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木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20845</p><p class="ql-block">音乐:《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 车子在楠溪江畔停下时,我几乎认不出这里了。三十年前那个藏在山坳里的破旧陶公洞,如今竟有了这般气派——朱红的大门敞开着,石阶被岁月磨得发亮,只有门前那块石崖,还像从前那直立在河岸边,赭色的岩壁上“世外蓬莱”四个金字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 陶公洞,位于楠溪江大若岩,系浙南最大石室。因南北朝时“山中宰相”陶弘景在此编纂《真诰》、隐居修身而闻名,被誉为道教“天下第十二福地”。洞内殿宇依穴而建,古朴雄奇,香火千年不绝,是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的胜迹。</p> <p class="ql-block"> 跨过那高大的门廊,洞内的景象更令我恍然。昔日那种由内而外弥漫的、混合着香火与潮气的幽邃感,已被精心设计的灯光工程彻底驱散。七彩的射灯精准地打在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上,将它们点化成光怪陆离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 洞里一座石拱桥如玉带般横跨碧水,连接两岸古朴楼阁。桥身洁白,雕栏精致,在巨大灰岩峭壁的映衬下更显灵秀。飞檐翘角的建筑错落有致,与嶙峋山体浑然一体。潺潺流水、静谧庭院和厚重岩壁共同勾勒出隐于自然的山水画境。</p> <p class="ql-block"> 我随着人流移动,目光掠过那些崭新的神像、鲜亮的绸缎与电子功德箱,心中却莫名地升起一种疏离。这洞府固然是“高大上”了,像一个褪去布衣、换上了华服的隐士,庄重之余,却总觉得少了几分本真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陶公洞真正令人惊叹的,是它作为天然石室的磅礴气象。巨岩豁然中开,形成一座可容千人的天然殿宇,仿佛天神以斧劈就。步入其中,顿感自身渺小。洞顶钟乳悬垂,经年水滴在其上刻画出万千形态;天光与灯火交织,为这片亘古的幽暗注入了朦胧的生命力,虚幻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 在陶公洞的恢弘主殿旁,循着石梯前行,便能望见那飞檐翘角的文昌阁。它静立于岩壁之侧,虽处洞天福地,却自成一派清雅书香。阁内供奉着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是无数求学之士心怀虔诚、默许宏愿的所在。于此凭栏,可静观洞中烟火,亦可远眺山外流云,文思或在此刻与天地相接。</p> <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向了更久远的、赋予此洞灵魂的那个人——陶弘景。公元五世纪的某一天,这位名满天下的“山中宰相”,或许就站在我此刻的位置。他摒弃了建康城(今南京)的繁华与权力的漩涡,选择在这巨大的天然石室中,编修他的《真诰》,炼制他的丹药。</p> <p class="ql-block"> 他所见的,定然不是我眼前这般灯火辉煌的景象。那时的陶公洞,想必更加原始、荒寂。白日,或许有猿猱攀援;夜晚,定是星月与烛火为伴。然而,他的精神世界却远比这宏伟的石室更为辽阔。皇帝屡次下诏征询国事,他便在这山中,写下了那首千古名句作为回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与丰盈!他所拥有的,是整座山林的自在与整个精神宇宙的逍遥,远非权势富贵可以衡量。我蓦然领悟,这洞府三十年的变迁,终究只是皮相。陶弘景与历代隐逸者赋予它的精神内核,始终蕴藏在不变的滴水声与“岭上多白云”的意境里。变的,不过是我们这些匆匆过客,与包裹内核的种种形式罢了。</p> <p class="ql-block"> 从陶公洞步出,一条清溪豁然眼前。溪水泠泠,可见水底成群锦鲤,披一身橙红,悠然游弋,灵动非常。一侧是陡峭岩壁,纹理如刻,尽显岁月痕迹;另一侧绿树掩映,远山如黛。沿溪石径蜿蜒,清新之气扑面,教人步履也轻快起来。