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字:土人儿</p><p class="ql-block">图 片: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6018300</p> <p class="ql-block">10月3日与发小夫妇从沈园出来,打车去书圣故里。也许是国庆的原因吧,到处是人流,加之34℃的高温天气热的人有点难受,脸上的汗水浸透了数张纸巾。</p><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位于越城区解放北路,是绍兴历史街区面积最大、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总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约0.45平方公里。 这里坐落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书圣王羲之”故居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宅,还隐藏着陆游梅园旧址和明代探花的府邸。</p><p class="ql-block">书圣王羲之出身名门世族琅邪王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303年—361年),字逸少,世称王右军。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是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来到书圣故里,慢步小桥流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高大的牌坊立于街口,“书圣故里”几个大字跃然匾额之上,正反面都有一副楹联:</p><p class="ql-block">正面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古巷深深此处犹存书圣宅</p><p class="ql-block">下联:春光澹澹游人共沐永和风</p><p class="ql-block">背面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伽蓝名戒珠右军当年舍别业</p><p class="ql-block">下联:拱桥曰题扇耆老至今话躲婆 </p><p class="ql-block">这两组对联均与王羲之(书圣)有关,正面联句强调书圣故里保存的历史遗迹,背面联句则通过戒珠寺、题扇桥等地点讲述书圣故事 。 两副楹联将我们引入了游览“书圣故里”的体验之中。</p> <p class="ql-block">右手边黄墙青瓦的戒珠寺非常醒目,寺内山门设有王羲之塑像,两侧侍童持书抱鹅,非常形象的将我们带入修建“戒珠寺”的故事之中。王羲之生平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喜欢鹅,另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宝珠。有一次王羲之得到了一颗宝珠,因其品相特别,惹得王羲之爱不释手,而这时恰有一位僧人朋友前来拜访,正在寒暄,又有一位朋友前来拜访,王羲之让僧人稍等,他前去打发后访者,回来后聊了会,僧人朋友也和他道别,送走僧人想着继续回来把玩宝珠,却发现宝珠不见了,便怀疑是僧人偷了宝珠,此后便对僧人冷淡起来,僧人得知缘由后,心中郁闷至极,想不开就自尽了,几天之后王羲之家中的一只鹅突然死了,家人在剖鹅腹时看到鹅的肚子里有那丢失的宝珠,一时间王羲之知道错怪了僧人朋友,对僧人朋友的离去感到痛苦万分,自此不再把玩宝珠,并把自己的住宅修建了戒珠讲寺就是现在的“戒珠寺”,并告诫后人对朋友应以赤城相待,不可轻易怀疑,使人蒙受不白之冤。“戒珠寺”是反思也是提醒,真心朋友不能辜负,可真正能够伤害到我们的也是那些和你走的近的“朋友”,比如僧人的自杀。人生的道路上识人辨人是我们终生的课题,我们以此引以为戒。</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故宅戒珠寺山门前,就是著名的“墨池”,这还是1983年重新修建的,基本恢复原貌,池呈长方形,长约14米、宽约8米,四周以石板砌筑。是王羲之故宅遗迹,传说王羲之 七岁时,就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到了十七岁,他甚至偷阅了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熟读后便开始实践,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 他不知疲倦地练习,送走黄昏,迎来黎明,用尽了无数的墨水,写烂了无数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后,他都会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然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所以此池便被命名为“墨池”。 </p><p class="ql-block"> 我们围着“墨池”转了一圈也没排上队留影,站在外围注视着小姐姐们一个接着一个的排队打卡,身着古装,手拿油纸伞,婀娜着身姿,千娇百媚的摆出各种造型,与她们身后“墨池”二字以及周围墙上似有似无的泼墨默契贴合,誓要把那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墨香一并带入丽影中。</p> <p class="ql-block">排不上队就只好去寻那“题扇桥”吧。顺着运河边,走在店铺琳琅满目的街巷里,走上人头攒动的石拱桥,真实的体验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浪漫,拍了几张照片留个纪念。一边擦着汗水,一边走上题扇桥,远眺着文笔塔,拿起手机抢拍,一位绿色旗袍小姐姐还是成了我相框里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躲开人流,走下题扇桥来到题扇桥石碑前不由得就会想到,题扇桥因有王羲之为老太太竹扇题字而热闹非凡,当年可否如今日这般热闹? </p><p class="ql-block"> 相传王羲之在绍兴任会稽内史时,一个炎夏的黄昏,访友归途,在一座桥上见一位老婆婆卖六角竹扇,中午王羲之过桥时就见过这位老婆婆,都一天了还没卖出去一把竹扇, 一时心软, "就说我教你个办法,保证你的竹扇能卖个好价钱。"说完,王羲之提笔便在老太太竹扇上写了一些字。</p><p class="ql-block">"别弄脏了,就没人买了"老太太急忙阻拦道。"您别着急,我写上字的扇子,你只管吆喝王羲之题扇,每扇百文,概不还价!"老太太半信半疑地喊了起来……</p><p class="ql-block">突然就引来了一大群人争相购买,不大一会,题过字的竹扇被一抢而光,老人家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第二天,老太太又背了一些竹扇坐在桥头,专等王羲之来,求他题字,王羲之看到了,只得又在老太太的竹扇上写了几个字,竹扇又卖了个好价钱,很快卖光了……</p><p class="ql-block">打那以后,老太太就经常在桥头等王羲之,时间久了王羲之就有些怕见老太太再让他题字了,见老太太在桥上等他,王羲之就远远地避开,穿过旁边一条小巷子走掉。从那以后,这条小巷就被称为"躲婆弄",而那座桥也成了著名的题扇桥。</p> <p class="ql-block">天气实在太热了,只再参观一下王羲之陈列馆,而“蔡元培故居、陆游的遗迹梅园”等,就为下次再来绍兴留个噱头吧。</p><p class="ql-block">走进王羲之陈列馆,里面详细介绍了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以及应“曲水流觞”雅集活动而诞生的“兰亭集序”,那么下次再来绍兴,兰亭是必须要去打卡的了。去看看那曲水流觞的雅集活动是怎样通过“酒杯停驻前赋诗或罚酒”的游戏,诞生了书法瑰宝《兰亭集序》,使它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具有文人雅集的深远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