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眼见不为实

东山银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当眼见不为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今晚报》2025年11月08日 </span></p><p class="ql-block">  早晨散步时,看到晴空中两架飞机正交错掠过:一架向西北,一架向东南。我赶紧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得的景象。但打开照片后,飞机的踪迹却难以寻觅,将照片放大到最大,才发现两个如米粒般模糊的小白点,微小得几乎可以忽略。</p><p class="ql-block">  一架飞机高度超过十米,长度在30米至70米之间,翼展通常不超过80米,人站在旁边会显得格外渺小。然而,在视野(或照片)中,飞机却小如米粒,不细看几乎难以察觉。宇宙浩瀚无垠,人类置身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物体的实际大小虽是固定的,但在不同人的视域中,其大小可能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不仅源于观察距离与角度的变化,也受气象条件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由此联想到,对人的认识同样应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常囿于自身视域或主观判断,笃信“眼见为实”,却忽略了亲眼所见的往往只是特定情境下的局部样貌。若仅凭主观印象评价他人或判断事物,便如“盲人摸象”,难以触及全貌。正因认知存在局限,我们才需换位思考、集思广益,如此方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