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6日至7日,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省级专家现场跟进指导活动高中地理专场在济南市历城二中彩石校区顺利举行。</p><p class="ql-block"> 会议由济南市历城区高中地理教研员、高中地理省专家组成员臧玉宝主持。出席会议的有:</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师训干训中心综合部主任路海;</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地理教研员、省高中地理专家团队组长舒德全;</p><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庆民;</p><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副校长、彩石校区执行校长陈国强;</p><p class="ql-block"> 高中地理省专家组成员青岛二中刘向力;</p><p class="ql-block"> 高中地理省专家组成员齐鲁师范学院付桂军;</p><p class="ql-block"> 高中地理省专家组成员德州市教科院闫世涛;</p><p class="ql-block"> 高中地理省专家组成员威海市荣成第三中学于慧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次省级专家工作坊活动,汇聚了全省高中地理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通过专家报告、课例展示、经验交流、点评指导等丰富形式,聚焦AI赋能新课堂,分享优质备考经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1月6日上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于慧带来题为《“三新”背景下高考地理精准备考策略》的专题讲座。于慧老师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改革背景出发,结合自身在威海荣成三中的教学实践,系统剖析了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势、能力导向与备考核心方向。于慧老师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科大观念为统领,通过微专题实现知识的深度淬炼与整合,借助分题型思维可视化训练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结构,并融合脑科学原理优化教学过程的认知设计。同时,还前瞻性地探讨了AI技术在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与教学反馈优化中的赋能潜力。整场讲座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备扎实的课堂实操性,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科学、可迁移的教学改进方案。于慧老师的专业分享,为全省高中地理教师在“三新”背景下的教学转型与精准备考提供了系统指引,也为深化山东省课堂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动能。</p> <p class="ql-block"> 11月6日下午至11月7日上午,来自山东不同地市的六位老师带来了六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授课教师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工具,将传统地理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深度,将高三一轮复习课演绎的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李增宝老师执教高三地理复习课《沉积物中的地理密码》。这堂课突破传统复习模式,以“沉积物”为切入点,见微知著,以“雅鲁藏布江”为线索展开教学,破译山河史诗。课堂重点解读了“沉积物物质来源”、“沉积动力条件”、“沉积序列”三组核心密码。在不停地思辨中,学生自主构建起“沉积物特征→搬运介质与动力→地貌环境”的逻辑链条,将零散知识整合成一张清晰的能力网络。学生们在“读图讲故事”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地理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环境演化分析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王晓旭老师执教的《河流地貌》一节,以长江为清晰线索,借助实景地球技术带领学生完成了一场从上游金沙江的V形谷、虎跳峡,到中游荆江的“九曲回肠”,再到下游长三角的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地理实践之旅,王老师巧妙地将不同河段的典型地貌嵌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演变规律。每个知识节点,都配有针对性的高考真题与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即时运用原理,分析具体案例,实现了从“听懂”到“会用”的能力跨越。课堂节奏紧凑,学生思维活跃,充分体现了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网络、提升能力”的核心目标。</p> <p class="ql-block"> 德州市第二中学于晓康老师执教高三地理复习课《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课堂深度剖析了海水“性质”与“运动”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通过精心设计的思维模型,将密度流、风海流、补偿流等复杂运动的驱动力,清晰地归结于温度、盐度分布不均这一根本原因,帮助学生构建起“由因推果”的分析逻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经典高考真题展开小组研讨,运用新建构的思维模型进行实战推演,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最后,于老师基于最新科研情境,现场展示了一道原创试题,其严谨的设问和深厚的学科底蕴,充分展现了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应对高考新情境提供了宝贵范本。</p> <p class="ql-block"> 11月7日上午,滨州阳信第一中学史书芳老师执教高三地理复习课《例析小尺度区域地理过程中的物质再分配,以“水的再分配”为例》课堂从“山坡—谷地系统”中水分再分配与植被响应关系、不同植被对水分的再分配与土壤响应,人类因地制宜活动与自然地理原理的相通性三个层面展开探究,结合林地与坡耕地的土壤储水量差异、垄沟覆膜等实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物质再分配规律,理解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有效提升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威海荣成教研中心李宏青老师执教高三地理复习课《“尺度”透视气候:从全球带谱到局地微境的成因解析》,以伊犁河谷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从空间尺度转换的视角探究区域气候特征。课堂围绕“西域湿岛”降水成因、薰衣草“花开两季”气温成因等真实问题展开,通过全球大气环流与地形格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多尺度认知框架,理解地理要素的层级关联与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案例探究,不仅掌握了尺度思维的方法,更提升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体现了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课中的有效落实。</p> <p class="ql-block"> 青岛第三十九中时圣彦老师执教高三地理复习课《气压带、风带与降水》。课程以撒哈拉沙漠尘土飘向亚马孙雨林的真实情境导入,引导学生逆向推理水平气流形成过程,辨析相关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属性等。通过分析三圈环流、对降水的影响机制,结合山东高考题中海水营养盐分布、地中海气候区降水变化等案例,帮助学生建立“三圈环流—降水”的思维模型。课堂注重问题链设计与学生思维过程呈现,强化尺度转换与综合推理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p> <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历城二中宋学超老师作主题为《打造紧扣“核心命题要素”的高效课堂》的高三复习经验分享。他指出,高效课堂不仅追求时间节奏的效率,更应注重学科思维与底层逻辑的构建。宋老师提出四大实施路径:通过“固本清源”夯实概念基础,以“打通逻辑”强化思维衔接,用“学科思维”提升核心素养,借“师生关系”优化学习生态。这场聚焦教育本质的分享,为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提质增效提供了实践性思路,展现了历城二中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 随后,高新区高级实验中学耿顺传老师、威海教研员王建芹老师、省专家组成员齐鲁师范学院付桂军老师、济南历城一中赵恩静老师结合本次会议的主题,从数字化赋能、大单元教学等角度,依次进行了点评,详细阐述了各节课例的借鉴亮点和提升建议。</p> <p class="ql-block"> 最后,山东省地理教研员舒德全老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成效,强调数字化正深刻重塑地理教学形态。他鼓励全省教师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深化课堂实践创新,推动数据驱动教学成为新常态,共同迈向山东地理智慧教育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 本次省级专家工作坊活动圆满举办,不仅展示了我省地理教育的先进成果,更为未来课堂形态的变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为一线地理教师破解教学困惑、提升教学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全省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