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需要“沧海桑田”,“三亚会议”的思考

观察与品鉴

<p class="ql-block">  2025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在海南三亚落下帷幕,在看到来自全国异彩纷呈文化亮点的时候,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群众文化如何沧海桑田,告别涛声依旧”,必须要有时代的表达,并最终服务于文化自信与国际战略。基于此,让我们从“三亚现象”出发,展望群众文化品牌未来必须把握的五个方向性转变:</p><p class="ql-block"> 一、从“展示遗产”到“创造资产”。群众文化品牌若只满足于展示“唱歌跳舞”和“非遗”标本,便永远停留在“回顾”层面。真正的时代引领,在于将深厚的黎苗文化、海洋文化视为创意IP的母体,而非博物馆的展品。我们需要用当代设计、潮流艺术和品牌思维对其进行“转译”,创造出能走进日常生活的文创、数字艺术品乃至影视动漫作品,让文化从被观赏的“遗产”,转变为可消费、可传播、可增值的“文化资产”。</p><p class="ql-block"> 二、从“群众围观”到“全民共创”。旧模式是“我演你看”,新时代应是“我们共同创编” 。群众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提供一个让普通人智慧与才华涌入的接口。这需要建立开放性的共创平台——无论是通过数字应用征集创意,还是打造“城市艺术共创节”,其核心是让市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的共同创作者,让活动真正生长出“群众的签名”,从而滋养更深层的自豪感与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三、从“技术嫁接”到“生态重塑”。科技的应用不能只是锦上添花的“嫁接”(如用VR看黎锦),而应是对文化体验生态的根本性重塑。关键在于利用AI、元宇宙等技术,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虚实共生”的文化新场域。想象一个与物理三亚并行的“数字三亚文化元宇宙”,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其中,参与一场天涯诗会的数字航行,或收藏一件独一无二的“数字黎锦”,这才能打破时空壁垒,实现文化的全域、全时覆盖。</p><p class="ql-block"> 四、从“地方节庆”到“国际叙事”。群众文化品牌必须有勇气跳出“自娱自乐”的地方语境,主动融入国家“丝路文化”的战略叙事。这意味着,三亚的品牌建设不能只讲本地故事,更要思考如何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海洋文明对话的枢纽。活动策划应具备“主场外交”思维,引入国际性的青年文化论坛、丝路艺术节分会场,用国际通用的视觉语言和情感共鸣,讲述一个既能体现中国精神,又能连接世界的三亚故事。</p><p class="ql-block"> 五、从“感官时尚”到“价值引领”。时尚化绝非简单的包装或与潮流品牌联名,其最高境界是塑造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主张。三亚群众文化品牌的“点睛之笔”,在于能否将“天涯”的开拓精神、“海洋”的开放包容,与当代中国的时代气质相结合,提炼出一种鼓励探索、崇尚自然、拥抱多元的“三亚生活哲学”。当这种价值观通过文化活动渗透到游客与居民的体验中,文化品牌便超越了活动本身,成为引领性的时代风尚。</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群众文化品牌,必须完成从“文化活动”到“时代文化解决方案” 的升维。它不再只是一场晚会、一次展览,而是一个能够激发全民创造力、融合前沿科技、承载国家战略并向世界传播的、充满活力的价值生态系统。这,正是文化自信最具时代性的表达。(品艺阁主人)</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