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都长安: 李白与杜甫

吕东国

<p class="ql-block">《诗都长安: 李白与杜甫》</p><p class="ql-block">主讲人:于赓哲</p> <p class="ql-block">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长期致力于隋唐史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在唐代医疗社会史领域形成突出专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学方面,主讲《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获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同时积极推动史学普及,担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出版《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等多部专著,参与《从长安到罗马》等大型纪录片策划工作,在历史知识大众传播方面贡献显著。</p> <p class="ql-block">李白与杜甫</p><p class="ql-block">·杰出的诗人。</p><p class="ql-block">·唐文化的符号。</p><p class="ql-block">·是朋友,是伙伴,但有着不同的性格、抱负与诗风。</p><p class="ql-block">·长安是他们的终极梦想之地,是他们的希望所在,也是令他们百感交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李白杜甫画像</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长安</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逼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p><p class="ql-block">"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p><p class="ql-block">."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p><p class="ql-block">."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p><p class="ql-block">."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秋兴八首.其五》)</p><p class="ql-block">·"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白</p><p class="ql-block">"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一樽酒行二首》)·</p><p class="ql-block">"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p><p class="ql-block">."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江夏赠韦南陵冰》)</p><p class="ql-block">"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秋浦歌.秋浦长似秋》)</p><p class="ql-block">"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p><p class="ql-block">"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p> <p class="ql-block">·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可以说是很不顺的一生,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代,也许正如别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来不该属于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魏颢《李翰林集序》:"眸子炯然,哆如饿虎。"</p><p class="ql-block">·崔宗之《赠李十二白》:"双眸光照人"。</p><p class="ql-block">·李白《与韩荆州书》:"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也就是说身高大约在170厘米以下。</p> <p class="ql-block">·李白口才好,口若悬河。李令问:"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p> <p class="ql-block">李白出生地</p><p class="ql-block">·碎叶说:最早见于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生于西域,回到内地后才改姓李,与凉武昭王没有什么关系,李长之1951年著《李白传》,附录了李先生于1937年写成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文。指出唐人李阳冰、范传正所说的李白的出生地"条支、碎叶都是现在属于苏俄中亚细亚、楚河的地方"。郭沫若认为李白生于碎叶,而且是今新疆境内原属焉耆都督府的碎叶,而不是今吉尔吉斯坦境内托克马克的碎叶。其实两个碎叶是同一个。</p> <p class="ql-block">李白出生地(托克马克)</p> <p class="ql-block">·蜀地说:李阳冰《草堂集序》云:"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发表郑畅《李白究竟出生在哪里》,认为李白出生于绵州昌明县青莲乡。王少志《李白的故乡﹣﹣江油》、蒋志《李白生于江油补正》(《古典文学论丛》1982年第10期)均认为李白生于蜀中。裴斐《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江汉论坛》1984年第11期)也持蜀中说。</p><p class="ql-block">·条支说。