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

北斗星河(专业法律实务)

<p class="ql-block">一、直播打赏行为的法律定性</p><p class="ql-block">从法律视角审视,网络直播打赏构成一种具有双务性的服务合同关系。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该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范畴,主播通过表演服务、情感陪伴等劳务输出完成要约,用户通过打赏行为作出承诺,双方形成等价有偿的法律关系。</p><p class="ql-block">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认定具有重要法律意义。例如,在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京0491民初123号判决中,法院明确指出“打赏行为系用户在接受网络服务后的消费行为,不属于赠与合同范畴”。这一认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权利义务配置及责任承担。</p><p class="ql-block">二、典型纠纷的法律适用标准</p><p class="ql-block">未成年人打赏案件的处理应当遵循《民法典》第十九条、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具体适用标准可作如下区分:</p><p class="ql-block">· 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实施的打赏行为绝对无效</p><p class="ql-block">· 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实施的大额打赏行为(超过1000元)效力待定</p><p class="ql-block">· 16周岁以上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其打赏行为应当认定有效</p><p class="ql-block">在举证责任分配上,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举证责任原则,由平台方承担主播已尽到身份核实义务的举证责任。</p><p class="ql-block">夫妻共同财产打赏纠纷的处理,需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确立的夫妻共同财产处理规则。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以下裁判标准:</p><p class="ql-block">· 单次打赏金额在2000元以下或月度累计打赏在5000元以下,推定为日常家事代理范围</p><p class="ql-block">· 超出上述金额的打赏,需要考察打赏频次、家庭收入水平、配偶是否知情等因素综合判断</p><p class="ql-block">· 若打赏金额明显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且损害夫妻共同财产权益,另一方有权主张返还</p><p class="ql-block">三、平台责任的法律规制路径</p><p class="ql-block">依据《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及《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平台应当履行以下法定义务:</p><p class="ql-block">事前审查义务:建立“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双重身份核实机制,对主播实行执业资格准入管理,完善用户打赏能力评估体系。</p><p class="ql-block">事中监管义务:采用“AI智能巡查+人工抽查”双轨监管模式,设立打赏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对异常打赏行为实行实时预警。</p><p class="ql-block">事后处置义务:建立打赏资金15日冷静期制度,设立专项保证金账户,完善争议快速调处机制。</p><p class="ql-block">四、完善法律治理的系统化建议</p><p class="ql-block">立法层面:建议制定《网络直播经营活动监管条例》,明确设立以下制度:</p><p class="ql-block">· 打赏额度分级管理制度:根据用户年龄、信用状况设置差异化打赏上限</p><p class="ql-block">· 强制冷静期制度:单笔打赏超过500元或单日累计超过2000元的,设置24小时支付缓冲期</p><p class="ql-block">· 特殊群体保护制度: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实行打赏特别保护程序</p><p class="ql-block">执法层面:建立“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协同治理机制</p><p class="ql-block">· 网信部门牵头建立直播行业黑名单制度,实施联合惩戒</p><p class="ql-block">· 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平台格式条款的审查监督</p><p class="ql-block">· 文化行政部门建立直播内容负面清单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司法层面:完善证据规则和裁判标准</p><p class="ql-block">· 推行电子数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平台承担主要举证责任</p><p class="ql-block">· 建立打赏纠纷典型案例指导制度,统一裁判尺度</p><p class="ql-block">· 探索建立打赏资金第三方存管机制,保障资金安全</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治理网络直播打赏乱象需要构建多层次、全流程的法律治理体系。通过明确法律定性、统一裁判标准、强化平台责任、完善监管机制,形成立法、执法、司法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推动建立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体系,促进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