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挚友 欢聚宁德 共游东壁

晓东

<p class="ql-block">1978年10月9日至11日为上海交通大学78级入学报到日,我们班报到时有44位同学,从祖国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军队来到东海之滨上海,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31081班(上学二个月后有两位同学被选调公派出国留学)。</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班入学后的第一张集体照。那是我们入学班级第一次组织游玩—上海长风公园。那时的我们,脸上还带着初离家乡的青涩,却已因共同的梦想聚在了一起。照片里大家佩戴着校徽,蹲坐站立间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仿佛连风都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庄重的青春仪式。背景中静静矗立的建筑,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下我们人生新篇的第一页。</p> <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照,前排右七是时任校长范绪箕教授,右六为我系学部委员(后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钟俊教授。多年后再看这张照片,才真正懂得那份沉甸甸的分量。范校长目光慈和,张院士神情坚毅,他们不仅是学术的灯塔,更是我们精神的坐标。而我们这群年轻人,穿着笔挺的服装,神情肃穆地站在他们身后,像即将启航的船只,整装待发。那一刻,我们还不知道未来会驶向何方,但心中已有方向。</p> <p class="ql-block">寝室同学毕业前合影。那是一间小小的宿舍,四张床上下铺、两张书桌,却装下了整整四年的晨昏与欢笑。照片里的我们靠得极近,笑容里有不舍,也有对前路的期待,仿佛想把这一刻的温度永远留住。那时的我们,还不懂“同窗”二字有多重,只知这一别,山高水长。</p> <p class="ql-block">部分同学毕业前在红太阳广场留影。那天阳光正好,站在宽阔的广场上,身后是熟悉的教学楼新上院。风吹动衣角,也吹动年少的心。我们笑得毫无顾忌,像一群终于要展翅的鸟,明知风雨在前,仍忍不住为自由欢呼。如今广场的中心虽经过了改建,但那份炽热的情谊,却一直飘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福建省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陈少波同学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2002年7月初学校组织了毕业二十年返校活动,新民晚报对活动进行了报道。</p> <p class="ql-block">返校活动校友大会在徐家汇校区文治堂举行。这张照片是我班同学在大会开始前在礼堂门口欢聚畅谈,正好被记者抓拍到。</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1日再次相聚安波(宁德)电机集团。四十三年光阴如潮退去,留下的是更加清晰的足迹。当我们再次站在一起,背景不再是校园的图书馆,而是“ABLE 安波电机集团”的醒目标志。有人发福了,有人添了白发,但眼神里的光,一如当年。我们依旧前排蹲坐,后排站立,姿势未变,情谊更浓。这一刻,不是重逢,而是回家。</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同游霞浦东壁村的照片。东壁的海风依旧温柔,吹散了岁月的尘埃。我们站在下塌的“逅海”园子里,手握红幅,上面写着“四十三载犹记上海浦江求学路,闽东福地共话思源岁月心”字字如心声。有人指着远处的岛屿笑谈当年糗事,有人静静望着海面,仿佛在与年轻的自己对话。那一刻,时间折叠,我们既是白发长者,也是那个在长风公园里拘谨拍照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泳池边的笑声格外清亮。阳光洒在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我们三三两两站在池畔,有人挥手,有人搞怪,有人悄悄摆出当年毕业照的姿势。水映着天,也映着我们的笑脸,像把两个时空叠在了一起。谁说年华易老?只要笑声未改,青春便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在海风的吹拂中,优闲的来局“掼蛋”</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的组织者班长刘惠林夫妇,中间是他外孙女</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无边泳池,像一面通往记忆的镜子。陈少波同学与王建平同学夫妇并肩而立,海天辽阔,山影朦胧。晚风拂面,一句话不必说出口,彼此都懂。这些年,各自奔波,穿越城市与行业,可当站在这里,我们仍是那个在交大食堂抢饭、在实验室熬夜、在宿舍卧谈理想的31081班。</p> <p class="ql-block">田小丰同学夫妇正在操控无人机航拍,后面为施展伟同学</p> <p class="ql-block">美女子站在露台高处,双臂张开,迎向远方的日落。她不说话,却像在拥抱整个青春。