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肿瘤病区实习

呆呆鱼

<p class="ql-block">  在医院众多科室中,神经外科肿瘤病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直面人体最精密的“司令部”——大脑与脊髓,每一次诊疗都关乎生命中枢的安危,每一个身影都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坚守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科室的学习中,学习到了科室的垂体瘤等相关疾病,学习了踝泵运动,踝泵运动通过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适用于长期卧床、术后恢复期及久坐人群。还有科室的常用药物,有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呋塞米(利尿药),布地奈德,乙酰半胱氨酸等(雾化药)等等,翻身拍背,机械排痰等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口腔护理的操作,进行了讲课,以及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的相关知识,也进行了垂体瘤患者的护理查房,学到了垂体瘤术后可能有尿崩症以及脑脊液外漏的风险,也有可能会倒流,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病房,护士站的呼叫铃此起彼伏,却总能得到最快的回应。清晨,护士们推着治疗车穿梭在病房,测血压、量体温、核对用药,动作轻柔却利落;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她们每隔一小时就会悄悄走进病房,生怕惊扰了休息,只在床头灯光下认真记录数据;遇到因术后不适而情绪低落的患者,她们会递上一杯温水,轻声安抚,帮患者调整舒适的卧位,用细致的照料填补治疗之外的空白。有位老年患者记不清用药时间,护士就把用药说明写在卡片上贴在床头,还每天定时提醒,像家人一样贴心。</p><p class="ql-block"> 病房里,也藏着无数动人的瞬间。有年轻患者确诊时崩溃落泪,同病房的“老病友”主动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互相加油打气;有家属24小时守在床边,帮患者擦身、喂饭,眼神里满是不离不弃;当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危险期,医生护士和家属相视一笑的瞬间,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这里的人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却因共同的目标凝聚在一起,用坚强与善意,对抗着疾病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神经外科肿瘤患者常因疾病预后不确定性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且术后可能伴随神经功能障碍(如语言、肢体活动受限),沟通难度较高。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以“共情+通俗”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术前用通俗语言讲解手术流程,避免使用“开颅”等易引发恐惧的词汇;术后主动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对因肢体活动不便产生烦躁的患者,耐心协助其完成简单动作,增强康复信心;出院时详细告知用药方法(如抗癫痫药物需规律服用)及复查时间,确保患者后续治疗衔接。</p> <p class="ql-block">  同时也知道了专业知识短板,要对此加以巩固与练习。 还有就是遇到患者术后突发头痛加剧、血压升高(疑似颅内压增高),虽及时报告老师,(如协助患者取头高位、准备甘露醇),反应与实操衔接需加强。</p><p class="ql-block"> 神经外科肿瘤病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日复一日的坚守。医生们以“精准”为刃,在生命禁区开辟通路;护士们以“温暖”为盾,守护患者术后的每一段时光;患者与家属以“坚强”为铠甲,直面病魔从不退缩。正是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照亮了生命“司令部”的守护之路,也诠释着“医者仁心,生命至上”最动人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此次实习让我真切感受到神经外科肿瘤诊疗的严谨性与人文温度,也明确了自身的提升方向。后续我将针对不足查漏补缺,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更细致的服务态度,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