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2日,不知不觉中我们在银川已经玩了一星期了,这些天银川一直都是晴天,“敏感星人”韦先生开始出现过敏症状,不是眼睛痒就是鼻涕流的,看网上说最近银川好多人过敏,好像是某种蒿草花粉,在银川已经“成灾”,难怪韦先生会有反应。今天我们准备离开银川,刚退房要离开酒店,外面竟然下起瓢泼大雨,下雨天留客?幸亏我没提前买车票,所以可先在酒店避避雨,等雨小了才出发。果然,今天大雨一下,韦先生鼻涕不流了,眼睛也不痒了。再见,银川!</p> <p class="ql-block"> 今天移师吴忠。可能有不少朋友(特别是南方的)会疑惑:“吴忠?是个地名?”吴忠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宁夏的一个地级市,从银川坐高铁到吴忠只需要三十几分钟。到达吴忠后,入住酒店休息一下,懒得跑路,中饭就在酒店门口顺便一家店吃碗羊杂汤,端上来时看起来比较“”重口味”,但吃起来意外地发现其实只是微微辣,也不太咸,而且一点也不膻,配饼子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吴忠市对于我来说也是很陌生的,我只是在地图上发现它在我们的旅程的必经之路上,而且我想看的青铜峡大峡谷就在这里,所以才决定在此停留。玩了一周也到了“疲劳期”,今天需要休整一天,所以就不急着去游览青铜峡,先去吴忠博物馆了解一下吴忠。因为入住的酒店就在吴忠博物馆附近,所以午睡之后就直接走路过去瞧瞧。</p> <p class="ql-block">之前订酒店时,见酒店名称后面括号里有“两馆一中心”字样,没明白啥意思。去博物馆路过科技馆,也许“两馆”应该是指博物馆和科技馆?那么“一中心”呢?</p> <p class="ql-block">看博物馆附近有个“旅游集散中心”,还以为“一中心”是指这个。但“旅游集散中心”不知是还没开始启用呢?还是烂尾了?反正现在没有运转。又见旁边有个“国际会展中心”,又以为“一中心”是它。而博物馆对面的建筑挂牌是“文化艺术中心”也称文化艺术馆。网上有说所谓“两馆一中心”是指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群。有的又说是“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和国际会展中心”,不知哪个才对,晕!</p> <p class="ql-block"> 吴忠博物馆不大,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超1万件,序厅主形象墙以黄河为设计元素,浮雕如九曲盘旋的黄河延绵而来,气势如虹。意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下黄河富宁夏”。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形态,表明黄河从牛首山与贺兰山的峡地带奔流不息,是吴忠地理位置的真实写照,黄河金岸跃然而出。</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博物馆时,博物馆里很安静几乎没有参观者,正闲得难受的讲解员见我们进来,感觉是“终于逮到观众了”的心情,马上主动要求给我们讲解(当然是免费的),并唤她的同事快给她“立此存照”,我们也就享受了一回VIP待遇。</p> <p class="ql-block"> 吴忠市坐落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滨,是"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菁华之地,自古就有"水早码头 天下大集"的美誉。吴忠市下辖利通区、青铜峡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5个县(市、区),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吴忠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公元前214年,秦置富平县,是吴忠最早的县级建置,汉设灵州,唐太宗举行盛大民族高会,唐肃宗登基称帝,西夏建都西平府,明筑吴忠堡,清设宁灵厅。1972年设立银南地区,1998年成立地级吴忠市。历经两千二百余年兴衰。</p> <p class="ql-block"> 吴忠是不是像是一个人的名字?没错,吴忠地名的由来的确源自人名。其实以人名作地名的也并不鲜见,不过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多半是以伟人、领袖或者英雄人物的名字作为地名,比如中山、左权、志丹、尚志等等。但是“吴忠”是什么人物呢?我孤陋寡闻以前似乎没有听说过。吴忠地名始见于明朝,为巩固边防,明政府推行屯堡制度,在宁夏地区设置军屯堡寨,并以屯长姓名命名。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 明嘉靖初为安定边塞,防御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尽徙宁夏之民与他地,迁秦晋江淮之人以实之,分屯建卫,筑堡以居。"《明史宁政传》云:"宁夏堡寨,以人命名……限以其屯长姓名命堡若叶升、李俊、张政、吴忠之类是也."