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油画般的秋景

快乐小崔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一年四季各有千秋,春日西堤的山桃花,夏日里藻鉴堂的荷花,冬日万寿山银装素裹,而秋日的缤纷就藏在颐和园后湖的那一方带状水域里。</p> <p class="ql-block">“后湖”,或称“后溪河”是颐和园在秋季里被提及最多的地点之一,西起“半壁桥”东至“眺远斋”,是位于颐和园北部的一条带状河流,从“北如意门”、“北宫门”进入可以快速抵达,如果是从“东宫门”进入,那得一路向北经过“紫气东来城关”、“谐趣园”方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从东宫门进的颐和园,经过谐趣园走上个小坡,后湖的秋日风景画卷就此展开。别看是工作日的后湖,照样挤满了前来拍照打卡的各地游客,不过相较于佛香阁,仁寿殿如潮水般的团客,这里还算相对清净。水域两岸的道路比起颐和园其他的地域野趣浓郁一些,在落叶为毯的道路上行走,还得小心路滑!不知道是不是被清理过,“溪烟岚雾”的爬墙虎看着比往年的要少很多,只有几片区域的红叶贴在墙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颐和园后湖,池水清澈见底,残荷已被清理干净,碰上没有风的天气水面倒映着蓝天和五颜六色的彩叶交织像极了流动的风光画。沿着河岸,无论是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皆是一步一景,在这里喜欢风光的,爱看古建的或是爱拍人像的摄影师都能在此获得秋日最佳图片。</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后溪河位于万寿山北侧,是颐和园最北部的核心景观区,以人工挖掘的曲折河道、秋季绚丽的彩叶植被和“两山夹一河”的独特格局著称,融合了清代园林艺术与自然野趣,现已成为京城著名的秋季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后溪河又称后湖,地处颐和园最北部,通过北宫门可便捷进入,总面积约23公顷。该区域始建于1750年(乾隆年间),由人工挖掘连接原有小池塘而成,全长约1000米,挖出的土方堆叠于北岸形成冈阜,与南岸万寿山共同构成“两山夹一河”的格局,体现了清代“城市山林”的造园理念。1986年苏州街部分重建,严格遵循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两岸种植白蜡、银杏、朴树、槭树及槲栎等植物,彩叶持叶期比普通行道树长20余天,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呈现橘、黄、红交织的绚丽色彩,与平静河面形成“丹黄朱翠”的倒影景观。‌‌</p> <p class="ql-block">后溪河自西向东贯穿,形成三段风格各异的水系,宽度12-45米不等,两岸垂柳拂水,营造“优雅恬静”的意境。沿岸分布苏州街(仿江南水乡建筑群)和四大部洲(藏式宗教建筑群),其中苏州街全长300余米,含60余栋青瓦白墙商铺。‌‌</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深秋,万寿山坡下的后溪河,化身为颐和园的绝美之处。每当此时,这里便热闹非凡,仿佛瑶池降临,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由此诞生。从苏州街向东漫步,直至谐趣园,黄叶与红叶共舞,蓝天映衬下的后溪河,每一处都如诗如画,宛如油画世界。邀您共赏,邂逅颐和园最绚烂的秋色,与镜头一同聆听皇家园林的世纪低语,沉浸于古朴的亭台楼阁间,尽享颐和园的秋日盛景。</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颐和园的深秋,你会发现后溪河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美学胜地。从苏州街开始,向东一路行来,直至谐趣园,黄叶与红叶交织,仿佛是秋天的调色盘在为你铺展。</p> <p class="ql-block">蓝天作为背景,更显得后溪河的每一处都如诗如画,宛如置身于一幅动人的油画之中。邀请你一同前来,与镜头共同捕捉这份皇家园林的独特韵味,聆听古朴的亭台楼阁间的世纪低语,尽情沉醉于颐和园的绚烂秋色之中。</p> <p class="ql-block">从苏州街出发,沿着蜿蜒的小径向东漫步,直至谐趣园,沿途黄叶与红叶相互映衬,如同秋天的调色师精心绘制的画卷。在这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后溪河的每一处都显得如诗如梦,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秋日油画中。不妨深入其中,与镜头一同探寻这份皇家园林的独特韵味,聆听那古朴的亭台楼阁间回荡的世纪之音,尽情领略颐和园深秋的绚烂多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