</p> <p class="ql-block"> 溪边漫步一分钟,网红牌坊「楠溪花开」惊喜现身!木栈道、远山、石马、灯笼背景超有层次,随手一拍都是氛围感拉满的大片。在这找到旅行最惬意的节奏,时光慢下来,快乐简单而纯粹。</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我与先生在此赤脚嬉戏,清冽的溪水溅起欢声笑语。如今重游,河道或许已改,岸线也已不同,但那份由山水共同见证的甜蜜,却一如往昔,未曾改变。</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万张旧照中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这张——三十年前,大着肚子的我,依然在路上。那是我最美的行囊,享受旅行,便是最好的时光。这份热爱,足以照亮往后的所有岁月,一如当年,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 午饭过后,我们踏进了江南深处的一方静谧——楠溪江畔的芙蓉古村落群。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只有斑驳的石墙、蜿蜒的水道与飞檐翘角的屋宇,在阴柔天光下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穿行于青石小巷与古建庭院之间,仿佛步入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 进村的路,引着我走向那“七星八斗”的格局。脚下的卵石小路,被岁月磨得光润,在夏日淡淡的日光下,泛着一种哑默的光。两旁的屋墙,也都是石头垒的,缝隙里探出茸茸的青苔,像绣上去的图案,湿漉漉的,带着一股子泥土的、朴拙的甜味。巷子极幽深,曲曲折折的,仿佛没有尽头。</p> <p class="ql-block"> 走在其中,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空落地响着,回应着几百年的寂静。这寂静是有分量的,压在肩头,让你不由得放轻了呼吸。我想,这“星”与“斗”,当初大约是为了聚水,以防火患;抑或是为了藏兵,以御外侮。如今,水还是那水,静静地蓄着天光云影,而当年在此驻足的,又是谁的脚步呢?</p> <p class="ql-block"> 民俗博物馆,这里展示的是芙蓉村乃至楠溪江流域的民间生活画卷。馆内陈列着各式农具、家具、婚嫁用品和节庆器物。一顶精雕细琢的朱金木雕花轿,金碧辉煌,仿佛还能听到当年迎亲队伍的喧闹锣鼓;一套质朴的农家炊具,则默默诉说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这些看似平凡的器物,共同勾勒出楠溪江流域一代代先民真实、饱满的生活画卷,让人感受到一种扎根于土地的、坚韧而温暖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这架民国“千工拔步床”体量惊人,长逾七米,结构繁复到令人瞠目。床体外有回廊、挂面,内部更是分出梳妆、箱柜、便溺等诸多空间,一共八进。堪称“屋中之屋”。工匠们在床围、隔扇、门楣上,穷极巧思,雕刻了无数图案:有亭台楼阁、才子佳人的戏文故事,有松鹤延年的吉祥寓意,有花鸟鱼虫的自然情趣,无不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耗费千日之功,是昔日豪门财富与匠人智慧的极致展现,堪称华夏民俗家具中一件气势恢宏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站在栏杆外,无法近观,只能想象百年前,这床帷之后,一个家族怎样的悲欢离合在此上演。它静默地立在那里,周身散发着幽暗的光泽,像一个华丽的茧,将一段过往的岁月紧紧包裹其中,秘不示人。</p> <p class="ql-block"> 这种力量,在“将军府”的故事里,升华成为一种惊心动魄的忠烈之气。 南宋末年,元军南侵,永嘉芙蓉村人陈虞之倾尽家财,率子侄乡勇八百余人据守家乡芙蓉崖。面对强敌,他们浴血奋战数年,终在弹尽粮绝、南宋覆亡后,陈虞之蒙面,与众人一同毅然纵马坠崖,壮烈殉国,谱写了一曲忠义悲歌。</p> <p class="ql-block"> 这便是芙蓉崖,一峰孤耸,形若初绽芙蓉,三面绝壁,下临深壑。崖顶云雾缭绕,崖壁草木倔强横生,苍黑如铁。这至美的形貌,却是南宋义士陈虞之率众抗元、最终蒙面跃马的殉国之地。如今它静默于天地间,秀美中透出森然剑气,每一道岩缝都似刻着风骨与悲怆。