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故事】红色特工黄慕兰的传奇人生

晨风悠悠海浪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字/晨风悠悠海浪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音乐/不忘初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慕兰,1907年7月18日出生于湖南浏阳。她容貌秀丽,思想进步,向往自由与和平。18岁那年,父母将她嫁给了一位抽大烟的纨绔子弟,为了反抗这场包办婚姻,黄慕兰愤然离家,远赴武汉投身妇女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不平凡的革命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黄慕兰转入地下,成为中共中央特科成员。她以上海社会名媛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情报搜集与营救被捕同志的工作,潜行于风雨如晦的白色恐怖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1年6月22日下午,黄慕兰与仰慕她的陈志皋在霞飞路咖啡馆小坐,偶然听到邻桌谈及一名共产党要人被捕,不禁惊出一身冷汗。从他们的谈话内容判断,此人极有可能是上海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向忠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志皋也从同学曹炳生那儿得知了这一消息,可他并没想到坐在自己身边的女人是中共地下党。陈志皋将向忠发在狱难熬酷刑,可能招供的消息透露给了黄慕兰。黄慕兰听后心急如焚,表面上却显得十分淡定。她不动声色地借故让陈志皋送自己回住处,然后火速将这一重要情报通知了潘汉年。潘汉年听后脸色骤变,向忠发一直在周恩来身边工作,不仅掌握着我党许多重要机密,还配有周恩来住所的钥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情况万分危急,潘汉年迅速将这一突发事件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为防不测,当即作出转移上海党中央的决定。就在周恩来等人撤离不久,向忠发便带着特务直扑上海党中央所在地和周恩来住所。所幸的是上海党中央和同志们转移及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扑了个空的敌人只好悻悻离去。这一年,黄慕兰才24岁,她凭着冷静与机智,在惊心动魄的3小时内挽救了周恩来和整个上海党中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慕兰有着与生俱来的特工天赋,她多次以名媛身份出入各种场所,结交社会名流,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地下工作者。她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被周恩来誉为“党的百科全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慕兰早年就读于孕育出蔡畅、向警予、杨开慧等众多女革命家的长沙周南女校,因仰慕花木兰改名慕兰。黄慕兰19岁便担任汉口妇女部部长职务,在艰难困苦的斗争岁月,经历了两段革命婚姻生离死别的她,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革命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与黄慕兰志同道合的第二任丈夫宛希俨不幸牺牲,当时他们的孩子只有4个月零3天。7个月后才得知丈夫牺牲消息的黄慕兰,强忍着悲痛把刚断奶的孩子送往公婆家抚养,随即秘密前往上海担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为了中央特科组织的重要成员。从此,黄慕兰的命运便与中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向忠发叛变的惊险时刻,黄慕兰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超乎寻常的特工能力。1931年,黄慕兰被任命为中国革命互济总会妇女部部长,继续与潘汉年保持单线联系。她第一次接受的重要任务是营救被捕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而营救时间只有短短10天。更为棘手的是大叛徒顾顺章正从武汉押往上海,如果不能按时完成营救任务,关向应的身份就会暴露,后果将不堪设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慕兰在脑海中迅速调整工作思路,精心打扮一番后主动邀约思想进步的陈志皋喝咖啡。她的优雅谈吐和得体的举止让陈志皋倾心不已,黄慕兰瞅准时机十分忧虑地对陈志皋说:“我的姑表兄被诬陷通共,他可是个老实本分的生意人,你一定要帮这个忙哦!”陈志皋家族背景显赫,又是法租界知名律师,其父陈其寿时任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堂刑庭庭长。陈志皋略加思索后,便十分爽快地答应了黄慕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陈氏父子的全力斡旋下,关向应最终以证据不足释放。此次成功的营救行动,令党组织再次见证了黄慕兰善于利用社会关系,临危不乱的卓越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营救关向应期间,陈志皋对美貌与智慧并存的黄慕兰开展了热烈的追求。面对陈志皋的求婚,黄慕兰内心十分矛盾。她及时向组织作了汇报,坦言自己依然惦念着在苏区杳无音讯的第三任丈夫贺昌。然而党组织考虑到这场婚姻有利于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得到陈志皋继续支持营救工作,婚后互不干涉个人行动和允许与前夫遗孤相认的三项承诺后,黄慕兰最终作出牺牲个人感情,接受了第四段婚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婚后,黄慕兰奉命脱党,更名改姓,以民主人士身份巧妙地周旋于上流社会与权贵之间,暗中为党搜集情报。黄慕兰主动参与“全国冤狱赔偿运动”,成功营救了“七君子”。为了更好也开展地下工作,黄慕兰经过不懈努力打通了海陆交通线,为党的隐蔽战线开辟了新的情报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在炮火连天的艰难岁月里沦为了难民遍地的“孤岛”,位于马斯南路的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收容所成了百万难民的“避风港”。作为收容所总干事的黄慕兰在国际救济会议上,面对削减救济粮提案,她慷慨陈词,以真情打动各国委员,保住了百万难民的口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难民收容所,黄慕兰从未停歇,她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在难民中宣传革命思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难民中发展党员,为我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四军战士,堪称地下战线的巾帼脊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后,黄慕兰屡遭磨难,身心备受摧残。1955年,因潘汉年案牵连被判处死刑。周总理得知消息十分震惊,迅速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非常生气,当即下令改判,黄慕兰才幸免于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秦城监狱服刑期间,黄慕兰始终没有动摇最初的理想与信念,保持着乐观心态。她坚信党终将查明真相,在正义之光下还自己清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历经两度入狱、十七年铁窗生涯的黄慕兰终获自由。1980年,在邓颖超的帮助下,她的冤案得以平反,时年已届古稀。这位一生坎坷的传奇女性,正是影视剧《风声》中的人物原型。2017年,为党的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黄慕兰安然辞世,享年110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