吴忠就是以人名命地名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说,当地屯堡因一名叫吴忠的屯长驻守而得名“吴忠堡”,这一名称沿用至今。而这个“吴忠”屯长并非宁夏当地人,是安徽凤阳人。吴忠 ,安徽凤阳县临淮关镇人,其父吴祯,大明开国功臣,封靖海侯。追封海国公,善水战,曾督海运饷辽东。洪武二年(1369年)平陕西还,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洪武十二年(1379年)病卒。其子吴忠袭靖海侯,率军屯垦宁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诛。</p> <p class="ql-block">馆内设有《吴忠溯源》《红色吴忠》《回乡吴忠》《锦绣吴忠》四个主题展厅。以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展现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吴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吕氏夫人墓志,全称《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由红砂岩制成,尺寸32×28×8厘米,采用阴刻楷体竖排书写,全文318字,由摄回乐县尉吴陟撰写。铭文明确记载吕氏夫人于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病逝于“灵州私第”,葬于“回乐县东原”,结合出土地点及唐墓群分布,证实唐代灵州治所位于今吴忠市西北部,修正了传统认为灵州在今灵武市的观点。墓志提及吕氏之父吕润任“朔方节度左衙兵马使”,其夫张自谨任“衙前虞候”,为研究唐代朔方节度使军政体系提供了直接依据。该文物是破解唐灵州城址位于今吴忠市利通区的关键物证,具有极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又见到了在宁夏博物馆见过的“胡璇舞墓门”,还有那个奇特的“金方奇”,原来“金方奇”来自吴忠,只是像全国许多地级市博物馆一样,珍奇文物多半被省博物馆拿走了,本地只有复制品展出。</p> <p class="ql-block">参观快结束时,寂静的博物馆突然喧闹起来,原来是一帮年轻人来搞活动。</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出来,看看时间还早,决定去黄河边看看。从博物馆往滨河路走,要经过一个很大很大的广场,也不知是叫科技广场还是星月广场。韦先生说看来这里的地皮不值钱。偌大的广场上空空荡荡没个人影,也不见市民在此休闲娱乐、遛娃遛狗,这么宽阔的地方也没有广场舞大妈队伍来占领。吴忠市共有回、汉、蒙等36个民族。广场尽头有个同心永固"雕塑。占地568平方米,总高19.7米,基座直径26.9米整体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由蕴涵砥砺奋进的红堂圆鼓、象征自强不息的赤色火焰和寓意紧密团结的鲜红石榴三种造型组合而成,并围绕石榴造型雕刻有象征民族团结的玉纹饰和"同心""永固""和谐""富强"的时代寄语。雕刻寓意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锦绣篇章。</p> <p class="ql-block"> “塞北江南看吴忠”。吴忠地处宁夏平原核心区域,黄河横贯全境,依托引黄灌溉系统(如秦渠、汉渠等),形成了稻香鱼肥、绿洲如画的富庶景象。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刁雍主持修渠,使宁夏成为北魏军粮重镇,奠定“塞北江南”美誉。 隋唐时期,杨素将南陈将士迁至吴忠,江南文化习俗融入当地,进一步强化了“江南”意象。 唐代诗人韦蟾在《送自四尚书之灵武》诗中说:"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果园成(城)和"塞北江南"都指吴忠。"果园成(城)"是大夏赫连勃勃时期的名称,而"塞北江南"则是北周时期对吴忠地区的美誉。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大将杨素(后为隋朝开国元勋)率军大破南陈吴明彻军,并将吴明彻及手下3万余众俘获,整体移民灵州(今吴忠)。灵州"本杂羌戎之俗……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偕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此乃"塞北江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的确,吴忠依托黄河水资源,湖泊湿地众多,生态优美,黄河水滋养下的平原与江南“鱼米之乡”特征高度契合。我们从“两馆一中心”沿广场一路走过来,只见沿途绿树成荫、有大片草坪和花园,花红柳绿的,是不大像在干旱缺水的大西北。</p> <p class="ql-block">大约走了一公里左右吧,终于来到黄河边上的滨河路,路边有观景台,有一块2010年10月立的大石碑,上刻有“纪念吴忠建城2224年”的红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旁边还有一组“mia气得很、攒劲得很”的白色立体标语,应该是当地方言。