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林深时见鹿</p><p class="ql-block"> 海,总是一样的。一样的苍茫,一样的沉郁,一样的将那亘古的沉默,拍碎在时间的岸上。可公元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五日的海,却似乎有些不同。海南三亚的军港,被一种庄重而炽热的期盼包裹着。午后近四时的光景,太阳光温润而澄澈,像一块融化着的、醇厚的琥珀,将天空、海面与岸上的一切都浸染得辉煌而神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便是这般的海面上,泊着一个巨大的、银灰色的身影。它被称为“福建舰”。它静静地卧着,不言不语,却仿佛吸尽了周遭所有的声息。它不再只是一个钢铁造物,而是一个被赋予了灵魂的、即将投入深蓝怀抱的生命。今日,是它正式“入列”的日子——不是三年前那初触海水的“下水”,而是如同一位经过严苛训练的战士,终于接过军旗,正式成为共和国移动国土的一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仪式是简朴而隆重的。而最撼动人心的,是那飞行甲板上的列阵。两千余名官兵,身着雪白的常服,如同两千多棵挺拔的雪松,站成了雷打不动的钢铁森林。海风掠过他们的衣角,试图扰乱那分毫的整齐,却是徒劳。他们的身躯,如同焊死在甲板之上;他们的目光,平直地望向前方,汇聚成一股沉静而磅礴的力量。这力量,让这艘本就巍峨的福建舰,更添了一种凛然的、不可侵犯的威严。党和国家领导人,便是在这无声的致敬与守护中,踏上了福建舰的甲板,完成了授旗的庄严仪式。那面军旗的升起,是这巨舰真正的成人礼,是它生命篇章的全新开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旗帜在海风中猎猎作响,我的思绪却飘回了三年前,那个同样是六月的日子。那一次,是“下水”。那时的福建舰,或许还带着些许船坞的尘埃,初次接触海水的它,更像一个初生的婴孩,未来的路漫长且充满未知。从“下水”到“入列”,这三年,是它成长的青春期,是系泊试验时的小心摸索,是航行试验中的乘风破浪。它经历了首次海试,动力与电力系统在浩瀚大洋上得到了检阅;它更迎来了歼-15T、歼-35、空警-600等舰载机在其甲板上的首次弹射起飞与阻拦着舰,那一次次呼啸与冲击,是它习得本领、锤炼爪牙的证明。这三年,是破茧成蝶的三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成长的,又何止是舰本身?当领导人步入这钢铁城堡的内部,一个更为精密、更为生动的世界,才徐徐展开。这不再是外在的、令人惊叹的庞然大物,而是有了脉搏与呼吸的生命体。指挥中心,是这巨舰的大脑。无数的屏幕闪烁着幽蓝的光,交织成一片数据的星河。在这里,天与海的讯息,风与浪的脉搏,敌与我的动向,都被浓缩成跳动的光点与流动的数字。坐在这里的官兵,他们的眼神,必须比屏幕的光更锐利,他们的心神,必须比最复杂的电路更缜密。每一次指令的发出,都牵系着这艘巨舰与数千生命的安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往下,是深藏于舰腹的机库。这里空旷、高阔,弥漫着机油与金属的凛冽气味。它此刻是寂静的,但可以想见,在战时,这里将是何等一番雷霆万钧的景象——战机被升降机从甲板下缓缓托起,地勤人员在其间穿梭如织,口令声、引擎的轰鸣声,将填满这偌大的空间。这里是力量的巢穴,是雷霆孵化之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官兵们自己的生活,则被妥善地安置在这钢铁躯壳的各个角落。他们的住舱,紧凑而整洁,一张张窄窄的铺位,便是他们在汪洋大海中唯一的、可以暂时安放疲惫与乡梦的“家”。那床头或许贴着一张泛白的家人合影,或许放着一本翻旧了的书。这场景,让人不禁想起其他舰艇上那些“八平米的青春”——四个女兵,如何在那样一个狭小空间里,学会共存,学会在集体中安放个人的小小悲欢,甚至为了一包兰花豆而立下“君子协议”。这不仅是生活的智慧,更是军人特有的浪漫与坚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餐厅里,明亮的灯光下,是飘散着的饭菜香气。自动包子机、饺子机甚至炒菜机器人,这些高科技厨房的成员,正默默为官兵们提供着后勤保障。年轻的士兵们围坐一桌,短暂的用餐时光,是钢铁秩序里一丝人间的暖意。海上的生活并非只有枯燥,他们有“海上茶歇”,训练归来的一支甜筒冰淇淋,深夜食堂里的一碗热汤,都能瞬间治愈疲惫。随舰艇停靠不同港口而出现的“果蔬盲盒”,更是远航途中一份独特的惊喜。还有那健身房、图书馆、以及由多媒体资源库、平板电脑终端和露天电影院构成的文化娱乐系统……设计者们在这有限的空间里,竭尽全力地为这些远航的男儿女郎,开辟出一方能喘息、能生活的绿洲。