刘友竹《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2期)和康怀远《对<李白出生地是条支>的一点补充》(《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3期)认为唐代条支的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代,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在唐代时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p> <p class="ql-block">虚实之间﹣﹣李白的剑法</p><p class="ql-block">·《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p><p class="ql-block">·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p><p class="ql-block">·《庄子》:"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p><p class="ql-block">·"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p> <p class="ql-block">·李白崇尚道教。李阳冰《草堂集序》说他母亲怀他时候有长庚(太白星)入梦。所以名白,字太白。《李翰林集序》记载他成人后曾还曾受道箓于齐,有时还穿着道服。</p> <p class="ql-block">·他的胸怀抱负其实和当时多数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那就是想当一个匡扶天下之人,他说:"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邺中赠王大》)在得知皇帝召他入京时候他曾欣喜若狂,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他是绝不甘心于碌碌无为的。曾有朋友劝他隐居,但是他不肯,他不要出世,他要入世。而且他有着强烈的当官欲望,为了上层的赏识也曾请托他人。当了翰林待诏也曾得意洋洋,后来被免官了也曾垂头丧气。从这点上来说与当时那些汲汲于功名的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这无可厚非。</p> <p class="ql-block">为云梦泽而来</p><p class="ql-block">·《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诗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p> <p class="ql-block">李白出蜀</p><p class="ql-block">·时为开元十三年(725),正是大唐繁花似锦、笙歌鼎沸的年代。唐玄宗封禅泰</p><p class="ql-block">山,天下人心振奋。</p><p class="ql-block">·李白云游天下,此为宦游。</p><p class="ql-block">·他顺江而下,来到金陵,后来又来到扬州。又来到安陆,与许家孙女结婚。</p> <p class="ql-block">李白行迹图</p> <p class="ql-block">酒隐安陆,蹉跎十年</p><p class="ql-block">·《秋于敬亭送从侄尚( zhuan )游卢山序》:余少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予拜见,预饮林下,尚乃稚子,嬉游在傍。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p> <p class="ql-block">许国师其人</p><p class="ql-block">·许氏是安陆名门望族,祖籍河北,南朝时定居安陆。李白夫人许氏祖父许国师的三代先祖都曾做过楚州刺史。李渊与许国师的父亲许绍为同学,李渊举兵后,夷陵通守许绍以数州之地献唐,赐封安陆郡公。·许国师本人进士出身,富有才华,参与《瑶山玉彩》《芳林要览》的编撰。曾任宰相,因儿子许自然犯法一度被贬,屡经起伏。</p> <p class="ql-block">夫随妻居</p><p class="ql-block">·周一良《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通过敦煌文书研究了唐代"夫随妻居"现象。敦煌文献 S .1725号写本"吉凶书仪"中关于"妇人疏"的解释:"曰:何名妇人疏?答曰:妇人于夫党相识曰书,不相识曰疏。……妇人亲迎入室,即是于夫党相识,若有吉凶觐问,曰即作书也。近代之人,多不亲迎入室,即是遂就妇家成礼,累积寒暑,不向夫家。"</p><p class="ql-block">·此即"夫随妻居"。可见李白所处年代,类似婚姻形式并非罕见。</p> <p class="ql-block">长安失意</p><p class="ql-block">·开元十八年,李白从安陆出发,开始了自己第一次长安之行。对于这一次长安之行,从李白的诗文来看,他没有真正接触到上层核心。很是失意。</p> <p class="ql-block">·第一种说法:受到张垍冷落:</p><p class="ql-block">·这种说法认为,到了长安,李白拜访了张说的儿子、宁亲公主的驸马张垍。张对李白其实很是轻视。把李白搁置到了玉真公主别馆,在今天西安市户县楼观台附近,李白在这里遇到了连阴雨,交通中断,饮食不济,所以他就写下了《玉真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里面提到"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还提到了"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p> <p class="ql-block">第二种说法:受到玉真公主丈夫的冷落:</p><p class="ql-block">·郁贤皓先生根据出土墓志指出,玉真公主结过婚,丈夫姓张。李白这次到长安,虽然住在玉真公主别馆,但是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他见到了玉真公主,有可能只见到了玉真的丈夫张某,是张某安排他住到了山中别馆里。</p> <p class="ql-block">·失意的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然后他辗转各地参观风景名胜,写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的内容一般都是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可见李白并没有灰心丧气。