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垦荒之地,奋斗之光。

古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延安红色圣地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踏访延州忆逝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烽烟故地韵绵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泥湾里田畴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垦荒原变沃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枣园灯明凝伟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家岭上谱新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大熔炉铸忠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色基因万代传。</p> <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南泥湾——枣园——杨家岭——中国抗战军政大学博物馆——宿延安(南吉宫宾馆)。</p> 南泥湾:垦荒之地,奋斗之光 <p class="ql-block">南泥湾金色稻穗拱门</p><p class="ql-block">以金色稻穗为造型,形成拱门结构,象征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垦荒成果,是南泥湾景区的标志性入口景观。</p><p class="ql-block">南泥湾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重要区域,该拱门以稻穗意象,直观呈现了南泥湾从荒滩到粮仓的历史变迁,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成为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视觉符号。</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党徽雕塑</p><p class="ql-block">南泥湾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该党徽雕塑以鲜明的符号化形式,纪念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功绩,传承红色信仰,成为展现南泥湾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的地标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千亩稻田</p> <p class="ql-block">“千亩稻田”是指南泥湾核心区面积达1000亩的水稻种植区域,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此垦荒,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达7000亩,这片稻田是“陕北好江南”的视觉符号。千亩稻田的景观再现了南泥湾从荒滩到粮仓的历史变迁,成为红色教育、生态旅游的重要地标,彰显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风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距市区45公里,是国家AAA级景区,为红色革命旅游经典景区,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和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率领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洼”变为“陕北好江南”,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址、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等,多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有展现军民开荒生产的雕塑,后方是大型浮雕墙,刻画了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场景;背景是典型的陕北黄土丘陵地貌,还有窑洞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而建,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革命旧址</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重要遗存地,曾是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展生产、生活的场所,如今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展示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供游客和学习者了解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遗址(南泥湾旧址)。</p><p class="ql-block">1941年春,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奉命进驻南泥湾,实行屯田,生产自救。至1944年底,共开荒26.1万亩,收获粮食 3.7万多石,凿土窑1048孔,建房屋602间。另外还开办了纺织、造纸、木工等工厂。旧址包括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南泥湾垦区政府、三五九旅旅部、八路军炮兵学校以及马坊、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和九龙泉等。</p><p class="ql-block">曾经偏僻荒凉的南泥湾被开辟成为"陕北的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南个垦区政府旧址:</p><p class="ql-block">南泥湾垦区政府是1944年5月2日在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设立的区级行政兼垦殖管理机构,直属边区政府,驻地为延安东南南泥湾阳湾 。其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南泥湾农场管理处,旨在协调军垦与农垦,安置移民,推动大生产运动。</p> <p class="ql-block">区长室</p><p class="ql-block">首任区长由359旅719团团长张仲瀚兼任,副区长兼区委书记为杨正斋,下辖秘书、民政教育、财政建设、治安民兵等科及警卫队、司法处。主要职责是统筹土地调剂、移民安置、生产组织与治安保障,服务边区军民自给自足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p class="ql-block">垦区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涵盖今宝塔区、延长县、富县、甘泉县部分区域,可耕地约100万亩。1946年5月,延安县金盆区、固临县临镇区并入,垦区政府升格为县级建制;1948年7月,随边区调整行政区划,垦区与固临县合并为临镇县,垦区政府撤销 。</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p><p class="ql-block">现存的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为黄土崖上的五孔土窑洞院落,1978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南泥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见证了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忆 。</p> <p class="ql-block">宿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故居简介:</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下旬,毛泽东和任弼时、彭德怀等对南泥湾进行了为期5天视察。期间,就住在这个坐北面南的院子里。5孔土窑洞中,右起第一孔是毛泽东的会客室,第二孔是办公室兼寝室。彭德怀和任弼时分别住在第三孔和第五孔。</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等在这里接见了八路军第359旅团以上干部,听取了关于部队布防、生产和训练的情况汇报。期间,还视察了八路军第359旅718团、719团,八路军总炮兵团等。</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故居</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故居:</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故居</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延安各机关学校部人生产总动员大会。