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台湾朋友,代我到台湾马场町纪念公园,为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主人公吴石将军和东海小组英烈们敬献一束鲜花

晨未绩

<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台湾G先生,帮我完成了这场跨越海峡的敬意传递。</p><p class="ql-block">一束白花,一句“福州 陈为集 敬挽”,在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的石碑前静静伫立,仿佛将我的心意也一同带到了那片承载着血与记忆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这不只是献给吴石将军和东海小组英烈的一份哀思,更是一次灵魂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的凝望。</p><p class="ql-block">台湾现在文字使用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使用繁体字,大陆使用简体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从央视播出《沉默的荣耀》以来,这部讲述隐蔽战线英雄的剧集,有如劲风,吹过了海峡两岸。</p><p class="ql-block">没有刀光剑影的喧嚣,却有热血在胸中奔涌。吴石将军的名字,不再只是档案里的一页纸,而是化作了无数人心中沉甸甸的敬意。他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选择信仰,在生死关头选择忠诚。而这份忠诚,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见、铭记。</p> <p class="ql-block">偶然看到一位嫁到台湾的大陆女士做的短视频,她说从1993年开始,秋天的某一天,都有台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此遇难者家属后代,从四面八方赶来马场町举行秋祭,只为说一句:“我们没有忘记。”</p><p class="ql-block">今年的秋祭日定在11月8日,她愿代人献花。那一刻,我忽然想:若我也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一点心意,该多好。于是,我联通了台湾G先生的微信。</p> <p class="ql-block">G先生是我多年前在福州三坊七巷结识的朋友。那日阳光正好,他戴着红帽子,和同学(他的未婚妻是我们福州人,是我的一位好友的女儿)一起来福州筹办这桩两岸青年男女缔结的婚姻。</p> <p class="ql-block">G先生是台湾名校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才俊,对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我知道,他会满足我的请求。</p> <p class="ql-block">台北马场町,这个名字背后是沉重的历史。这里也曾经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曾是白色恐怖下的刑场。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一个个为理想赴死的名字,在这片土地上化作无声的呐喊。</p><p class="ql-block">1998年,这里开建“白色恐怖纪念公园”。这是原定的公园名字。</p><p class="ql-block">可两年后竣工时,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竟利用手中权限,强行将其更名为“马场町纪念公园”。这一改,改不掉血写的事实,却让人看清了某些人回避历史的怯懦。</p> <p class="ql-block">那座绿意覆盖的小山丘,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由一层又一层未能归家的忠魂堆叠而成。枪声响起,生命倒下,黄土掩埋,再来一批……直到土丘高起,成为今日的纪念地标。它不说话,却比任何碑文都更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你会明白什么叫“青山有幸埋忠骨”!</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马场町,已转型为市民散步休憩的公园,可它的历史,从来没有被台湾平民百姓们忘却。</p><p class="ql-block">每年秋祭,遇难者家属们带着照片、鲜花、家书前来,轻声诉说:“爸,我来看你了。”“爷爷,我们团圆了。</p><p class="ql-block">”解密数据显示,这里被处决者中近半数是台湾本地人——他们并非“外省人带来的麻烦”,而是真正为理想献身的本土志士,也有是被当年“白色恐怖”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的平民百姓。</p><p class="ql-block">下图这块告示牌,提示游人不要越过土丘围栏进入,以免踩踏土丘上的绿草,更不要惊扰土丘下面的阴魂!</p> <p class="ql-block">纪念丘前的石碑上刻着:“一九五0年代為追求社會正義及政治改革之熱血志土……在這馬場町土丘一帶槍決死亡。”字字如刀,刻进时间的肌理。</p><p class="ql-block">我请高先生把花放在碑前,卡片上写着我的名字和故乡。那一刻,我不只是福州的陈为集,更是一个不愿遗忘历史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11月7日下午,花已送达。白色花束静静躺在石碑前,像一封未寄出的信,写满了敬意与追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束花,替我完成了跨越海峡的致意。</span></p><p class="ql-block">此时天空云层低垂,城市在远处静静呼吸。高先生拍下了这一刻——花、碑、土丘、远方的高楼,构成一幅静默而庄严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他又拍下了明日秋祭的标语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短短十六字,如钟声回荡在我心头。</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口号,是无数普通台湾民众心底的声音。他们记得来路,也盼望着归途。这条横幅,是对“台独”谎言最温柔却最有力的驳斥。</p> <p class="ql-block">回想2019年春天在三坊七巷,G先生听我讲林觉民《与妻书》时眼中的湿润;想起他在小黄楼假山前与我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的坚定语气——我便知道,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血脉的连接,远比政治的高墙更坚固。</p><p class="ql-block">我们俩就是在第一次相遇时,就互加了微信。从此经常在微信上联系。</p> <p class="ql-block">他懂诗词,也懂历史;他生于台湾,却心系大中华。正因如此,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答应我的请求,驱车前往马场町,替一个大陆朋友完成一场心灵的祭奠。</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上那家写着“宝岛的贡茶”的小店,曾是他热情邀我品尝台湾味道的地方。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喝奶茶,那年我64岁。因为我一生烟酒茶不沾,所以当台湾奶茶在大陆风靡时,我也没有跟风去品尝。</p><p class="ql-block">如今想来,那杯奶茶不只是饮品,更是一份善意的传递,一种“两岸都是一家人”的自然流露。</p> <p class="ql-block">一位福州日报记者看到我发布的请台湾朋友在吴石牺牲处献花的本美篇,认为这件事,是一个新闻点,因为虽然只是我一个人行为,但可以理解为我们福州人民没有忘记吴石将军,我们福州百姓请台湾朋友帮忙,台湾朋友也肯帮忙,说明了“两岸一家亲,打断骨头连着筋!”</p><p class="ql-block">所以记者奋笔疾书,写下这篇新闻稿件,发表在福州日报2025年11月9日第二版头条。</p> <p class="ql-block">记者文章的刊出,给了我极大的鼓舞!</p><p class="ql-block">我觉得,闽台一家亲,不是口号,是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共流过的泪。</p><p class="ql-block">福州三坊七巷有四大特色,其中一个美誉就是——闽台文化渊源地。在这里走出的甘国宝曾经担任台湾总兵,船政大臣沈葆桢带领中国舰队与侵占台湾的日本舰队交涉,逼退日本侵略者;末代帝师陈宝琛作媒,把妹妹嫁给台湾板桥林,陈宝琛妹妹又把女儿嫁给郎官巷严复的三儿子严叔夏……,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p><p class="ql-block">G先生后来又来过福州,他请我在工业路梅园大酒店吃饭,那顿饭吃得格外暖。按理应该我尽地主之谊,但他们抢着买单,可见台湾朋友还是很敬重我这位大陆朋友的。</p> <p class="ql-block">而今,因一部《沉默的荣耀》,我们又因共同的感动再度相连。我盼着他再来福州,我要带他去上下杭听闽剧,去烟台山看老洋房,去鼓岭寻百年前的洋人避暑足迹,去马尾船政看民族自强的起点。我要把“两岸一家亲”的故事,写得更长,更有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您的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