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比赛之“假”,修教育之“真”——记25年省初中生物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小橘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集团校排位赛,到区赛、市赛、省赛,历时近一年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在上周画上了句号。同事问我,比完了是什么感受,有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我细细回味,好像没有。哪怕是闭幕式上得知比赛结果的那一刻,也没有狂喜,反而是一种异常的平静与深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赛前最后一周,我给自己出了一个演讲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本意是想安慰自己那颗焦虑不安的心,给自己“洗洗脑”,可是在写稿背稿的过程中,“借假修真”四个字突然浮现在脑海,一切豁然开朗。我自问,如果不备赛,我的工作日常会怎样呢?可能不会有什么不同。日复一日的工作,钻研课标、教材、实验,写教学设计、做课件,认真上课、写好板书,都是在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无需特意备赛,每天都在“备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何为“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假修真”这个词,表面看来有点矛盾,假与真如何共存呢?佛家讲因缘和合、没有自性的事物就是“假”,这与吴举宏教授在开幕式上对选手们的鼓励与安慰多么契合。他说,走到省赛的选手都是非常优秀的,不分高下,多年的观察发现,省赛二等奖的选手通常要比一等奖选手发展的更好。他又说,比赛结果是很偶然的,同样一批选手,提前一个月或延后一个月比赛,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同样一批选手,仍在此时此地,但换一批评委,结果可能也不相同。是啊,比赛的名次结果,甚至赛程规则,都是外在的、暂时的东西,比赛像一个舞台,一个容器,一块磨刀石,只是为按部就班的工作日常设定了一个驱动力更强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吴举宏教授与沃玉峰老师做赛前动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说实话,备赛过程中我几度非常焦虑,每天倒数着比赛的日子,把日程排得满满的,晚上复盘时,又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第二天又是这样,在自责和焦虑中恶性循环。说白了,是对未知结果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尤其面对我最薄弱的即兴演讲环节,我更是阵脚全乱,全无平时上课跟学生侃侃而谈的风采。面对一个演讲题目,不是想着怎么破题怎么立论怎么组织素材,而是纠结我讲不好怎么办,卡壳怎么办,没有真情实感讲不到对方心里去怎么办……现在回头看,这都是“执着于假”造成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何为“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师父黄晨虹老师嗅到我的纠结,开始要求我每天早上八点钟,给她打电话练演讲。她老人家虽然人在遥远的青城山,但我的身行心动她都在的关注。电话接通,她劈头盖脸“控诉”我的拧巴:每天心里装着比赛,又不沉下心来去做,想要,又不行动,做个演讲,又抵触又要讲,又不能洒脱一点干脆扔掉不管。是啊,我的拧巴充斥在方方面面,不仅是工作,只是在这个比赛的压力下问题被放大了。比如对待孩子,我明明很在意他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跟我反应孩子的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回避逃跑,却又把老师的每句话都放在心上,默默拉着孩子努力。一下子想通了,突然就把拧巴放下了。马上给孩子老师发信息,发完放下手机便投入即兴演讲的准备。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即兴演讲练习:搜集题目、整理素材,录好视频,回看打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演讲舞台上的从容,是无数次练习的厚积薄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修“融通之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记得今年的清明小长假,我一个人坐在安静的办公室,备赛。备什么呢?浮躁,不能静心开始。耳机里单曲循环着王心凌的《爱你》,心情放松了不少。年轻时不喜欢听王心凌,觉得她是甜美偶像派,没有实力,年长些再欣赏,才看懂保持甜美的背后,是多少汗水和付出,是多少忍耐和艰苦,这是绝对的实力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欣赏完王心凌,开始反思自己。眨眼间我已工作十年有余,也早过了“三十而立”的年纪,回望这些年,在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中前行,有时觉得自己成熟了,有时又觉得自己很稚嫩。比如这次比赛的模拟上课部分,我以前不以为这是我的短板,但几次实战却让我意识到,我真的不会模拟上课。