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湘潭木屐故事的诞生与流传,植根于地方历史记忆、军事需求与手工业繁荣的三重土壤,更与千年非遗打油鼓的民俗脉络深度交织,核心脉络贯穿千年,既是特定时代的实用智慧结晶,更是湘潭本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谢龙湘摄</p> <p class="ql-block"> 其文化源头可精准追溯至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与岳家军抗金历史紧密相连。据地方史料与民间口述记载,岳飞率部追击金军至潭州(今湘潭),驻军于杨梅洲东岸杉树坳一带。当时湘潭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春夏多雨,湘江支流纵横导致营地及周边道路常年泥泞,将士行军常因湿滑受阻,甚至影响作战效率。为解燃眉之急,岳飞令士兵就地取材,选用本地耐潮抗腐的樟木、杂木为原料,劈料成型后在屐底钉上铁齿防滑,制成简易木屐。这种“军用工装”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更因制作便捷、实用性强,成为岳家军驻潭期间的标志性装备。而当时已具雏形的打油鼓(其源起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楚地巫风),常于军队祭祀、誓师等仪式中展演,鼓身恰以同批樟木打造,木屐的实用功能与油鼓的精神感召形成早期呼应。</p> <p class="ql-block"> 岳家军驻留期间,除传授木屐技艺外,更心系百姓——为缓解当地旱涝灾害,组织士兵开挖近200亩大水塘(后称“岳塘”),灌溉周边农田;又帮助修缮堤坝、平整道路,深得民众爱戴。百姓为铭记这份恩德,将驻军之地命名为“岳塘”,这一地名沿用至今,成为如今岳塘区名称的直接由来,木屐也由此从“军用工具”转化为承载军民情谊与地方记忆的文化符号。而打油鼓则成为感念岳家军恩德的祭祀载体,每逢开塘庆典,巫师便踏木屐、击油鼓祈福,“木屐踏泥稳,油鼓振民心”的场景成为早期民俗记忆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明清至民国时期,湘潭凭借湘江航运优势成为“江南米市”核心,商贸繁荣带动手工业勃兴,木屐产业随之步入鼎盛,与打油鼓的民俗兴盛形成“物艺共生”的文化景观,为故事传播提供了坚实的产业载体与生活场景。当时“湘潭木屐益阳伞,沅江女子过得赶”的俗语在三湘大地广为流传,足见其行业地位与民间认可度。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每逢庆丰收,民众便会打着油鼓、踏着木屐在麻石路上踏歌鼓舞,木屐铁齿与石板碰撞的“哒哒”声,和油鼓激昂的“咚咚”声交织,成为丰收时节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图景。</p> <p class="ql-block"> 据《湘潭市志》记载,这一时期全城木屐作坊、商号达300余家,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格局,其中位于湘潭九一十一总的仓门前木屐店便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商号之一,以贴近市井需求的款式与价格,成为周边民众购买木屐的常用选择;此外还有:</p> <p class="ql-block">- 河西风车坪巷的“肖万泰”号,由匠人肖梅生创立于清道光年间,以“选料精、齿钉牢、桐油刷得匀”闻名,其制作的“双齿花屐”不仅耐穿,还在屐帮雕刻简单花纹,兼具实用与美观,成为当时士绅家庭的首选;</p> <p class="ql-block">- 河东马家河的“冯万寿”号,依托当地丰富的樟木资源,专攻耐用型民用木屐,民国初年年产量最高达6000余双,产品经湘江码头销往长沙、衡阳等地,常供不应求;</p> <p class="ql-block">- 窑湾老街、东坪横街、十七总新码头的“德胜祥”“李顺昌”等作坊,则以量产平价木屐为主,满足码头工人、商贩等普通民众的日常需求,形成“高中低”全覆盖的产业生态。</p> <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打油鼓已分化出“文场”“武场”等形式,与木屐产业在空间与场景上深度融合:东坪镇、马家河等木屐作坊聚集区,同时也是打油鼓“龙舟派”的核心展演地。端午龙舟赛时,匠人穿着自家制作的木屐赶往码头,屐底铁齿踏在麻石路上发出“哒哒”声,与油鼓“咚咚”的助威声交织回荡;清光绪年间,东坪镇打油鼓传人刘致中甚至能穿着木屐肩挑重物组织鼓队,木屐的耐用与油鼓的激昂共同成为市井生活的鲜活符号。而与岳家军驻兵地“岳塘”相近的木屐塘一带,因聚集了数十家木屐作坊,逐渐形成“前店后坊”的聚居区——白天作坊里锯木、钉齿声不绝于耳,傍晚麻石路上满是穿木屐归家的匠人,“哒哒”声与远处庙会的油鼓声遥相呼应。