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八天行程安排:圆明园;钟鼓楼;地安门外大街和鼓楼大街。</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曾是中国清代规模最宏大的皇家园林,享有“万园之园”盛誉。它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等朝扩建,汇集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并融合了西洋建筑元素(如大水法)。园内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典籍文物。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大量珍宝流失海外,其废墟成为中国近代史屈辱的象征。如今,遗址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后人勿忘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三园紧密相连,统称“圆明园”,总面积达5200余亩(约350公顷),规模远超颐和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前,被誉为“万园之园”,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并融合西洋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绮春园最初为康熙帝十三子允祥的赐园,乾隆年间并入御园。嘉庆朝进一步扩建,形成“绮春园三十景”。其布局灵活,以水景为主,道光后成为太后和太妃的居所。同治年间曾短暂更名为“万春园”。</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绮春园门进入,开始了今天的徒步行程。</p> <p class="ql-block"> 鉴碧亭位于绮春园南部水中,鉴碧亭是圆明园绮春园的核心景观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原为清代帝王“避喧听政”的场所,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993年原址复建,现为重檐方亭式遗址建筑,建筑面积256平方米,位于绮春园宫门内西侧湖中,是圆明园沧桑历史的重要见证。这里视野开阔,是清代帝王"避喧听政"场所的重要景观建筑。</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到达涵秋馆,这里是清代皇太后的居所,以水景著称。 涵秋馆主体为七间双工字大殿,坐北朝南,前后殿均设仙楼(二层阁楼),后殿东侧有套殿折北延伸。殿内原悬挂嘉庆皇帝题写的“涵秋馆”匾额,双工字殿中央设有叠石喷泉。建筑群西侧跨溪建有木桥,东侧山凹处设仙人承露台,寓意祈求长生。</p><p class="ql-block"> 涵秋馆现仅存建筑基址,北侧三孔桥遗址保留石墩和部分破损石拱结构,仙人承露台于1989年按原貌修复,铜铸仙人托盘象征“仙人承露”神话。周边曾广泛种植枫树、菊花等秋季观赏植物,现遗址区域保留小片土坡及部分植被。 </p> <p class="ql-block"> 从涵秋馆向北步行,到达三园交界处。这里是绮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三园的交汇点,有明显的指示牌。</p><p class="ql-block"> 在三园交界处,我们见到了曾宪梓先生的纪念碑。1993年,曾宪梓先生捐资800万元修复圆明园围墙,解决了遗址界线不清的问题。1999年10月18日,圆明园管理处设立“曾宪梓先生捐资修复圆明园围墙纪念碑”,以感谢其贡献。该纪念碑标志着圆明园遗址保护的重要转折点,实现了遗址“圈起来、清出去、管起来”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从三园交界处走上了银杏大道,大道南起三园交界处,大道的西面是圆明园,东边是长春园,这条近千米的景观大道,从三园交界处一直延伸至西洋楼遗址西口。</p> <p class="ql-block"> 长春园位于圆明园东侧,我们由长春园的西门进入。此园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兴建,以中西合璧风格著称。园内仿建了江南名园如苏州狮子林,并设有著名的西洋楼景区,包含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和人工喷泉(“水法”),如海晏堂、大水法等,展现了中国园林对西方艺术的吸收。</p><p class="ql-block"> 其实圆明园历经“四劫”:</p><p class="ql-block">火劫——1860年英法联军焚园,珍宝遭掠,建筑被毁;</p><p class="ql-block">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的破坏;</p><p class="ql-block">石劫——民国时期军阀、民众撬运石构件,残迹再损;</p><p class="ql-block">土劫——建国后平山填湖,遗址地貌改变。</p><p class="ql-block">四劫叠加,致“万园之园”终成废墟,1980年代后,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受到保护,开始逐步恢复部分景观(如重修福海水系),但损失不可逆。</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春园,只是部分恢复的石质遗址。</p> <p class="ql-block"> 黄花阵是仿建欧洲迷宫的中西合璧园林景观,原为中秋夜皇帝举行灯火游玩的皇家娱乐场所,现为遗址公园复建景点。</p> <p class="ql-block"> 大水法是西洋楼景区核心喷泉建筑群,以壮观水力机关闻名,曾是皇家园林中西合璧的典范,现为重要遗址景观。