上《细菌》时,自顾自地“真实备课”,忘了模拟上课的假想对象是学生,真实对象却是评委、老师,是同行;上《植物的生长》时,手忙脚乱地贴板书,气喘吁吁地赶流程,全然没有气定神闲地展示出我教学设计的精彩之处;上《月季扦插》时,现学现卖,毫无底气,生怕露馅,忘了探究的本质如何展现,又是走流程般地演了一段。师父举了个例子:扦插选枝要选不嫩不过老的枝条,示范剪枝手法后,可以拿起被剪掉的枝条问:“经验告诉我们它不合适,但真的吗?我们可以亲自试试!”此时的变量就是枝条的老嫩。这才是探究的思想,不着痕迹。我突然明白了怎么模拟上课。我面对的既是学生又是同行又是评委,我既要上出真实课堂的互动感,又要表达清楚我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既要真实又要表演,既要严谨又要松弛。在备赛的时刻,原本碎片化的上课经验竟在我的脑海中串联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准备即兴演讲素材时,也发生了类似的过程。准备“知行合一”的话题时,我想起了工作第二年上的一节公开课《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上完大家一致评课说上得不错,师父却反问我:“你知道你这节课好在哪里吗?”我答不出来,因为我只是凭着直觉在备课上课。后来,我又陆续上了几节公开课,水平参差不齐,时好时坏。再回想师父的问题我才明白,原来,上出一节好课可能是偶然,要想把每节课都上成好课,背后一定需要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支撑。我一直对写论文很发愁,但在准备这篇演讲稿时,我发觉自己的论文观、科研观已悄然发生改变。我意识到教育科研的本质,是将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转化,再服务于课堂。科研不是凌空蹈虚的论文,而是扎根课堂的知行合一。准备“教育理念”的话题时,我想起我上《人体的激素调节》公开课的场景:我课前做了大量准备,从足球名将梅西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到糖尿病治疗历史再到班廷用狗做的一系列胰岛实验,我故事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听得饶有兴味。我以为我上出了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直到师父问我:你的学生从你的课堂中学到了什么?课堂是你的个人秀吗?我像被当头棒喝,愣在那里。后来我读到陶行知先生对老师的分类,一是教书,二是教学生,三是教学生学,我才明白,那时的我看似从“教书”进阶到“教学生”,但实则是在“卖弄知识”,对学生的素养发展几乎没有作用,离“教学生学”还有很远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修“融通之见”的过程是从经验碎片到智慧地图的拼装过程,备赛迫使我系统复盘十年工作,将师父教诲、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全部激活、串联,获得了对自身专业的系统性洞察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修“感恩之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父不仅陪伴着我的备赛全程,还出现在我的多篇演讲稿素材中,成为“醍醐灌顶”的转折点。在我的生命中,像师父这样的良师还有好几位,我何其有幸遇见他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赛前,高新区生物教研员周晓强老师特意邀请了吴县中学的李月华老师来为我们新区的两个选手做即兴演讲的讲座。听众只有两个人,李老师却精心准备了内容丰富的PPT,将演讲经验倾囊相授。她的“一朵小红花”的故事真挚动人,让我眼眶湿润,让我意识到原来演讲也可以娓娓道来,打动人心。市赛后紧接着两轮复赛,周老师时常指导、鼓励、督促我,确定要去参加省赛时,已接近暑假,周老师给我安排了两次“讲座任务”,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讲完了我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任务,而是周老师给我练习演讲和表达的机会。从讲台上下来,周老师语重心长对我讲:“小苏啊,我给你留充足的时间,就是希望你能从从容容地展示你的内容,希望你与听众有眼神交流,希望你借机再练表达。”第二场再讲时,注意力就能从讲座本身的内容上分一部分出来,关注自己的仪态、动作、眼神,与观众互动,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周老师的良苦用心,让我深刻体会到何为“不言之教”。他从未将“锻炼你”挂在嘴边,而是默默为我搭建舞台、创造机会,给我深沉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省赛前,苏州市生物教研员蔡留忠老师来学校指导备赛,从教学设计的逻辑框架、科学严谨,到板书的运笔粗细、颜色搭配,再到即兴演讲的肢体语言、神态控制,一一为我量身打造个性化指导方案。他甚至亲自示范演讲时如何信步从舞台一侧走向中央,女性如何丁字步站姿显得优雅得体,如何定神后开始演讲。不知大家能否想象一位身材高大的男性向我们示范丁字步的姿态,幽默又使人感动。蔡老师简直就是和蔼可亲、身体力行的代名词。赛后他与我们聊天我才知道,他若干年前也参加过教师基本功比赛,难怪有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我才知道,他到我们学校指导备赛那周,也是他工作异常繁忙的一段时间,除了常规的各区校听课调研,他自己还在准备名师课堂的公开课。