“木屐塘”这一地名随产业发展与人口聚集固定下来,成为木屐故事与油鼓记忆交织流传的核心地理标识。</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后,随着橡胶制品(如雨鞋、胶鞋)的普及,木屐因便携性、舒适性不足,逐渐淡出民众日常生活,传统木屐制作手艺因缺乏市场需求近乎绝迹;打油鼓也受“破四旧”等因素影响,演出一度停办。但依托“岳塘”“木屐塘”等地名的延续,以及长辈对“岳家军制屐助民”“木屐作坊伴油鼓”“丰收踏歌鼓舞”等往事的口述传承,湘潭木屐故事并未随之消亡。</p> <p class="ql-block"> 当代,湘潭文化名人钱继明成为木屐文化传承的核心推动者——他深耕本土民俗二十余年,走村串户收藏各类老物件万余件,在湘潭市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内专门开设木屐馆,其场馆内容极具特色,既是实物宝库,更是活态传承课堂:</p> <p class="ql-block">谢龙湘摄</p> <p class="ql-block">谢龙湘摄</p> <p class="ql-block">1. 展品特色:聚焦“实用与民俗的双重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时代跨度完整:馆内2000多件木屐覆盖明清至近现代,从民国士绅穿的“双齿雕花樟木屐”(屐帮刻有梅兰竹菊纹样,桐油涂层至今光亮),到码头工人穿的“粗木单齿劳保屐”(鞋底厚达3厘米,铁齿磨损痕迹清晰可见),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童穿的“彩绘布面木屐”(鞋帮缝有碎花布,减轻磨脚问题),完整呈现木屐功能从“防滑工具”到“生活单品”的演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俗关联紧密:专门开辟“油鼓与木屐”展区,陈列与打油鼓仪式配套的“祭祀木屐”——屐底铁齿刻有“风调雨顺”字样,踏在石板上会留下印记,与展柜中同期的油鼓(鼓身贴有“丰收祭”红纸残片)相互印证,还原“踏屐击鼓”的民俗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工艺细节直观:展出多件未完工的木屐半成品,以及刨子、凿子、铁齿模具等老工具,其中一把民国时期的“木屐专用刨”,刀刃弧度与木屐鞋底曲线完美契合,直观呈现传统制作工艺的精巧。</p> <p class="ql-block">2. 研学活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小木屐匠”手工课: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体验课,用简化版工具(安全木坯、塑料模拟铁齿)教孩子制作迷你木屐,同时讲解岳家军制屐的历史故事,2023年以来已开展50余场,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不少孩子还会带着自制木屐参与馆内“踏屐击鼓”小游戏(用手鼓模拟油鼓节奏,踩着木屐走指定路线)。</p><p class="ql-block">- “老匠人忆往事”访谈会:定期邀请曾在木屐作坊工作的老人(平均年龄82岁)到馆内分享,比如邀请木屐非遗老人曾是“冯万寿”号的学徒,会现场演示如何给木屐刷桐油(“要刷三遍,每遍都要等前一遍干透,这样才耐潮”),2024年举办的“木屐塘往事”主题访谈,吸引了300余名市民参与,现场收集到10余件市民捐赠的老木屐。</p><p class="ql-block">- “非遗联动”展演:联合打油鼓传承人,在馆外广场举办“踏屐击鼓”展演——表演者穿着馆内复刻的“祭祀木屐”,踏着固定节奏(“哒哒-咚-哒哒”)行走,同时击打油鼓,2024年端午期间的展演,还吸引了碧桂园潭州府木屐博物馆、七星村民俗博物馆联合参与,三地展品联动展出,成为湘潭非遗文化的热门活动。</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碧桂园潭州府大型木屐博物馆(以“产业历史”为主题,用沙盘还原明清木屐作坊集群)、七星村湘潭市木屐民俗博物馆(以“乡村记忆”为主题,展出村民捐赠的农家木屐)先后建成,钱继明的木屐馆则以“实物细节+活态传承”为特色,与两座博物馆形成“产业-乡村-民俗”的互补格局,共同为木屐故事与打油鼓记忆搭建起立体传承平台。如今,这些场馆不仅成为亲子研学、文化体验的热门场所,更让木屐文化与打油鼓艺术相互印证,持续传递着湘潭本土的历史温度与文化认同,让千年脉络在新时代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谢龙湘摄</p> <p class="ql-block">谢龙湘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