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 物

幸运1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br> 这首唐诗,念起来朗朗上口,国人皆耳熟能详,包括幼儿园的稚童,也能把手一背,摇头晃脑地一口气背下来.这足以说明,我们打小就没少接受过惜物的教育.<br> 遗憾的是,稍微留心一下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们,苹果刚咬一口便再也不碰者有之,饼干拆开只吃一片者有之,更恼火的是吃饭象播种,吃一半洒一半.作为家长,当然会管,可这些小家伙把说教当作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剩下来的,大人悄悄地塞到嘴里了事,什么惜物不惜物,等小家伙长大了,自己悟去.<br> 在边远地区,在少数民族集聚地,在穷地方,可不是这样的.人家不会扣“浪费就是犯罪”的大帽子,而言传身教,餐前必履行一种仪式,传承爱物惜物的理念,一代又一代.<br> 如食用手抓饭,是新疆地区特有的用餐形式.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完全用右手的三支手指,把米饭揑成团后送入口中.那个过程,是缓慢的、亲切的.不管是肉抓饭,还是素抓饭,一粒粒米饭,带着温度,带着油光,带着胡萝卜的色彩,带着皮芽子的芳香,食物由手及嘴不漏不洒,完全零距离操作,全程伴随着一种感恩心理.这种奇妙,比起筷子或刀叉,更为深刻.<br> 那片地域,饭菜上桌后,从没有随意开吃的现象。由长者率领的那种仪式,很简短,亦很慎重.皆时,用餐的全体,双手心向己,由上而下拂面,再以右手贴着胸口,嘴里喃喃吐出:“感谢真主赐予我食。”这才可以开吃了.<br> 餐餐、日日、月月、年年,长此以往,谁个不刻骨铭心!<br> 用手对付食物,一个饭粒,一片菜梗也不会拉下.老一辈人知道饮食有度,无论何人都断不可胡吃海喝.没听过他们叨叨“节约是美德”,但他们的行为,无不践行着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br> 众所周知,大西北贫瘠缺水,那里生存的祖祖辈辈,都本能爱惜每一粒粮、每一滴水.尽管城巿里面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用手接一捧水拂面便是洗脸的习俗随处可见,这不是水费的问题,而是当地人普遍认知,水如同黄金一样贵重.<br> 老人们洗脸洗手,不习惯拧开水龙头,瞅着自来水哗哗地流,他们心痛!<br>他们总是用只小壶,提到阳台上,用手就着壶嘴,倒下一点儿水,在脸上摩擦好一会儿.他们认为的干净,心灵远胜于肉体,尘土不脏,贫穷不丑,不算计,不讨好,不这山望着那山高,那就是至高无上的洁净.<br>  人在做,天在看,对一粒米一滴水一张餐巾纸的态度,最能折射出人的惜物心理.<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