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人的厦房(散文)

户县苦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关中的厦房</b></p> <p class="ql-block">关中八大怪中有一怪“房子半边盖。”所谓房子半边盖,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关中农村的“厦房(shà fáng)” 。“厦房”是一种常见的房屋结构。一般指正房旁边的厢房,是传统院落中,位于主屋两侧、用于居住或储物的临时性住宅。</p><p class="ql-block">厦房的由来,大抵因为建房资金不足,建造于正房侧面,是对宅基地的合理利用,一般用来做厨房。以减少烟尘对主房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家里男丁多,树大分杈,男大分家,如果一家三个儿子,大儿子到了结婚年龄,在给大儿子娶妻完婚之后,因为正房比较窄小,无法满足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一时半会儿拿不出来太多的钱财另建新房,其父母就选择建厦房,用于过渡期的暂时居住。建筑厦房的方法很简单,比如选址在正房侧面,厦房的最高处紧贴正房的山墙,另外只需再筑三方墙,安装上门窗,再简单的粉刷吊顶,便大功告成。建筑厦房的墙体。一般用胡基砌垒。打胡基花费的是碎片化时间。一般只需早晚加班加点,无需占用更多时间,不会对生产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在集体化年代尤为受欢迎。用于建造厦房的木料很简单,一般情况下,利用院落空地,提前栽植白扬树,白扬树在关中农村,又称钻天扬或速生扬,且白扬树栽植简单,其属于杄插育苗,只要剪一段白扬树枝条,插入泥土中,数年便是参天大树。一般有两个以上男孩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父母亲就着手栽树,可谓提前谋划,以备不时之需。院中的白杨树,和家中的男丁一样,挺拔向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合乎关中人积极向上的共性。厦房内的布局很简单,如果仅做为厨房使用,除去锅头和厨房用具,别无长物。锅头用胡基砌成,外加厨房用具,营造出温馨的用餐环境。一家老小围着一张餐桌吃饭,虽然粗茶淡饭,但温暖如春。厦房大多用于家庭成员的居住,比如分家另过的小两口,在没有正式造屋之前,可利用厦房作为过渡期。因为居住厦房,没有一丁点优越感,要想早日搬离厦房,就得夫妻同心,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前些年,我受雇于某民间剧团,用我的客货车给民间剧团拉舞台设备和演员。在灞桥洪庆,我遇到一位经营大型舞台设备的夫妇俩。两个人白手起家的故事很感人。原来,因为家境贫寒,两个人在正房里举行完结婚仪式之后,就住进厦房里。新婚第二天,妻子起床做早饭,当她把水烧开的时侯,却发现厦房里家徒四壁,连做早餐的食材都没有,无奈之下,丈夫只好出去跟邻居家借了半把挂面,半把挂面充其量只够(chéng)上一碗。这天早上,夫妻俩合用一个碗,边吃边流泪。在邻居家的鼎力帮助下,这对夫妻投靠一家民营剧团,给剧团做杂工。一次偶然的机会,用借来的三千元做启动资金,从一个经营舞台设备的老板手中承揽下经营舞台设备的生意。夫妻俩经营有方,几年下来,就积攒下百万家财。住上了豪宅,开上了豪车。夫妇俩成为从厦房里走出来的成功人士。厦房,曾经是关中农村的简陋住房,承载了几代人美好的回忆,也激励几代人,艰苦创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