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 纸韵新生:北京泾县会馆旧址游览记

国民一员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4日,秋高气爽,我们踏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米市胡同64号的泾县会馆旧址。这座隐于京城街巷的古建群落,正以新旧共生的姿态,诉说着跨越五个世纪的文化传奇。从明清同乡聚首的桑梓之地,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阵地,再到如今非遗传承的文化窗口,每一寸砖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泾县会馆的历史脉络可追溯至明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1572年),由泾县籍官员查铎倡议修建,最初选址于砖塔胡同,作为在京同乡的聚会与落脚之所。明末时期,会馆迁至前门长巷头条,即今日旧址所在地,彼时正值科举制度鼎盛,这座院落成为泾县士子赴京应试的重要居停之处。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随着科举考生日益增多,原有馆舍渐显局促,泾县同乡遂在南横街等地购置房产扩建新馆,原长巷头条馆舍改称旧馆,形成"新旧两馆并存"的格局。据史料记载,扩建后的会馆规模宏大,仅南横街馆舍便有瓦房、灰棚六十九间半,院中甚至设有小山、莲花池与花果树木,尽显皖南园林意趣,凭借其规制与影响力,跻身北京十大会馆之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存的米市胡同旧址占地约600平方米,完整保留了明清四合院的传统格局,红柱灰瓦间仍可见当年风貌。而在前门东区长巷头条60号,经过修缮保护的会馆新貌同样引人瞩目,859平方米的院落延续老北京四合院形制,高大的槐树掩映其间,将皖南灵韵与京城气派巧妙融合。两处遗存虽隔街巷,却共同构成了泾县会馆的历史坐标系,见证着岁月流转中的文脉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座百年会馆的价值,更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与重大的历史意义。明清时期,这里是泾县籍官绅、士子的精神家园,无数怀揣理想的同乡在此汇兑信札、交流学问、共谋发展,成为维系京地乡情的重要纽带。而真正让会馆载入史册的,是1918年发生在这里的思想变革——李大钊、陈独秀在此创办《每周评论》,使这座传统院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周作人等学者聚于北大办公室,每人出资5块大洋筹措经费,商议创办一份"更迅速、刊期短,与现实更直接"的刊物,以弥补《新青年》作为月刊难以即时反映时局的局限。凭借安徽同乡的关系,陈独秀将泾县会馆米市胡同馆舍的北屋五间设为刊物发行所,这里遂成为思想传播的核心枢纽。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正式面世,这份4开4版的周刊开设《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等十余栏目,每期至少刊发5个栏目的文章,遇重大事件还增设"特别附录"。陈独秀取笔名"只眼"寓意开拓新视角,李大钊以"守常"等笔名撰文发声,周作人、高一涵等学者亦纷纷赐稿,使刊物成为针砭时弊、传播新知的重要载体。尤为重要的是,这里曾刊登《共产党宣言》章节,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关键平台,直至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政府查封,共出版37期,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1日,前门三里河会馆群落的文化盛事为这座百年会馆注入了全新活力——泾县会馆开馆典礼与"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消费周同步启动,在黄梅戏《夫妻观灯》的悠扬旋律中,北京市东城区与安徽省宣城市相关领导共同为会馆揭牌,标志着其正式以文化新地标身份重现京城。此次重生得益于《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的实施,通过"国企修缮、原发地运营"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活态利用的有机统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宣纸之乡"泾县的在京文化窗口,新馆以宣纸文化为核心打造五大展区,从环境生态、技艺传承、品牌价值、文化内涵与艺术呈现五个维度,全方位阐释"纸寿千年"的奥秘。借助数字技术与互动设备,游客可系统了解宣纸制作的108道完整工序——从泾县特有的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的甄选,到浸泡、蒸煮、漂白等复杂流程,每一步都彰显着非遗工艺的精妙。更令人动容的是,会馆设置了"捞纸""晒纸"等体验区,让访客亲手触摸这项始于唐代、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技艺,感受指尖上的文化传承。开馆同期举办的"纸韵千年——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展出25幅精品画作,持续至10月26日,为宣纸文化增添了鲜活的艺术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开馆典礼同步启动的"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消费周,更将泾县会馆的影响力延伸至整个前门会馆群落。10月11日至19日,以"聚京彩・游会馆"为主题的活动整合了韶州会馆、石埭会馆等多处资源,通过"荟・京地风物"的特产展销、"购・庭院雅集"的创意市集、"演・京地和鸣"的非遗演出,构建起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探索"非遗+会馆+消费"的融合新模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日落余晖洒在泾县会馆的灰瓦上,新旧两处院落的轮廓在暮色中重叠。从查铎始建会馆的初心,到李大钊、陈独秀传播思想的热忱,再到今日非遗传承的坚守,这座建筑始终承载着"联结"的使命——联结乡情与家国,联结传统与现代,联结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泾县会馆早已超越了普通古建的意义,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在新时代的京城版图上,继续书写着文脉赓续的动人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