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 / 狮子慧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2731601</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色浸染闽江,重阳将至。在这个温馨的夜晚,我漫步于茂密的榕荫道上,默诵起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汀江边。那如诗如画的秋风,仿佛已经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携带着战场上黄花的清新香气,迎面扑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词是在1929年闽西战争的背景下诞生的,但它并没有展现出秋天的凄凉和逆境中的沉沦。它是一首充满着爱国主义热情和革命激情的诗篇,也是一幅壮美动人的历史画卷。在重阳这一充满怀旧情怀的传统节日中,它凭借“天难老”的宇宙观、“分外香”的生命活力和“胜春光”的壮志豪情,创造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词一开篇,便跳脱出千古文人常有的时光喟叹。李贺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悲怆,在此被悄然反转。毛泽东以“天难老”对照“人生易老”,并非表达伤时感逝的哀婉,而是展现出对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清醒洞察。1964年,他曾在解释中说道:“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这份辩证的通透,使得时间流逝不再仅是生命的消磨,更成为使命的催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1929年的重阳,对毛泽东而言,正处在人生的特殊节点:红四军内部意见分歧尚未消弭,他自身大病初愈,刚刚乘担架抵达解放不久的上杭临江楼。山河依旧,佳节再度来临,常人或许不免生出“岁月不居”的消沉,而毛泽东却从“岁岁重阳”的循环中,读出了一份紧迫——人生有限,唯有以奋斗充实时光,才能在“天难老”的宇宙长河中,留下不灭的印记。这种对时间的敬畏与积极超越,使开篇的沉郁基调,瞬间焕发出向上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词句由浩渺时空倏然收束,落笔于硝烟初散的战场。一个“战”字,如墨色中的一点朱砂,霎时点亮整片意境。自古重阳咏菊,多少笔墨萦绕于文人的庭园与书斋——王勃“开门有菊花”,是隐逸者的闲适;苏轼“明日黄花蝶也愁”,是才子对流光易逝的轻叹。而毛泽东眼中的黄花,却绽放在弹痕累累的战壕边,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呼吸过硝烟的气息,那香气中便带上了烽火淬炼过的沉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初稿“但看黄花不用伤”,到定稿“战地黄花分外香”,并非修辞的微调,而是境界的飞升——前者尚带一丝劝慰式的克制,后者则全然是历经血火后的坦荡与从容。1932年漳州战役结束,毛泽东俯身拾起尚带余温的弹壳,轻语“战地黄花”之际,菊的意象已悄然蜕变:它不再是退守山野的孤高,而成为战士风骨的无声宣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在焦土上坚韧绽放的金黄色花朵,代表了生命对于毁灭的从容应对,也是在绝境中信念的灼热之光。“分外香”是一种生命哲学。所谓的“分外香”,并不是指风雅或闲情的香气,而是指那被鲜血浸透的信仰的味道,它代表了理想在黑暗中仍然旺盛的精神活力。在这个世界里,唯有这一朵“分外香”,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与伟大。它并不像温室里的芳香那样温柔,但却拥有穿透灵魂的强大能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阕所展现的秋日图景,彻底跳脱出千年以来文人悲秋的窠臼。“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诗人并不讳言秋天没有春日的明媚与温柔,却以一个“劲”字,点出秋风独有的刚健气质——它驱散残暑,涤净尘寰,不似春光的和煦缠绵,而自有一股破旧立新的力量。这种对秋意的独特领悟,恰是革命者胸怀的映照:革命征途从来崎岖,正如秋风的凛冽,正可锤炼心志,锻造坚定不移的信仰。“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句断语,境界全开。此处的“霜”,并非凋零与寒意,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是汀江之畔漫山遍野的烂漫秋色,亦是战火洗礼后天地间一片澄明浩荡的壮美。立于临江楼上,毛泽东极目远望,所见不仅是无边的江天,更是革命事业如旭日初升的光明前程。如此胸襟与视野,使个人的坎坷在时代洪流中愈显渺小,也使眼前的烽烟,化作未来黎明到来前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这首词的创作历程,最初的构思是下阕在前,但后来经过调整,形成了一种先抑后扬的结构,这更加突出了心境的层层升华。从“我”到“你”是词人内心最真实的流露,也是其情感轨迹最为清晰的写照。从对生命短暂的深入思考,到战地黄花带给我们的心灵安慰,再到浩渺无边的豪情,情感的线索逐步展开,揭示了一位革命者在逆境中所取得的精神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重阳登高中感慨岁月蹉跎,多少人在萧瑟秋景中消沉意志。而毛泽东却以战地绽放的菊花驱散愁绪,以万里霜天挥洒胸襟,将个体命运融入革命理想与浩瀚天地之中。于是,重阳这一传统节日,被赋予了全新的精神意涵——它不再是避世怀旧的感伤时分,而是直面挑战、奋发进取的象征;它不再是生命迟暮的低回叹息,而是理想如花般绚烂绽放的广阔舞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精神内涵仍然充满活力。那些曾经被战火摧毁了灵魂、失去生命的英雄们,如今却都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和回忆——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战地黄花”。在人生的“战场”上,它可能不再是战火纷飞的战场,而是可能成为职业生涯中的障碍和生活中的难题;或许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在远离城市喧嚣与喧闹的乡村小镇……当“黄花”成为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追求,它便会焕发出别样的魅力和生命力。那些被称为“黄花”的植物,已经不仅仅是生长在壕堑边缘的野生菊花,它们也可能是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的初衷,或是在迷茫时刻仍然散发出的希望。“秋风劲草深红瘦,麦苗黄叶渐黄了”,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句。当我们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时,那种“秋风劲”般的坚韧,能够赋予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困窘与无奈,那种“不惑之年”的坦然,更能让我们从容淡定地应对一切。当我们感叹时光飞逝,那种“胜过春光”的豪情壮志,也能激发我们对此生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读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我领略的不仅是一首词的雄浑气韵,更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接续——它告诉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追寻无限的意义;在逆境的淬炼中,也能绽放出不败的芬芳;在开阔的天地间,更要坚定脚下的方向。这或许就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种“精神重阳”——它无关年岁,不问顺逆,只要理想不灭、志向高远,便能在人生的每一个渡口,望见属于你的“万里霜天”,让生命之花犹如战地秋菊,历经风霜,却散发出愈加浓郁的馨香。</p> 设计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