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白山大桥下的芦苇塘</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4日上午,我根据支队同事专业摄影人张树昌的告知,到白山大桥南端江边拍照芦苇花。</p><p class="ql-block"> 我乘坐51路内环公交车到松江南路红旗工商所下车,从白山大桥南端上游侧下到江沿,右拐进入芦苇塘。这应当是个废弃的养鱼池,多年生长的芦苇几乎覆盖整个池塘。</p><p class="ql-block"> 我穿过蒿草包围的岸边,小心地下到塘底,浓密的芦苇荡无法不破坏地进入。我踩着厚厚的干枯水草,在芦苇丛的外围旁边拍照。走到池塘中部发现有人踏出的茅道,行动变得自由。我多视角地拍照芦苇花,与江边风争抢芦苇们的千姿百态。</p><p class="ql-block"> 芦苇,禾本科芦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典型特征是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且茎中空光滑。 </p><p class="ql-block"> 芦苇分布中国各地,常见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芦苇有超强的适应性,能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喜生于沼泽地、河漫滩和浅水湖等环境的称之为湿地芦苇;分布在干旱区绿洲农田外围、盐碱地,甚至沙漠区域等环境的称之为旱生芦苇。</p><p class="ql-block"> 芦苇的繁殖力超强,在适宜条件下,无论是种子、根状茎和地上茎都可栽种繁殖。</p><p class="ql-block"> 芦苇具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芦叶可以治疗霍乱,而芦茎、芦根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呕。</p><p class="ql-block"> 芦苇具有观赏价值,芦苇花序雄伟美观,常用作湖边、河岸低湿处的观赏植物。</p><p class="ql-block"> 芦苇有实用价值,鲜活芦苇有固堤、护坡、控制杂草的作用,芦杆是造纸原料或作编席织帘及建棚材料,芦苇还是马牛等大牲畜营养丰富的饲料。 </p><p class="ql-block"> 芦苇是湿地沼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芦苇湿地的生态价值具有“第二森林”之美誉,在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它植物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国芦苇栽培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可知,至少有3000年栽培历史,芦苇一词最早见于秦朝时期的《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p><p class="ql-block"> 芦苇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多节,高1至3米,直径1至4厘米。大型圆锥花序,长20至40厘米,宽约10厘米,分枝众多地生出稠密下垂的小穗,随风飘舞不轻易脱落。</p><p class="ql-block"> 芦苇最早见诸诗词是《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jianjia)即指芦苇。</p><p class="ql-block"> 芦苇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具有独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之一,体现着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与剪纸同属于剪贴艺术范畴。</p><p class="ql-block"> 芦苇的象征意涵丰富多元,即有生命力的坚韧、思想向上,寒风中仍可傲然挺立,又因茎空单薄而平凡脆弱,常被隐喻理想或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还有“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左右摇摆随风倒的负面比喻。</p><p class="ql-block"> 但是,芦苇湿生寻常植物,其独特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依然是极具诗意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芦苇的花语核心是坚韧与顽强,它生长在潮湿松软的土壤中,却能在狂风中挺立,扎根淤泥而不折。这种“逆境中生长”的特质,使其成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象征。无论是深秋寒霜打蔫叶片,还是冬季枯槁后次年春日再萌新绿,芦苇始终以“生生不息”的姿态应对环境的变化。这种精神正是人在困境中坚守初心、不向挫折低头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就是在寒凉秋景中展现坚韧的生动写照。