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大院杨柳青

小满梧桐🌿

<h1> 去杨柳青古镇纯属是个意外——出差天津的周日下午还要开展工作,上午,就在宾馆里好好睡个懒觉不好么?但实际情况是,一说起杨柳青古镇就在距离宾馆五六公里之外,那么,还是出去遛跶一趟吧。<br>  对杨柳青,之前只知道杨柳青年画上的大胖娃娃。这点单薄的印象得等到了古镇,走一走看一看,让“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告诉我,不是的,就算是年画,那也不是刻板单一的,只有“大胖娃娃”的形象哦!</h1> <h1> <font color="#ed2308">杨柳青,</font>古为禹贡冀州,春秋战国为幽燕之地,五代归辽,北宋属青州。北宋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溃口至境北形成被称为东淀的“三角淀”,境内河道湖泊于此汇流东下,得名“流口”。又因宋兵沿界河(今大清河)建立河源防线遍植柳树,故又名“柳口”。<font color="#ed2308">金贞祐二年(1214年),置“柳口镇”,为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杨柳青。</font></h1> <h1>  历史上杨柳青,可比我之前印象里仅有的“杨柳青年画”丰富许多。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东西的重要漕运枢纽码头,商贾如云,帆樯林立,被誉为“北国江南”、“沽上扬州”。这里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还有风筝、剪纸、砖雕、石刻、彩塑等同样缤纷夺目的民间艺术。这大概也说明,一切艺术创造都是以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有人欣赏,才会激发创作热情;有人购买,才会激励推陈出新。</h1> <h1>  当然,产生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杨柳青年画,是杨柳青民间艺术中的佼佼者。<font color="#ed2308">而杨柳青年画的杰出代表,又数戴家画店。</font>据记载,清中期时戴家画店一年生产的年画成品达2000件,每件500张。全盛时期,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作坊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年画制作也逐渐形成了从采买原料、调色、绘画、印刷再到批发、销售流水作业的完整工序,成为名副其实的年画之乡。 </h1> (1960年,周总理来到杨柳青视察杨柳青画店) (1964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来到杨柳青做调查并与画师座谈)<br> <h1>  民俗文化馆中对戴家画店历史有简单介绍:明永乐年间,戴氏先人从江南北上经营木刻年画,戴氏第9代传戴廉增首创以名姓为店名的“戴廉增画店”,并在年画上加印“戴廉增”字样。而晚清连年战乱让年画渐渐衰落,抗战时日本入侵华北,年画刻版甚至被拿去补桥铺路。戴廉增敬记画店终业于民国时期,传19代,历500年。看到这里,还是挺让人唏嘘的,有国才有家。家建设得再好,若是国破仅有山河在,谁又有心情来欣赏年画呢?戴家画店的没落,不是因为艺术灵感的枯竭,而是源于国家的衰败。</h1> <h1>  戴氏后人,也为保留这份民间艺术做过努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年画戴”(戴廉增)第19代孙戴敬勋退伍回乡就职文化馆。因见百姓把画版以3分钱一斤当柴火卖,便赶紧申请经费,四处收集残存画版。最后将其中有戴廉增字号的招牌,和几百个画样的画版,整整装了一节火车厢,运到保定的文物管理委员会,如今辗转成为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品。但不得不说,随着时代审美与生活习俗的变化,这个璀璨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还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在的我们,也只能在博物馆里看看它过往的荣光了。</h1> <h1>  在这份荣光里,如果说渔樵耕读、庄家忙、渔家多子、吉庆有余这些主题,是为了让人们从杨柳青年画上寻找到的精神寄托。<font color="#ed2308">那么,以岁时节令为主题的杨柳青年画,则更像无意中充当了一次历史的照相师,将那个已经远去时代的民风民俗,如实留影记录。</font></h1> (年画/大登殿,薛平贵) (年画/孟母断机) <h1>  <font color="#ed2308">民俗文化馆,也介绍杨柳青年画之外的一些知识。</font>比如当地民俗,比如赶大营的经商历史,比如,说到传统建筑以四合院为主。这个“四合院”,倒不是杨柳青独有,这种纵向扩展称为“进”,一进即一个院落,按照建筑规模常见布局多为一进、二进和多进组成的建筑,是北方民居的代表。其布局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构成,因其四面围拢而成,符合“天、地、人、己”四面相合之意,故称之为“四合院”。</h1> <h1>  原本只是独门一、两进概念的四合院,因为明清两代漕运发达使杨柳青一跃成为津沽繁华重镇,吸引了外埠不少豪门大户纷纷来此定居,四合院也因此串联成片,规模壮大起来。<font color="#ed2308">其中,以石、董、周、韩、周、久、安、张八大家为代表的民居建筑逐步形成了三街六市。</font>如今的杨柳青古镇,运河沿岸依然留存了以石家大院、安家大院等大宅门构成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落。 </h1> (民俗馆的楼梯) <h1> 那便去石家大院看看吧。<br>  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杨柳青古镇石家”,也和杨柳青古镇一样,共同繁盛兴旺,也共同在时代变迁和历史的车轮滚滚中沉寂。所幸如今依然享有“独特清代汉族民居建筑风格”的名号。只是现在步入这家南运河边的石家大院,仅能看到当年石家盛况的极小一部分——石氏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道光三年(1823年),大家族家长石献廷去世,除早逝的长子外,其余四子遵父遗嘱分家,分别为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font color="#ed2308">而现在石家大院仅存“尊美堂”。</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尊美堂”的石家大院能留存,和第五房子弟努力争气有关。</font>与其他三房子弟大多纨绔导致家道中落不一样,尊美堂这一支,石宝珩长子石元俊在咸丰年间曾科考中举,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为名未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业经营,积累了巨额财富。光绪十年(1884年),石元仕继石元俊之后主持尊美堂。他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结交权贵,除自己娶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族侄女为妻外,子女也多与天津官绅、豪门结姻。除此之外,石氏还注意睦邻乡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石元仕带头出资在家乡办“支应局”,使地方免除许多祸乱,因而得到清政府赏识,先后被李鸿章和慈禧太后接见,赏给他一个四品卿衔,一时名重津门。后又当选为天津议会、董事会委员,从而逐步确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资本家与一身的社会地位。</h1> (石家大院/花园) <h1>  没有导游带路,我们一进门,就右拐越过影壁走到长巷,又很快穿过长巷左侧写有“留园”的圆形拱门,来到主人当年接待男客的“知足知不足斋”和“尊美堂”——这里安设有民居中非常少见的地暖设备,地炉口设置在花厅建筑西房山处,屋内地面方砖则架设在梅花垛上,以便形成纵横交错的烟道。据说当年一昼夜要燃烧二百斤木炭,可供近500平米的房屋取暖。</h1> (石家大院/书房) <h1>  后来看导览图才知道,<font color="#ed2308">刚刚走过的这条长巷就是整个石家大院的中轴线,</font>两侧连接了五座精美的门楼与四合套式的十二个院落。其门楼设计颇为讲究,从南向北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每道院门三级台阶寓意“连升三级”。此刻站立的“尊美堂”属西院,紧邻花园、贵宾房,连接戏楼,也通向祠堂。至于后来走到的东院,则为内宅,有内账房、候客室、内眷住房等等。</h1> (石家大院/福泽堂) (石家大院/福泽堂,文创部) <h1>  实话说,就是没来石家大院,如果上网查查资料,也能大致知道这座宅院的特点。<font color="#ed2308">一是有名的大戏楼,</font>在有的资料中称唯有这里是原汁原味没有重建过的建筑。这里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饮宴,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当年京剧名家孙菊仙、谭鑫培等都曾在此献艺。<font color="#ed2308">二是垂花门的木雕。</font> 垂花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一般为悬山式结构,四面不砌墙,从伸出的梁下面各垂下一条柱头雕成莲瓣状的短柱,名“垂莲柱”,因此得名垂花门。在石家大院里共有三道垂花门,因其垂柱根据荷花的三个花期雕刻成三种不同形态的图案,分别寓意“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可以说,这个家族的大家长,不仅有钱,也还带着文人墨客的品味。</h1> (石家大院/大戏楼) <h1>  <font color="#ed2308">除了上述众所周知的特点外,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反而是另外两点。</font>第一个,那就是,不管现在看到的石家大院是否真为大规模修复重建——除了花园因为树木不古给人重建的感觉比较明显外,整体而言,是完整地向游客呈现了一个豪门旺族住宅的情况。以前看江南园林,不管多有名气,细细想来大都也只是保留了客厅、书房、部分卧室及花园等架构,缺少为这个园林服务人员的居所,有的园林甚至就只有类似客厅、书房功能的建筑与花园部分留存了下来,其它生活建筑全部湮没无存。也就是说,在保留、恢复重建中,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忽略了这些建筑。但恰恰是在石家大院,让人看到了一个家庭生活最完整的场景:有客厅,有花园戏楼这些给客人看的建筑,更有为了维护这个庞大宅院正常运转,看似不起眼却必须的建筑。最为有意思的是,在石家大院里还看到了“水局”的设置,也就是消防队——虽然看简介说,设立初衷是乾隆年间为皇帝皇太后出巡服务的,但到晚清此类出巡减少,慢慢就为民间所用——这才是生活最细碎真实的一面。</h1> (杨柳青/水局) <h1> 第二,则是在石家接待男客的“男花厅”,除了花厅中堂上的“尊美堂”题字,来自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值得驻足一观外,就是门匾的“知足知不足斋”值得人自省。