</p> <p class="ql-block"> 芙蓉村宋园,其来历虽与村中最悲壮的历史血脉相连。但并非建于宋代,而是后世陈氏族人为了纪念南宋末年在此殉国的忠烈——陈虞之及其八百子弟兵而建。此园寄托着后人对先贤风骨的无尽追思,是芙蓉村忠义精神的一座永恒丰碑。</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这里呈现出它最朴素、最坚韧的样貌。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早已被日复一日的炊烟饭甑,稀释成了族谱上几行简古的文字,化为了老人口中模糊的传说。这或许正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它从不曾真正死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寻常的日子里,静静地呼吸。</p> <p class="ql-block"> 我随着三三两两的游人,信步而行,脚下的卵石路被岁月磨得温润,两侧是斑驳的马头墙,墙脚有一颗顽强的巨大仙人掌在微风里摇曳。正当我感觉自己快要迷失在这片灰白基调的迷宫时,视野豁然开朗——村中心,到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村子的中心了,一座古朴石楼临水静立,白墙灰瓦沉淀着岁月。两个醒目的红色“福”字与串串橘色灯笼,为阴沉的天空与水色注入暖意。水面倒影婆娑,睡莲片片,岸边的木推车与白兔雕塑平添生趣。画面在静谧中透出喜庆,灰红交织,晕染出浓郁的东方韵味。</p> <p class="ql-block"> 沿水而居的村落保留着最原始的江南风貌。坐在石阶边拍照,身后是如镜的水面倒映着灰瓦白墙;橙色灯笼高挂街巷上方,红色帽檐下的笑容被定格在节日般的街道中。那些挂着“我在等你”字样的老屋门前,竹编与布条随风轻摆,像是对旅人温柔的邀约。</p> <p class="ql-block"> 芙蓉村非遗馆由古祠改建,梁柱粗壮,木香沉郁。空间庄重典雅,上方高悬“状元及第”等牌匾,字迹苍劲,两侧楹联工整,尽显文脉绵长。馆内陈设传统桌椅,布局规整,红底纹饰点缀其间,氛围肃穆而温暖。虽不见老匠人现场印染,但每一处木雕、每一块匾额,皆如静默的语言,诉说着村落深厚的耕读传统与匠艺记忆,宛若一座可读的微型文化殿堂。</p> <p class="ql-block"> 对面一座古戏台静立于卵石庭院尽头,飞檐如翼,木构沧桑。台前数盏橘红灯笼,是这幅灰褐色水墨里最温暖的笔触。它曾锣鼓喧天,演绎着悲欢离合,此刻却只与空寂的座席、沉静的天空对望,将过往的喧囂都沉淀为一声无言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 司马府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世家宅邸,其建筑群依循传统礼制,布局严谨,院落重重。白墙高耸,黛瓦层叠,飞檐如雁阵般舒展,展现出古代官式建筑的庄重气度。府内厅堂宽敞,廊庑回环,厢房密布,据说鼎盛时期可容纳五百人居住与生活,堪称一方巨宅,是家族权势与繁荣的实体象征。</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一场无情的大火席卷了这片繁华。昔日精美的梁柱、雕花的窗棂在烈焰中坍塌,连绵的屋宇近半化为焦土与断壁残垣。幸存的部分建筑虽骨架犹存,但墙体黢黑,空寂无声,与未被殃及的院落形成刺目的对比,共同诉说着辉煌的骤然而逝与世事无常的苍凉。</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榨床静踞石台,厚重的木槌与石臼默然诉说往昔。周遭卵石铺地,身后楼阁寂然,凉亭下悬着旧日农具。天光晦暗,树影婆娑,空气里仿佛仍弥漫着菜籽经压榨后升腾起的、那股醇厚质朴的焦香,将时光凝固在一滴金黄的油脂里。</p> <p class="ql-block"> 深秋院落,一棵柿树恣意伸展枝桠,橙黄的果实如灯笼般密挂,在疏朗的枝叶间格外夺目。树下,几丛美人蕉正绽放着火红的花朵,厚实的绿叶衬着那份炽烈。灰瓦石墙的老屋静默无言,攀爬的绿藤与浅灰色的天空,共同凝驻了这份乡间独有的静谧与丰饶。</p> <p class="ql-block"> 芙蓉村中,这间奇石博物馆别具一格。它并非展示遥远他乡的异石,而是精心搜罗了楠溪江流域的天然瑰宝。馆中藏石形态万千,或如走兽,或似峰峦,其纹理与色泽皆是岁月与流水的天然笔触。