“攒劲”我懂,西南方言也有这个词,“mia气”就不懂了。我后来在其它西北地方也见过“mia气”写成“麦气”的,大约是“美得很”“非常好”的意思,到底怎么发音就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观景平台地面上有一格一格的浮雕地砖,内容都是吴忠的历史事件与人物。</p> <p class="ql-block">滨河路的路基高出河面一大截,所以并不能亲水,河岸边石滩地长满野草,河滩深处有个人支了遮阳伞在垂钓。远处黄河大桥隐约可见。河对面有影影绰绰的亭台楼阁,用镜头拉近看起来规模还不小,不知是什么所在。手机上地图查看一下,似乎应该是黄河楼。明天如果有时间或许可以过去看看。滨河路虽然环境不错,但很安静,几乎见不到来此遛弯或者运动的市民,其实这里也不算偏僻啊,周围不到一公里范围内就有不少居民区。</p> <p class="ql-block">早就听女儿说过“国强手抓”比较出名,手机上一搜,发现正好这家店离我们住的酒店只有几百米,于是晚饭去吃“国强手抓”。</p> <p class="ql-block">"国强手抓羊肉"推出一菜三吃的经典吃法:一吃原味,鲜香醇厚;二吃搭配洋葱蒜片,味道鲜美;三吃蘸醋,解腻又解馋。吃一块手抓,喝一口八宝茶,点一盘开胃凉菜,再来一碗酸汤面,让你真正享受到舌尖上的美味。以前一直不敢吃生洋葱,今天尝试一下,这里的洋葱好像与南方的不同,不辣不冲,甜脆可口。</p> <p class="ql-block">八宝茶原本是居住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人民用来招待远行马帮的一种饮品,用八种天然植物做原材料并以独特的配方配制而成,多种美味融进一碗茶的这一过程也见证着丝绸之路上商贸流通的繁荣景象。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以葡萄干、桂圆干、枸杞、芝麻、冰糖、苹果片、核桃、山楂片等原材料和绿茶配制而成的八宝茶。</p> <p class="ql-block">吴忠八宝茶是吴忠最具特色的饮料,也是吴忠人民对茶文化的贡献,吴忠更是自古有"早饮一碗八宝茶"的说法。当地人喝茶颇有讲究,既不叫饮茶,也不叫喝茶,而是叫"刮碗子",且最讲究用"三炮台"盖碗子。所谓"三炮台"盖碗子,是由茶碗、掌盘和盖子三个部件组成,各有其用。掌盘是碗的底座,喝八宝茶时用它既不烫手又能盛溢出的茶水;盖子的大小既能浸入碗中,又不会掉入碗内,当茶汤不酬时,用它顺碗口轻轻一刮,茶汤即刻浓酽。盖碗子也有精粗之分,有普通瓷的,也有用铜的,有用白银景泰蓝掌盘的,还有用玉碗的。吴忠人喝茶很重视茶的配料,通常喝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的"三香茶"。清香的茶叶、晶莹的冰糖,辅以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等原料,经滚水冲泡,散发出茶叶、干果的香甜,刮一下盖碗,轻啜入口即化为舌尖上的甜蜜味道。</p> <p class="ql-block"> 9月3日。吃过早餐去游览2018年获评"中国黄河50景",2024年晋升国家5A级景区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因为景区距吴忠市区只有约20公里,所以就坐出租车去了。司机是个四五十岁的回族中年妇女,但并没有戴头巾(来宁夏一周多了,街面上看见的戴头巾的妇女感觉没有前段时间在甘肃看到的多)。这的姐是个话痨,一路唠嗑不停,很满足地说吴忠是适合养老的好地方,生活节奏慢,物价不高。她说她们回族女子结婚早,她母亲才70岁,重孙女都14岁了,如果再活十年,多半就能“五世同堂”了。我说重孙女如果出去读大学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话也许就不会这么早结婚了。她说因为宗教信仰的约束,她们的女孩子一般不会去离家远的地方工作的。</p> <p class="ql-block">很快到了景区,景区游览线路分A、B两条线路,A线较短,不游“十里长峡”,我们自然选择B线。入口有一个水利博览馆,可惜此刻没有开放(当时人家解释了原因我现在忘记了),工作人员说你们回程时再来看看或许就开门了,但是我们回程没有从这边出来,就没有看成。</p> <p class="ql-block">然后坐景交车去看青铜峡拦河大坝——新中国重点工程之一,黄河上第一座河床闸墩式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 青铜峡拦河大坝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黄河上游建立最早的工程之一。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城市工业用水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8月26日工程开工兴建,1967年第一台机组发电,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闸墩式水电站,总长693.75米,最大坝高42.7米。由河床闸墩式电站、混凝土重力坝、溢流坝、河西和河东渠首电站等组成。