在交游过程中也有了很多的朋友。</p><p class="ql-block">·转机也就在此时到来。李白有个好友元丹丘,元丹丘是北魏皇室后裔,道教人士,开元二十九年左右受封为道门威仪,进入了长安。</p> <p class="ql-block">·开元二十八年前后,李白四十岁左右,带领儿子伯禽、女儿平阳离开安陆,来到兖州郡瑕( xia )丘城,此阶段未见与许氏有关的史料,许氏极可能在此之前去世。</p><p class="ql-block">·李白在鲁地迎娶刘氏,但很不幸福。刘氏经常与之争吵,并且在李白朋友面前诋毁李白。</p> <p class="ql-block">·元丹丘来到长安,结识了玉真公主。在玉真公主推荐李白。李白早已经诗名远扬,所以玉真公主就很认真地对待此事。她在唐玄宗面前竭力推荐,最后唐玄宗礼请李白入京。</p><p class="ql-block">·此时李白刚刚游历泰山回来。接到诏命,欣喜若狂。</p> <p class="ql-block">《南陵别儿童入京》</p><p class="ql-block">·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p><p class="ql-block">·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p> <p class="ql-block">·来到长安,在等待皇帝接见的过程中,李白认识了另一位大诗人贺知章。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之后大吃一惊,竟然有人能写出如此优美雄浑的诗句,因此称李白为"谪仙人",李白"谪仙"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唐玄宗正式召见李白,而且可谓优待有加,李白十分激动。皇帝拜其为翰林待诏。</p> <p class="ql-block">黯然离去</p><p class="ql-block">·李白竞选中书舍人失败,黯然离京。</p><p class="ql-block">·《唐六典》:"风疾、使酒,不得任侍奉之官。"中书舍人属侍奉官,李白酒名远扬,所以本身就不合格,有史料说:"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白不得不离开了长安。唐玄宗送了他很多钱。但是李白就此离开了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李杜在哪里相会</p><p class="ql-block">·会见地点无史料明文记载。</p><p class="ql-block">·闻一多最早提出在洛阳。</p><p class="ql-block">·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耿元瑞《关于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增刊》总第13期)首先对李杜初识的时间与地点提出怀疑。郁贤皓《李杜交游新考》(《草堂》1983年第1期)在耿文的基础上认为李杜初次会面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宋之间;"齐州之会"是"又一次诗坛两曜与众星相聚的盛会"。但刘友竹在《李白与李邕关系考》认为"齐州盛会"并不存在。康怀远《李杜长安相见试证》(《阅读与写作》1987年第12期)认为李白与杜甫于天宝末年在长安又见过一次面。王辉斌《李杜初识时地探索》(《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认为李白天宝三年春赐金还山后即于夏秋之际在梁园与杜甫初次见面。</p> <p class="ql-block">杜甫其人</p><p class="ql-block">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这一年唐玄宗即位当了皇帝。所以杜甫的童年、少年正是国家蒸蒸日上的时代,他的青年和中年前期则是国力达到巅峰、但是同时危机也在逐渐酝酿的时刻。他的中年后期和晚年,正是安史之乱之后国家饱受摧残的时刻,国力急转直下,人民颠沛流离,对于一个从盛世过来的人来说,杜甫的心理落差格外大。再加上他本人的性格属于内向类型,所以他的前期诗歌带有一种盛世下的忧虑,后期诗歌带有悲天悯人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杜甫家族曾经十分显赫,他是西晋名将杜预第十三世孙,杜预正是西晋灭吴的指挥者。声名显赫,杜甫一生总是以这位远祖为荣。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自称"京兆杜氏",这是名门望族,一直到唐代都名人辈出。他自己就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鹃賦》)</p><p class="ql-block">·而实际上杜甫是京兆杜氏,但生于河南巩县。他的家族到了他这一代已经趋于没落,这也是他巨大的心理落差的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杜甫叔叔杜并墓志拓本</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父亲就是杜并的弟弟杜闲。母亲在杜甫年幼时候就去世了。他曾被寄养在自己姑母家。姑母是个非常贤惠且大度的女性。姑母有一个亲生儿。杜甫三岁的时候,外面闹瘟疫,杜甫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患病。姑母夜以继日伺候这两个孩子,而且事事都以杜甫为重。两个孩子都垂危,姑母请了巫师来。巫师说楹之东南角吉利。楹就是厅前柱子的意思,它的东南角吉利,孩子放那里可以活。姑母毫不犹豫将杜甫抱到这个角落里。结果杜甫熬过来了,而姑母自己的儿子死了。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巫师的话没任何科学可言,但是这件事足以证明姑母的大度和牺牲精神。</p><p class="ql-block">·当时杜甫只有三岁,因此对此事毫无印象。一直到成年后他才知道此事,大为感动。他亲自撰写《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铭》,在那里面他把姑母称为"有唐义姑",对自己的姑母感念终生。</p> <p class="ql-block">一方面他有着家学渊源,一方面自己又聪颖好学,所以从小就展现出过人才华。他的身体也在逐步改善。