于此驻足,恍如聆听一曲无声的天地交响,见证着造化钟神秀的永恒奇迹。每一方奇石,都是一首凝固的哲思。</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那席“满汉全席”。远望珍馐满目,琥珀美酒、红烧蹄髈,无一不逼真诱人。近观以手触之,才惊觉所有“佳肴”竟皆为天然奇石!此等天工造物,远胜任何巧匠雕琢,其形色质之绝妙,足以乱真,令人叹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 水道在绿荫掩映下静静延伸,水面上铺满了浓密的浮萍,宛如一张碧绿的绒毯,其间点缀着橙黄色飘落的桂花。两侧古老的石砌驳岸沉稳而立,左侧岸坡树木枝叶蓊郁,地上落叶斑驳;右侧石栏杆默然伫立。整个画面浸润在一片静谧清幽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幅气势恢宏的木雕长卷,以北宋张择端名作为蓝本,在巨大的木板上重现了汴京的繁华盛景。雕工精湛绝伦,楼阁车马、舟桥人物无不纤毫毕现。数百个神态各异的生灵穿梭于街市,喧嚣声仿佛穿透木质扑面而来,将瞬间的市井烟火凝固成永恒的民间史诗。</p> <p class="ql-block"> 芙蓉村镇馆之宝的《清明上河图》木雕,以其惊人的规模与超凡的雕工闻名。据闻市场估值高达三亿之巨。它从的东北历经周折,安然抵达楠溪江畔,其迁徙本身就如同一场当代的“文化远征”。如今它静置于此,不仅展示了汴京城的千古繁华,更承载了一段关于文化传承与珍宝流转的现代传奇。</p> <p class="ql-block"> 芙蓉书院坐落于古村深处,由条石垒砌的拱门古朴厚重,"芙蓉书院"四字木匾高悬。门内石径通幽,青砖影壁静立,两侧矮栏引导视线。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学府,虽历经沧桑,其飞檐翘角、雕花门窗仍透出雅致气韵,仿佛仍能听见昔年学子们的琅琅书声在此间回响。</p>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古村,一场静谧的“碧丹桂雨”悄然落幕。金黄色的细小花瓣铺满斑驳的石板路,宛如一条绵软的织锦地毯。绿意尚存的枝叶与白墙灰瓦的民居,都沐浴在这片温柔的金色光晕里。秋风过处,偶有迟落的桂花飘洒,清香弥漫,时光在此刻仿佛放缓了脚步,只剩下满地的诗意与安详。</p> <p class="ql-block"> 沿着楠溪江畔行走,江水清澈见底,卵石斑斓,两岸滩林秀美,远山如黛。这山水,不仅养育了芙蓉村那样充满人间情义的聚落,也滋养了陶弘景那般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多按“七星八斗”或“文房四宝”的格局规划,这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将自然山水与人文理想完美结合的智慧。在这里,耕读传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 回首这一天的旅程,从芙蓉村的民间烟火到陈虞之的忠烈之气,再到陶公洞的隐逸之魂,楠溪江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完整而丰富的中国文化图景。它有“礼失求诸野”的质朴与坚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也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超脱。这三种精神维度,并非割裂,而是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当夕阳的余晖将水面染成金黄,我踏上归途。楠溪江的山水与人文,已深深烙印在心间。它让我相信,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总有一些恒定的价值值得守护,总有一片宁静的山水可以栖息灵魂。</p> <p class="ql-block"> 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以及其中蕴藏的无尽故事,将长久地在我心中流淌,成为我面对喧嚣世界时,一份珍贵的精神源泉。山水有灵,人文有魂,此次楠溪江之行,于我而言,是一次洗礼,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