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让黄河水可测可控,为两岸的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从此,宁夏平原的数百万亩农田得以滋润,"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更加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在发电方面,青铜峡拦河大坝同样成绩斐然。它拥有一座装机30.5万千瓦的中国第一座闸墩式水电站,形成了一座容量为600万立方米、回水5公里的峡谷型水库。自1967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400多亿千瓦时,年均发电量13.5亿千瓦时。承担了宁夏电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负荷。它是宁夏20世纪文明创造的历史见证。2010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公布为宁夏第一批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从大坝观景长廊上下来,需要步行一小段路到游船码头,其中经过东干渠。东干渠建于1967年,是青铜峡灌区部位最高的一条干渠,是建国以后宁夏兴建的第一条采用混凝土全断面砌护的大型渠道。东干渠自青铜峡水利枢纽东端坝上取水,渠首建有3孔钢筋混凝土弧形闸门。渠全长54.4公里,设计流量为4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9.2万亩。</p> <p class="ql-block">游船码头上等候登船的游客不多,今天是9月3日,此时北京天安门前正在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候船大厅里的电视上正在实况直播阅兵盛况,工作人员都聚拢在此观看不舍得离开去开船,让游客们稍等一下。游客们竟然也都没有意见,因为游客们也正想看阅兵式。看了好一会儿,大家才念念不舍地上船出发。</p> <p class="ql-block">船上游客不多,随船配了导游解说沿途的风景。“十里长峡·黄河之魂”,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位于宁夏平原中部,是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成,全长10公里(乘船穿越8.6公里),谷宽800—1000米,这一段黄河水是真黄啊,两侧的几十米高的崖壁上几乎没有植被,具有典型粗犷雄浑的西北特色,被誉为“黄河中上游第一峡谷”、“黄河小三峡”。</p> <p class="ql-block">十里长峡十里景,十里画廊在青铜。曲曲折折的黄河大峡谷水流湍急,气势磅礴,高峡平湖与深谷湍流,汇成了水的交响。两岸山壁耸立对峙,贺兰峻岭与牛首奇峰,构成了立体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秦王古渡、观音神像、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古老神秘的一百零八塔、庄严肃穆的大禹神像等人文景点分布两岸,十里长峡山水相依,两岸峭壁奇景纷呈,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船行至峡谷尽头快要折返时,船上解说的导游还没介绍我已经发现前面的山崖酷似一个人的侧脸。</p> <p class="ql-block">结果导游说,不仅一张脸,是两张脸。仔细一看,果然,上面还有一个略小些的人脸。</p> <p class="ql-block">游船中途停靠大禹文化园。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青铜神斧在此劈开高大的石山,两岸奇峰对峙,色如青铜,黄河一泻千里,九曲回肠,造就了十里长峡、黄河之魂的壮美奇观,青铜峡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大禹文化园,园区地处青铜峡水利枢纽北侧约4.5公里处,依托“禹劈青铜峡”的治水传说及禹王洞等历史遗迹修建。总建筑面积1319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汉代建筑,总体布局分为“一核”、“一轴”、“两翼”。“一核”为水路交通转换核;“一轴”为建筑景观中轴线,这一轴线上建有码头、广场、牌楼、入口大门、钟楼、鼓楼、明堂、大殿;“两翼”作为主轴上建筑与文化延伸及视觉延伸,建有河图洛书、九州苑等,整体建筑高度由西向东逐级增高,高差31.05米,形成错落有序的布局。如果不想爬台阶,右侧有电梯可乘。</p> <p class="ql-block">钟楼、鼓楼游客可以登楼观景。</p> <p class="ql-block">大禹雕像高36米,手持治水工具,脚踏蛟龙,威严庄重,“天覆其苍,地载其黄”伫立在大峡谷的黄河东岸。</p> <p class="ql-block">禹王殿内置18米高大禹铜像,收藏《禹贡》竹简墙与九鼎仿制品,系统呈现治水精神与中华文明起源。我的总体感觉这是个大而空的仿古建筑群,看样子也花了不少钱。真是有钱任性!可是,这里也不是个有钱的地方啊。</p> <p class="ql-block"> 参观大禹文化园之后,继续上船,最后游船停靠在一百零八塔码头。已经中午了,因为船上的和大禹文化园都没有卖吃的,所以午饭没着落。