这句引自清代大学士刘墉的名言,据说也是石氏家训,<font color="#ed2308">告诫“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反复咀嚼,真心喜欢——这里有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在里面。</font></h1> (石家大院/知足知不足斋) <h1> 从花园到戏楼,经过现已改为佛堂的祠堂,慢慢从西院走到东院来。<font color="#ed2308">这里房屋面目比较相似,看点就在屋内的不同展览。</font></h1> (石家大院/第一座垂花门) <h1> <font color="#ed2308">有灯箱画展。</font>在这个光线黯淡的屋子里,陈列着的是光绪四年石元俊在镇上文昌阁设崇文书院,为书院所做的部分灯箱画。这一套壁灯共二十四盏,每盏从惩恶经书中摘一句格言,按该句语意构思绘图,画于灯箱上。从内容上看,好多故事都不熟悉,比如讲宋范忠宣公“慈祥为国救民”,查询了才知道这是讲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先斩后奏为受灾的庆州放粮。还有“济急如济涸辙之鱼”,看完也没明白主主人公是哪个朝代的人……看着这些照耀过莘莘学子,又黯淡地煺去鲜亮,忽然想到,原来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人接受的教育,是完全不同体系和主攻方向。那么,审美呢,会随着知识体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吗?如果都不明白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自然也就欣赏不了作品所传递的美啊。</h1> (石家大院/内账房) (石家大院/灯箱画展览) <h1> <font color="#ed2308"> 有砖雕陈列展,</font>介绍砖雕是天津传统民间工艺四绝之一,主要用于门楼、照壁、屋脊、山墙等处。这里的展品来自杨柳青镇各民宅,时间跨度为清代中叶到民国初年。从这些民宅使用砖雕的精美,也能感受到当年这里人民的富庶生活与审美品味。</h1> (砖雕/五福捧寿) (砖雕/福寿三多) (砖雕/鹤环仙阁) <h1> 有杨柳青另一个大族<font color="#ed2308">高氏家族的家堂、房契、地契展览,</font>尤其是家堂的展示,从一家一姓来直观展示原本私人的历史记忆,也让今天的人多少能感受到封建社会宗族的力量以及对女性的忽略。人在其中,不得不服从,不得不屈从……所以,巴金会写《家春秋》——哈哈,看我这思维都跑哪去了!</h1> (石家大院/高氏家族家堂展) (石家大院/主人卧室) <h1> <font color="#ed2308"> 有天津婚俗陈列,</font>展示杨柳青婚俗里从订亲、行吉月、催妆礼到过嫁妆、娶亲的五个过程。还有用泥塑复现的杨柳青各行各业。 </h1> (石家大院/天津婚俗陈列) <h1> <font color="#ed2308">有正廉堂后裔,有“话剧皇帝”之称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石挥的生平展</font>。就是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大时代风云变幻下的结局,“月明多被云妨”,还是挺让人唏嘘的。</h1> (石家大院/石挥生平展) <h1> <font color="#ed2308">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展厅,那就是“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展览”。</font>原来,建国初期河北省天津市地委曾在此办公,我们熟悉的被“挥泪斩马谡”的两个主角刘青山、张子善,办公室就在这里——如今石家大院专门以此事件为主题,开辟了一个院落作为天津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展览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雕梁画栋但也空空落落的的石家院落中,历史和现实,有种微妙的交织与联系。<br></h1><h1>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有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h1> <h1> 开创了石家大院最辉煌时期的那位大家长石元仕,在1921年以七十一岁寿终。其出丧规模耗财无数,在杨柳青地区可谓空前绝后。其后因连年战乱,石家生意逐渐凋敝,石家人离开杨柳青,全部迁往天津定居。1941年石元仕夫人去世,石家再次大办丧事,致使家业一蹶不振,负债度日。到建国前,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已变卖他人。</h1> <h1> 从某种角度说,同样在历史车轮下被“零落成泥辗做尘”的石家,大部分破败的原因还是来自超过能力的“炫富”——可见,一个人再能干,也别想着积聚太多财富给子孙。因为子孙们的见识不但能决定挣多少钱,也能最终决定能守住多少财。<font color="#ed2308">如果见识与能力都不够,过多的财富反而可能带来灾难。</font>看来“知足知不足”这条石家家训,也是知易行难啊。过客如我,得要时时记住这条“知足知不足”才好。</h1><br><br><font color="#ff8a00">参考文章:国家地理《纸文化的时光之旅》。</font> (杨柳青/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在天津/一份还算正宗的水煮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