他们的青春,便在这深蓝的孤寂与钢铁的坚硬中,悄然绽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思绪飘忽着,又落到了那位或许就在观礼人群中的老将军身上。这自然是我想象中的人物,但他定然是存在的,在某个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或许曾是那个驾着“小”船,在风浪里颠簸的年轻水兵,他的目光,曾无数次地,带着羡慕,带着不甘,望向远洋上那些异国的舰影。而今,他老了,穿着一身挺括的军礼服,胸前缀满了勋章,像将他一生的波涛,都敛在了方寸之间。当那面红旗在福建舰上升到顶处,迎风展开时,我仿佛看见,他那双看过太多沧海桑田的眼睛里,有什么亮晶晶的东西,在夕阳的余晖里,微微一闪。他没有动,只是将那瞬间的颤动,化作了更深的、石像般的沉默。他抬起手,不是去擦拭,而是极其郑重地,理了理自己的帽檐。那一个轻微的动作里,含着的,是整整一生的重量。他身边的那些年轻的水兵,面孔光洁,眼神炽热如炬,他们是这艘新舰的骨血,是驶向未来的风。一老一少,一静一动,这其间的接力,这无言的嘱托,比任何激昂的乐章,都更令人心魂摇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我于心中默念着这个从下水到入列的时间。而从更早的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如今的福建舰,中国海军在短短数年间,便迈入了三航母时代。这看似简单的数字递进,背后却是怎样一场争分夺秒、前仆后继的奔跑?这不像植物的生长,有从容的春夏秋冬;这倒像是一场在暴风雨中的攀援,手脚并用,喘息如牛,不敢有片刻的停歇。这速度本身,便是一种宣言。它诉说着一个民族追赶时间的决心,一种从历史的重压中挣脱出来后,迫切地要找回失去光阴的倔强。这不再是“小艇打大舰”的悲壮,而是“大国重器”的从容。这从容,来得太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风渐渐地大了,带着晚凉,吹得旗帜猎猎作响。夕阳沉得更低了,那最后的金光,变得愈发浓烈,像一泼滚烫的金漆,将整个海面,连同那银灰色的巨舰,以及甲板上那两千白色身影,都浇铸在了一起,凝固成一幅永恒的图画。福建舰的舰首高昂着,犁开金色的波浪,那姿态,竟让我想起一种古老的、属于我们土地上的意象——犁铧。是的,这庞大的、现代化的军舰,在此刻的我眼中,却像极了农夫手中那柄沉默的犁。它所要犁开的,不再是黑褐色的土地,而是深蓝色的、更为浩瀚的“海田”。我们的先民,用犁铧在土地上耕出了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今人,也要用这样的“铁犁”,在海洋上,耕出一条通向远方的、安宁的航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色终于暗了下来。仪式早已结束,人群也渐渐散去。海,恢复了它亘古的沉默,只有潮水,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那无词的歌。我仍立在原地,望着那已然融入夜色的、如山峦般的舰影。它身上的灯火次第亮起,星星点点的,像是谁将一把碎钻,随手撒在了这墨色的天鹅绒上。那灯火,不耀眼,却坚定;不张扬,却温暖。它静静地泊在那里,像一个沉睡的巨人,胸膛里却跳动着一颗即将远航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夜,有多少人会无眠呢?那些即将踏上这方“流动国土”的水兵,会在紧凑的舱室里,就着灯,一遍遍地摩挲着家人的照片么?那些在远方、为它付出了心血的人们,会在梦中,听见它起锚时那一声浑厚的汽笛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这一刻起,这片海,于我们而言,是不同的了。我们曾用郑和的宝船,将友谊与和平送往遥远的彼岸;我们也曾用木船与勇气,在炮火中守护过民族的尊严;而今,我们终于有了这现代化的、属于自己的舟楫——福建舰。它的入列,不仅是一艘军舰的服役,更是一个国家向深蓝迈出的坚定一步。这并非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前方的深蓝里,有风,有浪,有无尽的未知,但也有我们从未熄灭的、对星空的眺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凉如水,我转身离去。身后的那片海,与海中的那座名为福建舰的钢铁之城,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那两千余名官兵的身影,那舱室里的灯火与生活,那指挥中心的静谧与机库的潜在轰鸣,都已与这巨舰融为一体。这不是结束,这只是一首长诗的序章,一个伟大故事的,又一个开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