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山樵的美篇

九子山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81-1985:化肥厂手记》连载(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重读日记,温故而知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日记记录的是自己经历过和相遇过的人和事,也可以说是个人历史。社会历史是由无数个人历史汇集提炼而成,没有这一个又一个“个人”,哪来几百名职工的化肥厂集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5年3月13日:阴雨</b></p><p class="ql-block">厂里原计划11日开车,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供电局催缴电费,打乱了我们的计划。</p><p class="ql-block">本月9日,供电局突然来要电费,他们威胁说:"你们交了电费才可以开车,不然,我们就拉电。"这一招果然厉害,厂里不敢开车了。十七万电费实在交不起,厂领导只好把矛盾上交县经委,经委再上报县政府。县领导一分析,感到问题严重。开吧,一无钱,二无销路。如果开足马力,三个月可生产化肥五六仟吨,化肥卖不出去,五十几万资金就积压了。谁愿担此风险呢?不开吧,又发不出工资,每个月工资和行管费需要四万多元,三四百劳动者就变成了消费者,坐吃山空啊!</p><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严重情况,县委也举棋不定,不知下一步怎么办才好。过县长到省里请示汇报,省化肥公司领导说,"你们关掉称了,开是没有出路的。"这泄气的话使人灰心,但又有什么法子呢,这是事实呀。县领导无奈,厂领导更没办法,一切听天由命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月22日:晴天</b></p><p class="ql-block">昨天县里已作出初步决定,化肥厂不开了,下一步工作重点转到开发新产品上去;临时工全部辞退。</p><p class="ql-block">为了开发新产品,厂里成立了专门班子,分四个小组,每个组搞一个项目。杨忠平、谢益民搞水晶硅,大林和小方搞叶绿素(从蚕蛹中提取),竺建年和戴建国搞建筑材料,彭泽田和我搞方解石粉,这些都是作为可行性研究项目,先做市场调研,能不能搞得成还是个问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月24日:晴天</b></p><p class="ql-block">厂长刚从省里回来,大概总带回了一些消息,我要去打听一下,我们厂究竟向何处去。厂长告知,省里已决定关停我们厂,指示厂里将财产清理一下,然后上报省厅。省厅还招呼县里先将人员疏散一部分。县里则接兵不动,他们自有打算。县委指示厂部;目前一个人也不放。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给省化工厅施加压力,希望省厅在财政方面多支持一下。这一着能否达目的,现在还难以预料。 </p><p class="ql-block">近来,厂部已启动设备处置工作,部分优质设备已有单位预约登记,涉及金额达50余万元。</p><p class="ql-block"> 得知这一消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说实话,厂里的大部分设备我都较熟悉——十几年来,我与它们朝夕相处、频繁打交道,早已生出了深厚的感情。它们就像家里养熟的老水牛,如今要就此远别,心中难免满是不舍。唉,过去十三载的千百个日日夜夜,那些紧张又充实的时光,终究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月30日:阴小雨</b></p><p class="ql-block">昨天,庄厂长他们从合肥回来了,两手空气,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庄说:"有人以为钱好搞,那么容易,人家一分也不给。某处長懊悔死了,现在有人在埋怨他。他讲,"当初看在你们的面子上给了一些钱,你们弄成这个样子,钱白给了。"</p><p class="ql-block">他叫我们快点将人员分配掉,不要再指望了。他们正在整理"关于青阳县化肥厂关停文件",还有七、八天文件就要到青阳了。</p><p class="ql-block">原本打算在省厅争取点安置费,现在希望落空,再不分配人员,下个月工资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县经委设想搞几个项目,办几个小厂,化整为零安置员工。但是,又没有资金和可行的项目,化肥厂开发小组提供的项目,他们又看不上,只有干着急。据传,他们准备上麻条厂、石粉厂和设备安装公司,能否搞成,谁也说不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7日:晴天</b></p><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四时,开水房的小锅炉被买主运走了。下马的厂,到处是一副败象"惨状"使人心寒,如开水房好端端的一面房子,被居中拆个大窟窿分为两半,室内空荡荡的。合成车间里状态更惨,有的机器拆走了,电机摆在那里,有的电机拖走,机器仍留下,绝大部分设备都已签订了意向合同,准备拍卖。剩下的是空空如洗的车间,一块块高低不平的水泥基础,几大堆破铜烂铁。</p><p class="ql-block">工厂冷冷清清,每天只有行政上几个人到厂里点个卯,七点半上班九点钟到,大多数人干脆不上班,有的跑单帮,做小生意;有的帮人家维修水电,搞点副业;有的人做小工赚辛苦钱:有的在家种田浇菜,贴补家用;还有的在家睡大觉,什么也不干,静待重新分配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25日:晴到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985年7月25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今天,厂里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书记在开场白中说,"这是化肥厂的最后一次职工大会,会上将宣布县政府关于化肥了关停并转的指导原则。"</p><p class="ql-block">其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放人,实行自流和分配相结合的反则。</p><p class="ql-block">二.行政单位禁止进入.事业单位可根据需要,严格掌握酌情调动。</p><p class="ql-block">三、自找单位的限期九月十日止,超过十日均由厂里统一分配。凡不服从分配的,超过三个月不报到者,按自动除名处理。</p><p class="ql-block">四.调入蔴条厂、安装公司、化工原料厂的人员,一律按正常调动办理手续。</p><p class="ql-block">据了解,蔴条厂需要120人,安装公司30人,化工原科厂50人,留守20人,自流30人,共计250名。尚剩50人需分配到其它单位,这部分人是最难分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此,青阳县化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便命,正式退出青阳历史舞台。</b></p> <p class="ql-block">编后</p><p class="ql-block">1970年,青阳县化肥厂诞生了,它是青阳县第一家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工厂。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县革命委员会一声号令,一批批青年从街道从农村走进了化肥厂。三百多个人,同吃一锅饭,同饮一井水,过上了没日没夜的“三班倒”生活。无论天寒地冻,无论酷暑三伏,工友们夾着饭盒,行亦匆匆,坐亦忙忙,抄表、分析,捅火打疤,车钳铆焊……忙的不亦乐乎。那时候,每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日子虽然清贫,但精神上却很愉快,因为年轻,生活中到处流淌着欢声笑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这一干就是十五年。1985年,青阳县化肥厂走完了它的生命旅程,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关门歇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得已,工友们只得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十五年,那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日子,化肥厂给了我们第一份工作,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战高温,夺高产,为青阳县的粮食丰产,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我们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共享盛世太平。同时,工友们也在此建立了同事加兄弟般的友谊。</p><p class="ql-block">2017年,青阳化肥厂老职工占鸿勋联系近百位老同事建起"青化苑地"群,大家又欢聚在一个群,经常互动,分享快乐和信息,畅叙友情。原青化老友们青春常在,友谊长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岁月如烟云,终是聚散成空,一切都将归于尘埃。而青阳化肥厂,不过是这历史长河里的一粒微尘,轻轻落在《青阳县志》的长卷上,静静沉淀,不问过往。</b></p><p class="ql-block">链接:</p><p class="ql-block">(1978~2005)版《青阳县志》215页词条记载:</p><p class="ql-block">"1978年,县内化工企业仅有县化肥厂1家地方国营小氮肥厂。该厂始建于197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合成氨3000吨,1983年改造后,年产量增至5000~8000吨。至1985年,有职工494人,固定资产净值538万元,累计生产合成氨25416吨,产值1623万元。因长期经营性亏损,于是年底关停。此后在其基础上办起化工原料厂,经年停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