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世界第八大奇迹,(二)

白思顺

红旗渠是精神之渠,永不断流…… <p class="ql-block">那年头,国家困难,粮食紧张,工具简陋得几乎原始。可人们心里有光——那是毛泽东思想的光。他们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于是,千军万马战太行,誓把漳河引上山。没有机械,就靠双手;没有炸药,就自己熬制;没有钢钎,就用铁棍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是刻在骨头里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浊漳河从山西平顺的侯壁断流出,被截流引渠,穿山越岭,奔向河南林县。起初叫“引漳入林”,后来改名“红旗渠”——高举红旗前进,何等豪迈!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每听一次,心头都滚过一阵热浪。</p> 航 拍 视 频 三 航 拍 视 频 四 <p class="ql-block">悬崖千仞,风化碎石常如雨下。有人腰系绳索,飞荡空中撬浮石除险。一次绳断坠落,摔进蒺藜丛中,浑身扎满刺。一位老太太和她女儿,一粒一粒为他拔刺,一个多小时,手指都磨红了。而那排险员累极睡去,打着呼噜,泪水却顺着老太太的脸颊滑落。那一刻,哪还有什么“公家事”,全是自家人的命。</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修桥铺路,靠的是招标、机械、专业团队。可当年红旗渠的渡槽,是人们用肩膀扛起石料,一砖一瓦垒出来的。没有图纸?自己画。没有技术?边干边学。他们靠的是集体的智慧,靠的是“心中升起红太阳”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脚下是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壮阔山河。红旗渠如一条红丝带,缠绕在太行腰际。它不只是一条水渠,更是一条精神的脉络,把信念、坚韧与希望,输送到每一寸干涸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座悬索桥,入口处有白底红字的大字:“有志敢行云中路,无胆看天上人。”我不禁笑了。这话说得多像当年修渠人的脾气!他们不是神仙,却敢在云端走路;他们没有翅膀,却把梦想架上了天。</p> <p class="ql-block">穿蓝外套的男子站在桥上,举着相机对准远山。阳光洒在他肩头,影子拉得很长。我仿佛看见半个世纪前,也有这样一群人,站在这片山崖上,手里没有相机,只有锤子和钎子,但他们拍下的,是比风景更震撼人心的画面——人类意志与自然搏斗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旗渠精神概括为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的建成,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红旗渠开始动工于1960年2月,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修渠的物质条件非常不理想,修渠的机械设备非常简陋,与现在修建长江三峡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么伟大的工程,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不可能的。林县人民靠什么战胜一切困难?靠的是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今天人们去红旗渠旅游可以看见悬崖峭壁上镌刻的毛主席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亮了林县人民克服困难坚持前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旗渠精神被纳入其中。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源头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在此处建水坝截留,将漳河水引入河南省林县。开始人民称“引漳入林”工程,后改名为红旗渠,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红旗渠》主题歌有这么几句:“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河山重安排。</p><p class="ql-block">心中升起红太阳,毛泽东思想来统帅。红旗渠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p><p class="ql-block">悬崖峭壁在多年风化之后,经常有浮石滚下来伤人,勇敢的社员腰系绳索,飞悬崖撬石头除险。有一次绳索断了除险员坠落山下蒺藜丛中,人们把他抬到一户农民家治疗,老太太和女儿把伤员身上的蒺藜刺一个一个拔下来,用了一个多小时,而过度疲劳的排险员打着呼噜睡着了,老太太一边除蒺藜刺一边流泪。</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的大工程都是按照招标投标,由专业公司负责修建。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当年红旗渠工地上主要靠人们一把锤子一根钢钎凿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林县人民靠集体智慧与力量,排除千难万险,终于取得成功。依靠双手修建大型渡槽,红旗渠精神之渠,永不断流。</p><p class="ql-block">修渠前,林县水源奇缺,田地干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人民日夜愁”。</p><p class="ql-block">今天人们看到的是:渠水绕山头,清水高山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p> <p class="ql-block">走进“青年洞”,头顶是茅草檐,脚下是自动扶梯缓缓上升。当年这里是最艰险的施工段,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硬是在岩石腹中打通这条生命通道。如今游客乘电梯穿行,轻松惬意,可谁又能忘记,这洞中每一寸岩壁,都浸透过汗水与热血?</p> <p class="ql-block">沿着溪边木栈道前行,一侧是红色岩壁,一侧是潺潺流水。秋叶飘落水面,随波轻荡。远处缆车悠悠滑过山谷,像时光的摆渡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我忽然想,红旗渠为什么被称为“人工天河”?因为它不只是引水,更是把人间的天河,一寸寸搬上了山。</p> 制作编辑摄影:白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