年幼多病,但是他自己写诗回忆说,到了十五岁,已经十分健康好动,"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但是与此同时,各种因素又导致他长时间得不到社会认可和赏识,这又塑造了他忧郁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735年,杜甫以乡贡身份参加科举考试,这次投考者数千人,录取只有二十多人,杜甫落榜了。但是这次失败好像没有打击到杜甫的情绪。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漫游。年轻时候的杜甫非常积极上进,而且充满天真,由于是官宦子弟,所以还带点轻狂,他自己写诗描述这个阶段的自己:"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这与我们印象里那个老成、忧郁、忧国忧民的杜甫很不一样。但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青年杜甫。</p> <p class="ql-block">后来杜甫来到洛阳附近定居。居住地点离他的先祖杜预和杜审言的坟墓不远。后来又在此结婚,娶了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年近三十的时候,一种焦虑的心理开始涌上心头。三十而立,而自己现在却毫无建树。我们现在把杜甫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与杜甫同时期的很多人并不知道杜甫的存在,他的那种深沉、焦虑、充满现实关怀的诗歌的价值是必须要安史之乱之后的人们才能意识到的。杜甫甚至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几乎伴随其一生。</p> <p class="ql-block">李、杜、高三个人饮酒高歌,游历古迹,还走马打猎,当然也会写大量的诗歌。从他们交往的诗歌来看,杜甫显得格外热情,李白当时已经誉满天下,所以杜甫是带着仰视心理来看待李白的,而李白则把杜甫当作一个后生看待。宋代洪迈统计过,在传世杜甫诗集中,写给李白或者涉及李白的有十四五篇之多。与此相反,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只有四篇,而且在一首诗里,李白似乎对于杜甫的勤奋认真还表示不理解:"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李白追求的是飘逸潇洒,写诗讲究一泻千里、痛快淋漓,而且往往美酒为伴,是浪漫主义。所以对于杜甫这样认真甚至有点自虐的作诗方式很不以为然。杜甫作诗认真、讲究,而且感伤多,有时候甚至可以说字字泣血,是现实主义,所以李白笑杜甫太瘦,全是因为作诗。</p> <p class="ql-block">·又过了两年,杜甫来到了长安。在长安,杜甫生活长达十年左右。此时的长安,正是高歌猛进、富丽堂皇的时刻,人们生活富足,到处莺歌燕舞,客商云集、名人荟萃,杜甫身处其中,大概是感慨良多。但是帝国表面的繁华之下,各种危机都在酝酿。</p> <p class="ql-block">《丽人行》</p><p class="ql-block">·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p><p class="ql-block">·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p><p class="ql-block">·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p><p class="ql-block">·头上何所有?翠微匐叶垂鬓唇。</p><p class="ql-block">·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被稳称身。</p><p class="ql-block">·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p><p class="ql-block">·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p><p class="ql-block">·犀箸厌妖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p><p class="ql-block">·黄门飞鞋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p><p class="ql-block">·萧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p><p class="ql-block">·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p><p class="ql-block">·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p><p class="ql-block">·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p> <p class="ql-block">遭遇李林甫</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卷215: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p><p class="ql-block">·杜甫就是受害者之一:"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p> <p class="ql-block">贫寒交加</p><p class="ql-block">·三十岁以后的杜甫生活很贫困,有时不得不到达官贵人家充当宾客。那时候的达官贵人,除了生活奢靡之外,往往还要附庸风雅,家里要养几个宾客,陪着他吟诗作赋,赏花弄月。而杜甫为了生活就不得不这样做。他自己写诗描述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不得不靠自己种点草药来维持生活。·天宝十载(也有说九载)唐玄宗皇帝举办了三个大典:先后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天地。杜甫听说了之后立即挥笔写下了《三大礼赋》,进呈给皇帝。唐玄宗很欣赏。于是下令杜甫待制集贤院,让宰相亲自考试其文章,但却没有了下文。</p> <p class="ql-block">他的生活一如既往地困苦。此时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有疟疾,据说三年都没好,还有肺病。按理说年龄不大,但已经是百病缠身。此时只有几个朋友尚能接济他,比如高适、郑虔。这些人与他的交往也是他的精神支柱。