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眼下,俄乌双方的军队正在围绕红军城的争夺,做最后的厮杀,同时也把俄乌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推向了极致。通观长达三年半多的俄乌鏖战,“绞肉机”分明是这场战争一个最扎眼的标签。</p><p class="ql-block">孟子曾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作过这样的描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p><p class="ql-block">曾国潘对付太平天国,曾提出这样的战术:“结死寨,打呆仗。”</p><p class="ql-block">再看看眼前俄乌对决的惨状,岂不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p><p class="ql-block">再回顾一下俄乌冲突的历程,从总体上来看,岂不是乌方在“结死寨”,俄方在“打呆仗”?</p><p class="ql-block">应该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除了大量投入无人机、导弹实施非接触性攻击,给人以某种程度的“新鲜感”外,在战略战术的总体运用上,似乎倒退到了一战前,让人产生“穿越”“返古”之觉。</p><p class="ql-block">那么,在科技高度发达、战争形态不断演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变革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时宜”的战争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二。</p><p class="ql-block">其一,俄罗斯不具备“以巧取胜”的绝对实力。战争初期,俄罗斯也曾想通过兵临基辅城下,谋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速战速决。然而,在乌克兰强有力的抵抗与反击下,俄军被迫撤离基辅,让这场战争变为逐城逐地争夺,宛如蜗牛前行的“呆仗”。</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作战篇》曰:“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只听说过用兵看似笨拙但能速胜,没见过为追求精巧而导致持久战的好处。俄罗斯的最大教训就在于,“知彼知己”不够,错估了形势,在战争准备和投入的军事力量上,没有对乌克兰形成绝对优势,不仅没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也使这种“呆仗”打得十分吃力和艰难,从而陷入持久战的泥潭。</p><p class="ql-block">其二,俄罗斯的战争目标限定了战略战术的运用。热衷领土扩张是俄罗斯人的本性,夺占乌东四州是普京发动这场战争的基本目标。“争地以战”,决定了双方对决的基本形态。对俄军来讲,在乌克兰毫不屈服的情况下,只能一城一地去攻取,“呆仗”将不可避免;而对乌克兰来说,必须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进行一城一地的死守,不轻易放弃一寸土地,“结硬寨”便成为他们的必然选项。</p><p class="ql-block">综合来看,俄乌战争出现“返古”现象,看起来不可思议,却在情理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