</p> <p class="ql-block"> 观水法坐落于大水法对面,是清朝皇帝观赏喷泉的专属观赏台,现存汉白玉石雕宝座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 海晏堂是园内最大的欧式园林景观,以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依次喷水报时的“水力钟”闻名,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如今仅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 蓄水池是西洋楼海晏堂的供水核心,以锡板防渗,俗称“锡海”,为十二生肖喷泉等水法景观提供水力。</p> <p class="ql-block"> 远瀛观是长春园西洋楼景区的主体建筑,为乾隆帝为香妃建造的中西合璧汉白玉宫殿,以大水法喷泉群闻名,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 方外观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的欧式建筑,后改为清真寺供容妃(香妃)礼拜,现为遗址。</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展览馆位于圆明园遗址内,以大量珍贵文物、历史档案与数字技术,全面展现“万园之园”辉煌过往与沧桑巨变。通过复原模型、残存石构件与文献资料,生动呈现其艺术成就与民族伤痛,成为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重要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 其中海晏堂景观模型以1:10至1:15的比例,精准复原了这座西洋楼核心建筑的辉煌原貌。模型生动再现了建筑立面的巴洛克风格雕刻、琉璃瓦屋顶以及标志性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其最大亮点是模拟了精妙的“水力钟”系统——生肖兽首能依次喷水报时,水池前的贝壳形水塔也同步展现喷泉景观。该模型综合运用历史档案、考古成果与数字技术,让观众直观感受“万园之园”昔日的建筑奇观与水利智慧。</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作为核心部分,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赐予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园林。经雍正、乾隆等朝扩建,形成包含“圆明园四十景”的宏大景观,兼具政务处理与居住功能,是清代皇帝园居理政的主要场所。可惜所有木质结构的建筑全部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在那里全部种上了绿植。</p><p class="ql-block"> 所幸的是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运用数字化技术首次复原了《圆明园四十景》,在长春园的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完整呈现了1744年前后的壮丽风貌,实现了对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圆明园四十景建筑、植被、水系的精准还原。 </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四个小时的圆明园徒步游览,下午我们前往钟鼓楼景区。</p><p class="ql-block"> 下了地铁,我们首先走进了地安门外大街。这条街之所以值得一游,在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安门外大街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端,南起地安门,北至鼓楼,是连接这两大标志性建筑的重要历史街区。作为元明清三代京城的“龙尾”之要冲,这条大街曾是皇城通往什刹海、钟鼓楼的必经之地,万宁桥横跨其上,见证着七百余年京华烟云。今日的街道两旁,青砖灰瓦的传统店铺与时尚咖啡馆比邻而居,老字号小吃飘香,市井生活气息浓郁。它既保留着古都风貌的厚重底蕴,又融入了现代都市的活力,是体验北京历史文脉与市井风情交融的“活态博物馆”,漫步其间,恍若穿梭于时光长廊。</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巍然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两楼前后纵置,气势恢宏,曾是元、明、清三朝都城的报时中心。</p><p class="ql-block"> 鼓楼在前,红墙朱栏,雄壮厚重,内设更鼓,用以定更。钟楼在后,通体由砖石砌成,精致坚固,楼内悬挂着有“古钟之王”美誉的永乐大钟。数百年来,“暮鼓晨钟”规律鸣响,为整座京城标定着时空节奏,是城市记忆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如今,它们不再司时,却依然是老北京的象征,登楼远眺,胡同街巷尽收眼底,古老与现代在此交汇,静静诉说着历史的变迁。钟楼正在修缮中,我们登上了鼓楼,俯瞰北京中轴线的北端。</p> <p class="ql-block"> 鼓楼大街是北京市中轴线核心区域的重要街道,由鼓楼东大街和鼓楼西大街组成,全长约1.7公里,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至德胜门外大街,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报时中心所在地。 </p><p class="ql-block"> 鼓楼大街依托钟鼓楼(晨钟暮鼓的报时职能)形成历史地标,1924年停用后于1990年恢复除夕鸣钟仪式。街区保留了元代至民国的街巷肌理,传统胡同与老字号商铺交错分布,西侧可远眺什刹海风光,东侧汇聚炸灌肠、酱菜等北京小吃地标,形成“阴阳街”人流特征。 我们也在那里品尝了鼓楼馄饨侯,味道鲜美。</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