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线,把清朝的事儿说清楚:第三章 “无冕之王”多尔衮

才江慕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一回 摄政王的算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太极死得突然,这大清的江山,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没上锁的宝箱,谁都眼红。多尔衮当时什么处境?战功赫赫,手握两白旗,正是年富力强、锋芒毕露的时候。按说,他最有资格坐上那个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他为什么没坐上去呢?也许有人会这么认为:“多尔衮啊,他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就不干那傻事。当时八旗内部,反对他的势力不小,尤其是两黄旗那帮老臣,认死了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一个个在崇政殿上都快拔刀子了。真要硬来,那就是一场内战,刚刚建立的清朝,可能立马就崩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多尔衮打了一手漂亮的算盘。他退了一步,推出了皇太极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当皇帝,自己当“摄政王”。这一招,高明啊!既避免了内部的火并,又把最高的实权抓在了自己手里。那个名义上的皇帝,还是个穿开裆裤的孩子,这朝廷上下,还不是他多尔衮说了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好比一家大公司,董事长突然没了,最有实力的副总裁不去争那个董事长的名头,反而扶持董事长未成年的儿子上位,自己当个CEO。名分是别人的,但签字盖章、发号施令的权力,可是实实在在握在自己手里。多尔衮要的,就是这个“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二回 山海关外一盘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部摆平了,眼睛就得往外看。这个时候,大明家里正着火呢。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了吊。这消息传到关外,对多尔衮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机会怎么抓,是个学问。当时的多尔衮,原本可能只是想跟过去一样,入关抢一把就走。可偏偏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送上了门——吴三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三桂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本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守着山海关这个大门。李自成打下了北京,抓了他的老爹,抢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这下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家国大义放两边,美人情谊摆中间了。他打不过李自成,怎么办?只好“借师助剿”,把门打开,请我们大清的铁骑进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那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他立刻意识到,这不再是简单的抢劫,而是入主中原的天赐良机。他马上调整战略,忽悠吴三桂说,我们是来帮你报仇的。等清军一过山海关,在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性质就全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下,多尔衮的算盘珠子可就拨得更响了。他不再是什么“帮忙”的朋友,而是这片土地新的主人。他逼着北京城的明朝遗老遗少们为崇祯皇帝发丧,打出“为尔君父报仇”的旗号,这一下,就把自己从入侵者,打扮成了正义之师。这政治手腕,不服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三回 紫禁城里的影子皇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军进了北京,顺治小皇帝也从沈阳搬了过来。紫禁城,换了大清的主人。但真正坐在龙椅背后垂帘听政的,是多尔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权势到达了顶峰。顺治皇帝叫他“皇父摄政王”!好家伙,皇帝都管你叫爹了,这普天之下,还有谁比你更大?他用的仪仗、穿的服饰,几乎与皇帝无异。朝廷的政令,都得出自他“摄政王谕”,比皇帝的圣旨还管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有个叫龚鼎孳的官员,因为巴结多尔衮的宠臣,公然说:“我这官位,来自摄政王,又不是来自皇上。”你听听,这朝廷上下,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只知道有摄政王,不知道有皇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尔衮这时候,就是个“影子皇帝”。你说他没篡位,他确实没坐到龙椅上去;你说他篡了位,这天下事无巨细,哪一件不是他说了算?他就像那月亮,把太阳的光都给遮住了,人们只看见月华满天,谁还管太阳在哪儿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四回 英雄难过美人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关系,野史里传得是沸沸扬扬,什么“太后下嫁”,说得有鼻子有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史里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为什么民间这么爱传呢?因为它符合老百姓的想象——英雄、美人、权力、宫廷秘闻,所有吸引眼球的元素都齐了。但从政治角度看,即便真有那么点暧昧关系,其核心也逃不开“政治联盟”四个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孝庄太后是个极其聪明的女人。她孤儿寡母,在虎狼环伺的朝廷里,必须找一个最强的靠山。多尔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通过维系与多尔衮的特殊关系,她能确保自己儿子福临的皇位安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对多尔衮来说,与皇室核心成员保持亲密关系,也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让他的摄政更加名正言顺。所以,这与其说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政治合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啊,咱们别老盯着人家的私生活看。在权力顶峰的男女,他们的感情,往往掺杂了太多权力的算计。“英雄难过美人关”?有时候,美人也只是权力棋盘上的一颗棋子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五回 墙倒众人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盛极而衰,这是历史的规律。多尔衮权势熏天,自然也得罪了无数人。特别是那些皇室亲贵,看着他一介臣子,却享受着皇帝的尊荣,心里能舒服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1650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在塞外打猎时,突然去世。关于他的死因,有说是坠马受伤而死,也有说是积劳成疾。他死的时候,还是那个尊荣无比的“皇父摄政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他一死,形势立刻就变了。早就对他不满的顺治皇帝和那些反对派们,迅速反攻倒算。顺治皇帝先是假意追封他为“清成宗”,但不到两个月,风云突变。一大堆罪名被翻了出来,什么“独断专行”、“谋逆篡位”,甚至他多年前逼死豪格、抢占其妻的事,也都成了罪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果是什么呢?削除爵位,撤出宗庙,抄没家产,甚至据传被掘墓鞭尸。真可谓是生前有多风光,死后就有多凄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多尔衮活着的时候,没人敢动他;他一死,那就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他所有的功劳,一夜之间都变成了罪过。他就像给大清这座房子搭好了主体结构的建筑师,房子盖好了,主人住进去了,却嫌这建筑师知道的太多,样子太难看,一脚就给踢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看多尔衮的一生,你会感慨:他是有能力的,也是有功的。但他太不懂得“藏锋”的道理,把权臣该做和不该做的事都做绝了。他给顺治母子留下了大一统的江山,也给自己留下了身败名裂的结局。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欲知后事,且看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