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神赋:千年才情与命运的交织的绝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寿君今日阅画册兴趣大发,随意游览间,翻到了心中颇为中意的中国古典至尊画卷——《洛神赋图》。此图原为东晋大才子顾恺之所作,如今我们能看见的均为后世摹本,虽不见原作,但仍为其长卷的述事性,人物的复杂性,钩线设色的讲究,山川河流的气势所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赏析画作之余,万寿联想到更多的,是绘本的本源,以及那位身处三国争雄时代、爹了得哥阴险,情感郁结而才华横溢的不幸少年哥——曹植,曹子建也!提及他,常人多熟知他的少年《七步诗》,实则他的《洛神赋》才是惊为天人之作,万寿个人以为,即便是评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十佳,也毫不为过。如今我们能看见的画卷均为后世摹本,虽不见原作,但全图卷场面宏大而不空泛,内容丰满且充实、节奏有致。按照画面布局可分为十一的场景解读,分别为停车税马,奇遇洛神,山隅神浒,汉女来迎,湘神引导人神胪情,四神临洛,玉鸾偕逝,云车龙飞,溯流追寻,守望达旦,同车东归。在中国古代,绘画多服务于政治,宗教和宗族社会,即“成教化,助人伦”,而从《洛神赋图》画作始,绘画便产生了独立的审美性,毫不吝啬笔墨对女性的娇美加以无尽的渲染,并且此画中出现了大量描绘山川河流的场景,虽然只是作为背景用于烘托画面,但是对后世脱离了政治性和宗教性的山水画文人画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以想见,这幅名画正是画家为这篇美文所感动而倾心创作,文章与画作同述一主题、共展一内容,却皆能攀至如此地位与高峰,其阅读欣赏价值之深厚,从古至今未有出其右者。说一位博士生或研究员终其一生也难以穷尽其中精彩与奥妙,亦不为过。卢浮宫中那幅名为《蒙娜丽莎》的小破画作,西方学者把其炒上了天,引得多少专家学者皓首穷经仍未能全然厘清,却忽悠得大众趋之若鹜前往卢浮宫朝拜打卡。唉!文化的强势,何其重要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头再说说这位被兄长曹丕因篡权之念而长期打压、终成政治悲剧的少年哥,他的文才诗韵实在卓绝,南朝谢灵运曾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便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清人王士祯更称他为两千年来诗仙第一人,地位在李白、苏轼等人之上,万寿君深以为然,这评价一点也不过分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命运的玩笑总是猝不及防:十八岁的曹丕在父亲曹操征讨袁绍的战争中,意外收获了一份“惊喜”——劫收了比自己年长五岁、属水瓶座的大美人,也就是袁熙的妾室甄氏。彼时年仅十三岁的敏感少年曹植,一见甄氏便魂不守舍,一生都为这位嫂嫂痴迷。后来甄氏英年早逝,向来喜好暗中算计的曹丕,知道弟弟的心思,竟将曹植召至身边,拿出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特意展示给曹植看。专挑对方不忍见之物相逼,无非是想将曹植逼至绝境,在自尊与情感上对他实行双重降维打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怜的曹植小阿哥被兄长如此折腾得遍体鳞伤,整个心理彻底陷入极度的寒冷与萎缩,却无人怜惜。他只能自我温暖,而这份温暖的寄托,便是他爱过或仰慕过的“神仙姐姐”甄氏。他走出京城洛阳,来到郊野,纵目远眺茫茫洛水,于是这篇玄幻瑰丽的长篇“情书”《洛神赋》横空出世。此赋原名《感甄赋》,文中“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回风之舞雪……”这般优美动人的诗句,请问世间哪位女子谁能承受得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中描绘她的美丽:“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字字句句,皆是极致的赞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寿君不禁思忖,若这位放浪不羁的少年当初未被父亲“看错”,而是登上王位,今日我们还能赏读到这般华美的诗句吗?还能欣赏到因这无与伦比的诗篇而诞生的伟大画卷吗?当然,也或许会是曹丕受挫后才情迸发,在对弟媳的痴恋中创作出别样篇章……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2002年 9月 方涛翻出了十几年前在武汉的教学教案,于是加以修饰,重作于深圳南山【万寿一品】 后记:甄夫人也就是后来的文昭皇后,出身名门世家,自幼知书达理,善诗文,守孝悌。长大后更是光采照人,以才孝貌美闻名乡里,军阀袁绍割据北方,得近水楼台之便,择为儿妇。后来曹操亲攻邺城,袁氏兵败城破,甄夫人遂为曹氏父子三人追慕求娶,终为曹丕捷足先登。甄氏入宫先是封太子妃,王后,其宠无比。直至曹丕篡位称帝则变起苍黄,非但不立其为后,而多有新宠交争,甄夫人怨而不入京都,被曹丕赐死,并受新宠郭后的虐尸恶葬,惨不忍闻。后其子曹睿即位,追封为先皇后,诛郭后为母复仇。(此中故事皆依史传为据,不采今人考证辨析,另外,我要发问,这么优秀的题材,这么好的文章和画作,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编创人员去哪儿了?现在荧屏上充满的都是让人不忍直视的胡编乱造的伪历史古装戏,毒害着我们青少年,no!应该是所有的人民群众。)</i></p> <p class="ql-block">曹植阿哥是一位才华横溢、率真任性且充满豪情壮志的文艺少爷。</p><p class="ql-block">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十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辞赋几十万字,擅长作文,面对曹操对其文章是否代笔的质疑,他自信地表示“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在铜雀台建成时,他更是一挥而就写成《登台赋》,惊艳众人。他性格率真,活得肆意洒脱,高兴了就纵马高歌,喝醉了就提笔写诗,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尽显少年意气。其实人生何必都要老成持重呢?幼稚又如何?反叛又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