它用苍茫的身影勾勒出逆境坚守的诗意轮廓,成为激励人们面对困难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芦苇的寓意丰富多彩,涵盖情感、思念、自由等多个维度。 </p><p class="ql-block"> 首先,芦苇是思念与牵挂的象征。古代交通水路为主,“水边”历来是送别、望归的必经之地。而濒水而生的芦苇风吹叶片摩擦的“沙沙”声,恰似亲朋好友相互“牵挂”和“思念”的诉说。</p><p class="ql-block"> 其次,芦苇是自由与潇洒的象征。芦苇茎秆轻盈,叶片柔软,顺风摇曳,无拘无束,是人顺应自然却不迷失自我的象征,是人不被世俗束缚的生活态度。我们可学芦苇随风舒展,在坚守内心底线的同时,以灵活、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不被压力或规则捆绑束缚,保持自由和自在的松弛感。</p><p class="ql-block"> 此外,芦苇是乡愁与归宿的象征。在童年和故乡的记忆中,芦苇是水边的嬉戏、旷野的飞花、家宅的炊烟和乡愁的载体。因此,远离家乡的人怀念童年、眷恋故乡,看到水边的芦苇就会燃起回家的渴望。而芦苇扎根水边,生生不息,正是游子无论走多远,根始终在故乡的情感寄托。</p><p class="ql-block"> 芦苇还寓意平凡与伟大的统一。芦苇是常见的野草,没有艳丽花色,亦无浓郁花香,看似平凡普通,却能形成辽阔的芦苇荡。既能为水鸟提供栖息之所,又能防风固土、净化水质,以廉价之躯承载高、中、低端多用途价值。</p><p class="ql-block"> 芦苇提醒我们每个平凡的人生,都同样值得尊重,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芦苇文化丰富的意涵,自古在诗词歌赋中流淌。前面提到的《诗经》是先周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秦风・蒹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意思是“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她就在那水中央。” 诗人借芦苇表达对心上人的追寻与牵挂从未停止,又因远隔千山万水,裕见不能而惆怅。</p><p class="ql-block"> 唐•刘禹锡的《晚泊牛渚》“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意思是“芦苇在清凉的晚风中飘荡,秋江上荡漾起鳞甲般的波浪”,抒发出夜幕降临,作者孤船夜泊,寂寞、苍凉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唐•白居易的《风雨晚泊》“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意思是“苦竹缭绕、芦苇丛生,诗人也思绪万千”,借景抒发自己人生飘荡、万事成空的悲凉。</p><p class="ql-block"> 宋•林逋的《咏秋江》“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意思是“雨后的芦花最逗人喜爱,芦花丛中升起一篷烟火,那是船上渔人正在做饭”,展现出江南水乡浓郁的烟火气和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 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繁衍”,全诗展现出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芦苇的花语与寓意,是其自然特质与人文情感深度融合的结晶。既有“直面逆境”的坚韧,也有“诉说思念”的柔情;既有“平凡质朴”的本真,也有“自由洒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芦苇的话题跨越千年,活跃在文化传承与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思想与情感的诗意寄托。</p><p class="ql-block"> 走出芦苇塘,我驻足在白山大桥下,看人们用抄网捞鱼,心想七星鳗鱼苗为什么要在江边的水流中上浮打滚?进而被人们轻易捞入网中,倒入水桶。</p><p class="ql-block"> 它们面临的是被送上餐桌,结束尚未成年的生命。这里虽然是七星鳗水产保护江段,但是看不到保护人员和措施。</p><p class="ql-block"> 我心情沮丧地走上白山大桥桥面,居高临下回看那些银白色的芦花随风摇曳,感悟它们在坚韧中保持柔软,在随和中保持独立,在固守中保持自由,在平凡中奉献价值,这就是人们可从芦苇的生命中所获得的人生启迪。</p><p class="ql-block"> 写给喜欢阅读文字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作者:退休警官 王家富</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7日 立冬</p> <p class="ql-block">白山大桥北头今年新建的大楼</p> <p class="ql-block">白山大桥下</p> <p class="ql-block">为不传播捞鱼者的违法行为,我抬高镜头</p> <p class="ql-block">走上白山大桥</p> <p class="ql-block">白山大桥上</p> <p class="ql-block">白山大桥南端</p> <p class="ql-block">再见!白山大桥芦苇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