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苏苏州,黎里古镇。黎里,一个特别江南诗意的名字,一个特别江南秀美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吴侬软语,氤氲着白墙黛瓦;青石古巷,让小桥流水音韵长留。曾经的黎里还有许多好听的名字,“黎川”、“ 梨花里”、“禊湖”,每一个皆悦耳动听。兴许只有这样美丽的名字,才能配的上这里的江南美景。</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黎里在长水(今浙江嘉兴)境内,吴越槜李交战后,黎里御儿滉为吴越分界之一。唐时黎里属嘉兴范隅乡,为村。</p> 黎里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河道、湖荡与溇浜池潭构成稠密的水道网络。黎里的河流,为太湖水系一部分,水源自浙江天目山,由西向东,经平望莺脰湖、雪湖,到黎里与平望交界的杨家荡、牛斗湖,从望平桥进入市河黎川,流经全镇各条水道。 繁荣水道让历史上的黎里成为典型江南商业重镇,自南宋至今已有891年历史(至2018年)。黎里在唐朝成村,北宋时形成东西两个相当规模的村落,公元1127年,赵宋南渡,黎里人口激增,升格成为集市,明成化、弘治年间,成为吴江县巨镇。来自浙江、安徽、湖北、河南等各方达官贵人名德望族在这里定居发展,到了清中期排定了“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 黎里古镇拥有厚实的家底,最真实的生活气息可以在这里感受得到。这里美得朴素淡雅,与世无争,仍旧保留着水乡古镇原汁原味的风景。如今古镇中的12座古桥,8座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桥。 南宋以来,黎里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有状元1人,进士26名,举人61名,贡生43人。黎里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 这里历史建筑满带记忆,有宋代的桥和井,有元代的棂星门,有明代建筑鸿寿堂和进士第,清代的古建筑更多,有祠堂周宫傅祠,有名园端本园,有藏书楼,有著名的厅堂李厅,也有纪念名人的东圣堂。还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如洋泾浜天主堂、施家洋房。 柳亚子先生也是黎里人,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柳亚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致力于:《新民丛报》的宣传。 柳亚子是南社的统帅,南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团体。 在黎里有个特色,带姓氏的弄堂占了近全镇弄堂总数的一半。六七百年历史烟云飘然而过,全镇到现在保留弄堂115条,其中暗弄堂90条,超过百米的11条,有明暗并列的双弄,有两条暗弄相并的双弄,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堪称江南古镇之最。 另外,黎里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习俗“中秋显宝”,始于元代,定型于明代,繁盛于清代,当时各富家大户商家庙宇,显上种种古董,名贵书画,玉器、名砚、印章、官服等等,还有显技显艺。 行走在古镇中,水乡的廊棚凝聚着黎里人的智慧。“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两岸披檐式、人字式、骑楼式过道,多姿多彩,各有情趣。秀水为邻,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守着沧桑和历史,人处其间,犹在画中行。 黎里古镇古朴而纯粹,处处透着优雅。不张扬,不刻意,温柔地惊艳着时光,这么近,又那么远。值得您留出时光为之踏足,感受江南水乡明珠。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wnOZc8u0ZSpYQzIJ3KM6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