其实船上完全可以稍带着卖点简餐或者小吃、零食之类的。幸好一百零八塔这里有一两个小铺子卖凉皮、肉夹馍之类的小吃,我们才算没饿肚子。</p> <p class="ql-block"> 引黄古灌区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素有“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的美誉,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青铜峡自古就是黄河九大干渠的渠首,自秦汉起,先民就在峡谷两岸开凿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古渠引水灌溉,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实施自流灌溉,成为“塞上江南”发源地,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宁夏川”。唐徕渠自青铜峡108 塔下引水, 通过长达 16 里的引水湃引黄河水入渠, 渠口20丈,可引黄河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水量,渠口后方筑有功能相当于溢流堰的 "大跳 " 和三道退水闸以及一座正闸。引水斑是将卵石装入筐内在水中堆积而成, 中间填充柴草加固。闸门则通过在石闸中章 "插杠子" 的方式来调节水量, 需水量大时, 向退水闸间多插入几根杠子以阻挡过水, 需水量小时,则把木杠子排列稀疏一些。唐徕渠无坝引水工程,足可与都江堰相媲美。不过现场除了一块唐徕渠引水口的地理标志牌和一块介绍唐徕渠的牌子之外,我看不见古渠。只见一片茫茫的芦苇滩。</p> <p class="ql-block"> 一百零八塔地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西岸唐徕古渠引水口,始建于西夏時期,是由108座覆钵塔組成的大型千年古塔群,因塔数108座故得名。它是宁夏河套地区西夏时期重要的古塔建筑群,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为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p> <p class="ql-block"> 塔群坐落于黄河岸边,坐西面东,依山傍水,群塔依山势凿石分阶而建,整体建筑按1、3、3、5、5、7、9、11、13、15、17、19奇数排列成12行,呈等腰三角形状。</p> <p class="ql-block">该塔群历经元、明、清数次修缮,从土坯塔演变成砖砌塔,其总体布局和基本形制仍保存着西夏始建时的建造风格。 一百零八塔在西夏始建时为土坯塔,塔外抹一层白灰泥,且用红色彩绘;历史上第一、二次维修时在土坯塔外又抹過两次白灰泥,但是只粉妆了塔的表面,规模不是太大;在清代前期的第三次大规模维修时,将塌毁严重的土坯塔用砖砌外壳包在里面,从而使土坯塔变成了砖砌塔;直至1987年以前,塔群的砖砌外表又小规模抹过几次草泥和白灰泥;1987年至1988年間,文物部门对塔群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修缮,考虑到始建时的土坯塔残毁严重,已无参照标本和复原的依据,最后按照保存较为完整的砖砌塔的原样进行了修复和加固。</p> <p class="ql-block">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题记的帛书、西夏绢质彩画、泥塔模、彩绘造像、西夏文残经等文物,见证了宁夏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研究西夏历史文化、黄河文化、水利灌溉等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登上塔群最高处,有个小庙。转身回望,可以看见黄河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一百零八塔是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历史和深远的传统文化闻名遐迩。但设计者和用途不祥,似乎为礼佛场所,与墓葬功能无直接关联。看了宁夏的一些古迹和博物馆里的文物,好像都没有什么详细的考证资料,不知道到底是干啥用的。</p> <p class="ql-block">一百零八塔旁还有一座塔林博览馆,该馆通过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塔的起源、不同形制的佛塔,并系统普及佛教塔林基础知识。并介绍了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著名佛塔。馆内还陈列了与一百零八塔相关的考古文物及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塔林博览馆继续坐景交车回景区大门口。青铜峡黄河铁桥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入口处,是宁夏境内第一座黄河大桥,1959年7月1日竣工通车,由兰州铁路局桥梁工程队设计搭建,主要是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是包兰线青铜峡车站的咽喉。