蔡老师在他异常繁忙之时仍如此全情投入,感觉他不仅是在指导我的比赛,更是在用一言一行,为我示范何为对专业的极致追求、对后辈的无私提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赛的过程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包括组里的姐妹们教我化妆、陪我逛街买衣服的过程,现在想来也十分温暖。又想起市赛前几天,我和我们组的教研组长周丽娜老师一起在食堂吃饭,她看着食不下咽的我温柔地说道:“小苏,你不用样样都好,到市赛已经很不错了啊。”这句话竟给了我面对的勇气,每每想起,都充满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月华老师为我和刘影老师讲授即兴演讲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和我的师父黄老师,还有苏州的另一位选手赵婕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婕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一起参加过7年前的评优课比赛,这次又一起参加基本功比赛,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老师的全程指导,这里只能体现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此处应该有周晓强老师、蔡留忠老师的照片,可惜没有。赛后我们想与蔡老师合影,他说:不必拍了,宣传你们就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修“平常之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害怕、紧张、焦虑,是因为不敢面对、不能接受不好的结果。我向来在乎外部评价,胜负欲很强,即便已“修炼”数十年,每当比赛、考试来临,仍旧难以抑制“我要当第一”的欲望。可是太想要,往往适得其反,能量都耗在了对结果的担忧上,正常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影响,谈何比赛。当我允许自己可以好也可以不好时,焦虑会退去,专注当下的能量才会重新聚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禅宗有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学僧来拜见赵州禅师,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开悟的秘诀。学僧问:“在您开悟之前,您每天是怎么用功修行的呢?”赵州答: “挑水去,砍柴去,做饭去。”学僧又问:“那您开悟后,又做什么呢?”赵州又答:“挑水去,砍柴去,做饭去。”学僧不解:“这岂不是一样?何来开悟与未开悟之分?”赵州禅师说:“开悟前,挑水时惦记着砍柴,砍柴时惦记着做饭。开悟后,挑水即是挑水,砍柴即是砍柴,做饭即是做饭。” 赵州禅师正是“借”由挑水、砍柴、穿衣、吃饭这些虚幻无常的“假有”,来“修”他那颗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真心。真正的修行不在高山之巅,也不在寺庙的深堂,而在我们每一天、每一刻的日常生活里。修行不是要改变所做的事,而是改变做这些事时的心。 当我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当下,无论是扫地、喝茶,还是备赛、上课,那一刻,我们便身心合一,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备赛的那段日子,每天一幅板画,现在我把画板画的那份专注与认真,投入到每天上课的板书中,可谓“赛前画板画,赛后还是画板画”,“赛前上课,赛后还是上课”,并无什么不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备赛期间的部分板书练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装满了后备箱的器材和模型,许多都是自己或学生亲手做的,像是积累了十年的“家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模拟上课的课题是《无脊椎动物》,恰好用上了学生做的鲫鱼骨骼标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假”与“真”的辩证——回归日常,何处不修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赛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修炼并未停止。因为每一天的课堂都是“道场”,每一次备课上课都是“修行”。比赛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那一纸证书,而是它作为一个强大的外力,激活了我内在的成长潜力,让我体验了一把心性“加速成长”的感觉。“借假修真”的心态,帮助我看破外在形式的虚幻,从而能更投入地专注内在的成长。所以我也建议各位教育同行,不必畏惧或排斥任何公开课与比赛,把它们看作渡河的舟、磨刀的石,借每一次的挑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愿我们都能在教育的平凡之路上,借一切事,炼一颗纯粹的教育心,修得真正的从容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历事炼心,借假修真。教学如此,人生亦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