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年来,五通桥区作家协会深耕文学沃土,以笔会、讲座、采风、征文为纽带凝聚创作合力,以鼓励多元表达激活会员才情,以网刊纸刊双轨并行拓宽传播路径,始终聚焦地方文脉与人间烟火,在区内外积累了广泛声誉与深远影响。五载耕耘,硕果盈枝:一批描摹五通桥风土人情、记录时代变迁的佳作接连涌现,会员作品屡获各级文学奖项,双刊平台成为展现区域文化肌理的重要窗口——既让本土故事走出嘉州、声传四方,更给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鲜活持久的文学力量。协会始终坚守文学初心,深耕本土土壤,以丰富活动凝聚创作合力,以厚重作品书写时代华章,让文学之花在五通桥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愈发绚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文学是人学,这是关于文学内涵的不争之论;文学史即人类的性格史、心灵史与命运史,更是颠扑不破的不刊之论。别林斯基曾精准评述俄罗斯人文主义文学:“主体、个体、个人的命运比全世界的命运以及中国皇帝的健康更重要。”奉此为圭臬,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鲜活个体而作,为在社会转型期奋斗、期待、实践、梦想,亦或痛苦、快乐着的每一个生命而创作——对人的性格、心灵与命运予以最深切的关怀、最执着的眷恋、最坦诚的披露,这便是当代文学的真谛,更是每一位作家、诗人肩头沉甸甸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改革开放的浩荡潮流不可逆转,推动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进步与精神进步未必同频,精神文明的成长有时会滞后于物质文明的飞跃。受千年封建道统的深层影响,我国精神领域的滞后现象尤为触目:旧的价值体系已然崩塌,新的价值体系尚在构建;旧的评价标准根基轰毁,新的评价标准尚未完全确立。这是一个心灵荒芜、理想褪色、道德失范的特殊阶段,是精神世界的“青铜时代”。此时此刻,人们有权期待文学变得更庄严、更值得尊崇——而文学创作者,理当恪守激浊扬清、贬恶扬善的“文道”,做合格的思索者、批判者与启蒙者:为荒芜的心灵播撒希望的草种,为褪色的理想镀上不灭的亮色,为失范的道德锚定坚实的坐标。这份恪守,意味着在坚守真理的同时,还要承载难耐的孤独;这份选择纵然痛苦,却因这份痛苦而更显神圣。</p><p class="ql-block"> 昆德拉说,上帝死了,人伦准则无人制定,于是有了小说家,“为人类喃喃叙事”,为生活提供参照。诚然,上帝退场后,人间便有了万般纠葛:英雄与懦夫、君子与小丑、伟岸与渺小、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光荣与耻辱、理性与迷狂、现实与超越、爱情与物欲——这些对立与冲突交织碰撞,演绎出无数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与正剧。当代文学的使命,正是要书写这些对立与搏斗,记录这些意蕴丰厚的人生剧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直面人生,直面在矛盾中挣扎奋争的生命之痛,直面剧幕背后人性的分裂与煎熬。正如摩罗所言,每一个文人“应该把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像楔子一样楔进大众痛苦的深处,楔入一切人性和生命痛苦的深处,并充分展开我们的心灵和神经去亲历那些痛苦”。我们当景仰托尔斯泰悲天悯人的情怀,当具备嘉尔洵、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人类苦难哀痛至深的圣徒精神——“他人的苦难就是我的苦难,他人的不幸就是我无法洗刷的耻辱,他人的恐惧和堕落就会在我心上刻下难愈的伤口”。一个热烈而高贵的灵魂,担当的从来不止自身,更有整个人性;唯有站在人性的巅峰,方能与古往今来、远近四方的灵魂亲切对话,这份对话足以直抵苍穹,令天地动容。关注终极、关注生命、关注痛苦、守护美好的人文精神,于我们而言,不仅是权利,更是必须扛起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一家南方报纸曾有句震撼人心的话:“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泪流满面。”是现实中那些大写的人,让文学创作者热泪盈眶;我们更坚信,只要我们坚守人性的伟岸与正直,为人类的良知守夜执灯,我们的作家也必将以作品为桥,让现实中那些大写的人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眼中有泪,心中才有滚烫的爱;笔底有光,文间方有永恒的力量。”为这份扎根乡土、映照人性的博大之爱,愿全体会员以笔为刃,划破迷茫;以心为炬,照亮征程,深耕不辍,奋楫争先,用有筋骨、有温度、有分量的作品回应时代、慰藉心灵!坚信终有一天,文学的清音必将穿越山海、响彻天地,再无“弦断知音稀”的怅叹,唯有“文传千古远”的荣光,唯有“笔落惊风雨”的壮阔,在五通桥的文脉长卷中,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