</p> <p class="ql-block">该桥为半永久性桥梁,桥长292.3米,桥身有七孔折穿式花梁和折装式桥梁等组成,桥墩采用木桩及铁丝笼片石结构,为单车道。</p> <p class="ql-block">整个铁桥安装使用了35000个铆钉。铁桥钢梁是由铁道部从陕西的渭南、临潼等地调拨到青铜峡工地,由兰州铁路局桥梁队季连根队长、张荣堂工程师带领70多名技工设计承建(此桥误传为苏联援建)。铁桥上部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制造的上承式钢桁架梁,下部桥墩采用木桩及铅丝笼块石结构。</p> <p class="ql-block">该桥两端边跨均采用美国伯利恒卡耐基钢铁公司、加拿大阿尔哥玛两地制造的钢桁架,每组长49米,自重185吨;中跨采用5组英国伦敦费利特多门朗公司制造的ESTB军用钢梁(半穿式),每组长35米,自重110吨;铁桥钢结构使用了3.5万个铆钉连接。铁桥多处生锈钢梁上镀有英国、法国等八国文字及生产年份标记,素称“八国桥”。</p> <p class="ql-block">青铜峡黄河铁桥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2010年1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宁夏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下选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文旅资源丰富,是宁夏为数不多的国家5A景区之一。最大的亮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最”。引黄古灌区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108塔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塔群。青铜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最早且唯一的一座闸墩式水电站。青铜峡黄河铁桥是宁夏最早的黄河桥梁。</p> <p class="ql-block">回城的时候是与一对小年轻拼的出租车车的,司机问我们在哪里下车,我看时间还早,就说到黄河楼。几乎要到目的地了,司机才说,黄河楼景区现在已经关闭了。坊间传闻可能是因妨碍黄河泄洪存在安全隐患要拆除又舍不得,就先关闭着(后来看网上信息说已经关闭两年了)。不过我们既然都到了,还是下车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牌楼,牌楼正背面分别题有'大哉黄河''美哉黄河'字样。果然关闭着,里面景观只能远远看看。</p> <p class="ql-block">牌楼后面是一座玉带桥通往主建筑群。主楼采用仿明清塔楼式古建筑风格,屋面铺装金黄色琉璃瓦,顶部为重檐十字屋脊造型。</p> <p class="ql-block">主楼四周还有角楼、十二生肖图腾柱及镇河铁牛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我在车上时见到路边有个黄河母亲雕塑,司机说原来与黄河楼在一处的,因黄河楼景区“黄了”,所以移到离大桥不远的路边(我也不知道那是啥地点,图片是我在车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 黄河楼前的马路非常宽敞,但看不到几个人,手机上看有公交车到我们住的地方,果然看到了公交车站,却不见有人等车,不会是黄河楼“黄了”连带公交车线路也废了吧?试试等公交车,还真有。车上乘客也少。好奇怪,在吴忠这两天到处都是“地广人稀”的感觉,见不到几个人。司机说黄河楼是吴忠市花了14亿打造的景观,联想到刚才看到的大禹文化园、以及昨天看过的“两馆一中心”,科技广场,都是宽宽大大而没有人影。吴忠市的经济怎么样我没研究过。吴忠地处宁夏平原腹地,这里看不到沙漠,城里绿化不错,应该算宁夏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吧。虽然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是国家5A景区,但因为离银川和中卫都不远,完全可以早晨来晚上回去,所以通常游客不需要在吴忠过夜。对于多数旅游者来说,吴忠市比较“小众”,要靠旅游业致富估计也不容易的。就算是宁夏比较富裕的市,在全国来说可能还算不上富裕地区吧?吴忠不算大城市吧,但是感觉吴忠喜欢搞大基建啊,景观、道路、市政建设都追求“大”,但是总感觉这些“高大尚”的场馆、广场、道路、景观啊都有点不接地气,人气不旺。</p> <p class="ql-block"> 我最初也是不打算在吴忠住宿的,准备早晨从银川过来,在火车站存了行李,玩了青铜峡之后,晚上就坐高铁去中卫。但后来想想我们这次出来主要是为了“避暑”,时间宽裕,铁了心要“慢游”的,吴忠也挺凉快,我为什么要匆匆忙忙赶路呢?所以竟然在吴忠住了两天。直到9月4号上午才离开吴忠,继续坐高铁前往下一站:中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11.7.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