</p> <p class="ql-block">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p><p class="ql-block">·他把妻子和孩子们送往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寄居。此时宰相韦见素委任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正八品下。待遇寡薄,对他的生活帮助并不是很大。</p><p class="ql-block">·接受任命之后,他就动身前往奉先看望妻儿。没想到一进门就是一个晴天霹雳:"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来最小的孩子已经因为饥饿而死亡。</p> <p class="ql-block">《兵车行》</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卷216: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时调兵既多,调,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p><p class="ql-block">·而这一幕也被杜甫亲眼目睹。写下了另一个千古名篇《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p>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将家人安置在了鄜州(治所今延安富县)羌村。得知马嵬驿发生兵变,太子率军前往灵武即位,成了新皇帝,这就是唐肃宗。这个消息估计是给了杜甫以希望,年迈的唐玄宗太过昏聩,新皇帝也许会给国家带来新的希望。所以杜甫决心去灵武投奔唐肃宗。</p> <p class="ql-block">杜甫半路被俘。被押解回长安。</p><p class="ql-block">·宰相房琯率军收复长安,兵分三路,在陈涛斜与敌军相遇,机械指挥导致大败。唐军阵亡四万。</p><p class="ql-block">·得胜回城的叛军兴高采烈,在西市饮酒高歌。杜甫和其他民众一样,情绪低落到了谷底,他悲愤地写到:"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p> <p class="ql-block">国破山河在</p><p class="ql-block">·他特别思念妻子和孩子们,他们远在鄜州,生死两茫茫,于是他写下了千古名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p> <p class="ql-block">杜甫在凤翔总共只呆了三个月时光,唐肃宗很不喜欢他,于是将其放归,让杜甫回鄜州看望妻小。于是杜甫结束了在凤翔的生涯。回到羌村,杜甫的妻子喜极而泣,因为长久无音信,杜甫妻子以为他已经死于战乱之中。孩子们更是喜出望外,紧紧抱着他的膝盖,生怕他再离开。好心的邻居们拿来薄酒款待,杜甫算是有了一个动乱中暂时的安宁。</p><p class="ql-block">·至德二年秋,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唐军在香积寺战役中击败叛军,收复长安。杜甫和民众们一样欢欣鼓舞。国家迎来了希望,自己也可以返回长安了,于是他们告别了羌村,回到了长安。</p> <p class="ql-block">杜甫由于在凤翔曾为房琯说话,后来被贬到华州担任司功参军。·后来他又回到了洛阳。此时的河南地还是战场,唐军在相州战役当中遭遇惨败,致使敌军咸鱼翻身,与唐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此时的河南,几乎是人间地狱。到处是白骨,到处是豺狼猛兽,人烟稀少,民不聊生。杜甫饱含泪水将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这个阶段内代表作是《三吏》和《三别》。</p> <p class="ql-block">安得广厦千万间</p><p class="ql-block">·杜甫最终彻底放弃了那个鸡肋般的官职。先是来到秦州居住。但是在秦州他依旧很穷,衣食不济,而且秦州有遭遇吐蕃入侵的危险,于是他又辗转来到了成都。时间是759年岁末。</p><p class="ql-block">·"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 <p class="ql-block">《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p><p class="ql-block">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p class="ql-block">·百病缠身:疟疾、肺病、糖尿病、白内障、中风。</p><p class="ql-block">.病卒于潭岳之间。</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诗名不著,尤其赶不上他的偶像李白。但是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不会被忽视的。有一个人对他的历史声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唐后期著名文学家元稹。当时已经是杜甫死后四十多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正在给杜甫迁葬,要回河南老家,背着爷爷的遗骨出发,一路形同乞讨,跌跌撞撞走到了湖北江陵。元稹正在那里为官。杜嗣业看过元稹的新乐府诗,发现后者与爷爷一样关心社会现实,于是灵机一动想请元稹为杜甫写一篇墓志铭。这是极大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元稹看了杜甫的文集,大为惊讶,挥笔写下了一篇墓志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给予杜甫极高的赞誉,他称赞杜甫是《诗经》和《离骚》的继承人,和杜甫相比,曹植、谢灵运、沈佺期、宋之问等皆不足道。关于李白:"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边界),况堂奥(深远之意境)乎!"</p><p class="ql-block">·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p> <p class="ql-block">于赓哲教授作品</p><p class="ql-block">《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オ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