹起了眼泪。那晚,父亲在日记中写道:"再难的路,也挡不住精神食粮的传递。"</p><p class="ql-block">作为放映队长,父亲始终坚守着廉洁底线。八十年代初,电影票十分紧俏,常有熟人想走后门要票。父亲总是从兜里掏出自制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场电影的票根:"这是公家财产,多一张少一张都得有数。"有次,某企业负责人带着烟酒找上门,想包场放内部电影,父亲当场婉拒:"党徽戴在胸前,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p><p class="ql-block"> 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父亲也从未停下脚步。他自学机械维修,将老旧的16毫米放映机改造成自动倒片机;编写《农村放映员操作手册》,被全省推广;还培养出二十多名徒弟,其中三人获得省级放映技术能手称号。退休那天,他抚摸着跟随自己三十年的长江牌放映机,眼眶泛红:"老伙计,咱们该歇歇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家风如灯</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言传身教,构成了我成长的底色。上小学时,我因为弄丢五毛钱的作业本费,怕被责骂而说了谎。父亲发现后,没有打骂,而是带我去电影院的财务室,让我看着会计阿姨核对账目。"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差;做人的诚信,半点都不能丢。"他的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p><p class="ql-block">每个寒暑假,父亲都会带我去农村放映。记得第一次跟着去李家庄,我抱怨山路难走,父亲指着远处的炊烟说:"你看那些等电影的眼睛,比山还高。"当我看到村民们搬出自家的板凳,孩子们举着用罐头瓶做的灯笼,突然明白了父亲坚守的意义。那晚,我主动帮着挂银幕、调焦距,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在学习上,父亲从不要求我考第一名,但看重学习态度。初中时,我因贪玩成绩下滑,他没有说教,而是翻出自己当年手抄的《新华字典》。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批注,有些地方被手指磨得起了边。"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他的话,让我羞愧地低下了头。</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书房里,至今保存着他工作时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除了工作记录,还抄录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警句。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父亲送我的钢笔,笔帽上刻着的"正直"二字,时刻提醒着我为人处世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四、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已93岁了,生活能自理,而且身体健康。但我在工作中担任法官岗位,面对诱惑时,总会想起父亲胸前闪亮的党徽;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仿佛又看见那个在风雪中跋涉的少年。"您父亲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每当夜深人静,我会翻开父亲的日记。那些用蓝墨水书写的文字,记录着一个普通党员的坚守与担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父亲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责任。他教会我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更是一种穿透岁月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窗外的月光洒在那张老照片上,父亲的笑容依然温暖而坚定。我知道,这份家风的传承,永远不会落幕。它像一粒种子,在我的生命里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庇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