橙粉相间的云霞铺满天际,海面静得能听见心跳。那一刻,她不是某个名字,而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情感出口——对过往的致敬,对当下的珍惜,对友情的无声告白。</p> <p class="ql-block">有人在台阶上举起手机,拍下这壮丽的黄昏。他双臂张开,像要揽住整片天空。这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又心头一热。当年我们拍照要排队、等胶卷,如今一瞬便可定格万千情绪。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我们依然想把最好的时光,留给自己最在乎的人。</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静坐在泳池台阶上,背影融入海天之间。他望着远处的小岛,像在寻找什么,又像只是在放空。那背影如此熟悉,仿佛曾无数次出现在宿舍阳台、教学楼顶、校园湖畔。如今,他依旧在眺望,只是目光里多了从容与释然。</p> <p class="ql-block">跳水台上的身影蓄势待发,海面辽阔,岛屿如画。他没有跳,只是静静站着,像在与自己对话。或许,这是另一种回归——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的自己,一起走向生命的更深处。</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霞浦东壁的海浪忽然安静下来。整片天空被橙红色的云层撕开裂缝,我们的班长踏浪表演太极,海风把他的衣角吹得猎猎作响,动作却稳得像生了根。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大动若静'——你看他每个招式都在迎接浪潮,却又像早就驯服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海滩上,几位同学漫步而行。海浪轻拍沙滩,天空微阴,却丝毫不减兴致。有人拍照,有人拾贝,有人只是默默走着。这画面没有喧嚣,却最是动人。友情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无需言语,也能并肩而行。</p> <p class="ql-block">田小丰同学赤脚走在海边,鞋拿在手里,背包轻搭肩头。海风撩起衣角,远处船只静泊。他走得不急,像在丈量时光的长度。四十三年,从浦江到东壁,从青涩到沉稳,脚下的路变了,心中的路却始终相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三年,四位女生再次站在一起,时光仿佛只是打了个盹,一转身,又回到了那个背着书包、叽叽喳喳穿过校园的早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餐厅长桌摆满佳肴,灯光柔和,笑语不断。服务员穿梭其间,投影屏上滚动着老照片——从长风公园到毕业典礼,从青丝到白发。一口菜,一杯酒,一段回忆,我们用味觉唤醒记忆,用笑声续写情谊。</p> <p class="ql-block">围坐长桌,有人举杯,有人挥手,有人正讲到精彩处。食物丰盛,但更丰盛的是话语里的温度。那些年一起熬过的夜、赶过的考、追过的梦,如今都化作酒杯碰撞的清响,一声声,敲在心上。</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海边餐桌,红酒微漾,话语轻扬。海边灯火在背景中闪烁,像无数未眠的梦。我们举杯,不为豪饮,只为这一刻——我们还在,我们同在。</p> <p class="ql-block">敬酒时刻,酒杯高举,眼神交汇。窗外夜色如墨,屋内暖意融融。我们不再年轻,却比年轻时更懂得珍惜。这一杯,敬母校,敬岁月,敬这一生难得的同窗情。</p> <p class="ql-block">同寝室的两个室友,一个是小老大、另一个是小老弟,是寝室参加这此聚会的代表,相识47年后来个正规合影。</p> <p class="ql-block">餐桌边两人低声交谈,神情专注。他们谈的或许是技术,或许是人生,又或许只是家常。但那份专注,让人动容——能有一个人,愿意听你慢慢说话,本身就是岁月赐予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餐桌上,一人浅笑,一人发言,书架在后,瓶盏在侧。这场景像极了当年宿舍的夜谈,只是话题从考试变成了儿孙,从理想变成了回忆。可那份相知相惜,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同学张平夫妇,一个在专心演讲,一个在认真聆听</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同学陈钢(7号)、右边是同学徐文广,正在幸福地欢笑</p> <p class="ql-block">东道主陈少波同学夫人郑娟敬酒。左边是同学陈钢(39号),右边是入学二个月后被选派公费留学,考上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陈剑华</p> <p class="ql-block">陈少波夫妇盛情款待同学,郑娟笑眼弯弯,少波执箸细语。笼中灯影摇曳,浪漫不张扬,却最长久。友情之外,还有爱情、亲情,在这场聚会中悄然绽放,编织成更完整的人生图景。</p> <p class="ql-block">11月3日下午同学们参观了校友企业—宁德时代。晚上上海交通大学福建校友会会长陈宁章设宴款待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