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低年级的小读者翻开课本,阅读不只是识字断句的机械练习,更是思维生长的启蒙之旅。为深耕语文阅读教学,让思维训练融入阅读课堂的每一个环节。2025年11月7日上午云和县实验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在心理活动室开展以“以思为翼,让阅读“活”起来”为主题的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由二年级语文教研组主讲,老师们分别从用“问题链”搭阶梯、抓“对话细节”挖深度、用“插图+文本”做关联、破“固化思维”练迁移这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看法和做法。</p> 用“问题链”搭阶梯 <p class="ql-block"> 叶老师认为二年级正是思辨思维的“萌芽期”——孩子会好奇“为什么”,会追问“后来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问题链”把这些零散的好奇,变成有逻辑的思辨训练。她结合课本案例,和大家分享如何设计“低门槛、有层次”的问题链,让思辨性阅读平稳起步。</p> 抓“对话细节”挖深度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认为对话类文本是培养思辨性阅读的“活素材”。二年级课本里的童话、寓言,几乎都有生动的对话——《咕咚》里小动物们的慌张对话,《棉花姑娘》里棉花姑娘和益虫的求助与回应,《小壁虎借尾巴》里小壁虎和鱼、牛、燕子的对话。这些对话里藏着角色的心情、想法和逻辑,只要我们抓住“对话细节”,引导学生“品一品、议一议”,就能让思辨性阅读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因为学生在分析对话时,会走进角色的内心,学会换位思考。</p> 用“插图+文本”做关联 <p class="ql-block"> 范老师说到二年级语文里还有一类容易被忽略的“思辨素材”——非连续性文本,比如课文插图、生字表、课后思考题,甚至是课本里的“科学小知识”。很多学生读课文时,只会“看文字”,不会“看插图”,更不会把“插图和文字”联系起来——这其实错过了很多思辨机会。她和大家分享如何利用“插图+文本”做关联,让思辨性阅读“拓广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只盯着文字看。</p> 破“固化思维”练迁移 <p class="ql-block"> 邱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的最终目标,不止是“读懂课文”,更是“会用阅读中习得的思维,解决生活里的小问题”——也就是“思维迁移”。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迁移”不是高深的能力,而是让他们知道“课文里的道理,能帮我想明白生活里的事”。她结合课本案例和班级实践,和大家分享如何打破“学用脱节”的固化思维,让二年级思辨性阅读“能活用、真有用”。</p>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阅读的灵魂。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明晰了阅读教学的核心方向:未来的课堂上,要以文本为依托,以问题为桥梁,以活动为纽带,让每个孩子在阅读中学会思考、乐于思考,让阅读思维在低年级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龚晓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审|周慧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审|卓和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审|叶建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