</p><p class="ql-block">画面中有“生产总动员大会”的红色横幅,两侧木刻对联分别为“发扬劳动热忱做到丰衣足食”“建设模范边区坚持团结抗战”,还有模拟的会场布置(石块座椅、简易讲台)及毛泽东蜡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1942.12)</p> <p class="ql-block">西北财经委员会(1942年6月成立)</p><p class="ql-block">主 任 林伯渠</p><p class="ql-block">副主任贺 龙</p><p class="ql-block">陈云(1944.3)</p><p class="ql-block">委 员林伯渠、贺龙、陈云、高岗、</p><p class="ql-block">李鼎铭 、续范亭、肖劲光、王世泰、王震、叶季壮、南汉宸、朱理治、高自立 、徐向前、林枫、陈正人、牛荫冠、霍维德、李六如、白如冰。</p> <p class="ql-block">生产自求、共渡难关。</p> <p class="ql-block">延安大生产运动场景复原蜡像。</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面临经济困难,军民通过大生产运动实现自给自足,纺线织布是其中重要生产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上,看到朱德总司令展出的大冬瓜后,一名干部对领导人以身作则,参与大生产运动非常感动,随即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余种菜又栽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统帅勤劳天下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把此风扬四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逢人先说大冬瓜。”</p> <p class="ql-block">中央机关率先垂个范。</p> <p class="ql-block">屯田军垦、保障供给。</p><p class="ql-block">面对严重的财政困难,朱德首先提出“屯田军垦”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支持。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很快成为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驻防陕甘宁边区的第三八五旅、警备第一旅、警备第三旅、骑兵旅、独立第一旅、新编第四旅、第三五八旅、直属炮兵团、教导第一旅、教导第二旅等也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他们凭借一把镢头一支枪,为发展边区经济,为保卫党中央、保卫边区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七一八团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驮米,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左齐同志是该团政治委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开荒时他拿不了锄头,就在营里替战士们做饭,挑上山去给战士们吃,使得战士们感动得不可名状。我们全体党的干部,都要学习这两位同志的精神,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克服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1943.5.26 )</p> <p class="ql-block">耱</p><p class="ql-block">耱,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由树枝、绳索和木质框架构成,树枝呈密集排列状。</p><p class="ql-block">​主要用于耕地后的碎土、平土,使土壤更加细碎平整,利于播种和保墒。使用时,人或牲畜牵引,在耕地上来回推行,借助树枝的梳理作用达到整地效果。</p> <p class="ql-block">生产自给的模范。</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做群众工作一项本领,那末,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组织起来》(1948.11.29)</p> <p class="ql-block">吴满有运动。</p><p class="ql-block">吴满有已是一个富裕农民了,他因为得了过去苏维埃政府与现在边区政府的利益,他已把他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八路军、边区政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还有许多同志的头脑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者的头脑,他们只是做了一个方面的工作,即是只知向人民要这样那样的东西,粮呀,草呀,税呀,这样那样的动员工作呀;而不知道做另一方面的工作,即是用尽力量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提高</p><p class="ql-block">文化。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p> <p class="ql-block">工商并进、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在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实行以农业为主,工业、手工业、畜牧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了机械工业、纺织业、造纸印刷业、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炼铁工业、兵器工业以及盐业和各种家庭手工业的工业体系。工业的发展,使边区的工业必需品达到基本自给,保证了供给。与此同时,边区的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都取得了重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军事工业……</p> <p class="ql-block">盐业……</p> <p class="ql-block">1937年一1945年陕甘宁边区盐税统计表</p><p class="ql-block">1937 1938 1939 </p><p class="ql-block">1868.50 49247.50 29895.60 </p><p class="ql-block">100% 68.5% 67.3% </p><p class="ql-block">1940 1941 1942 </p><p class="ql-block">44060.00 372084.00 489576.00 </p><p class="ql-block">56.8% 46.3% 12.8% </p><p class="ql-block">1943 1944 1945 </p><p class="ql-block">4471490.00 24578778.00 178178842.00 </p><p class="ql-block">15.6% 17.5% 34.5% </p><p class="ql-block">盐税金额 占工商税比例</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边区军垦的大量传统生产生活工具。</p> <p class="ql-block">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进藏将军。</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的脊梁。</p><p class="ql-block">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能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1月24日)</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精神。</p><p class="ql-block">自立更生、艰苦奋斗。</p> 枣园:同心之地,温暖之光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枣园旧址)</p> <p class="ql-block">枣园</p><p class="ql-block">枣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约8公里处,是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址:</p><p class="ql-block">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迁住枣园办公后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派出精干参谋在枣园开设作战值班室,负责人为王政柱。</p><p class="ql-block">枣园作战室积极搜集日军和国民党情报,分析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态势,编辑作战指令,全力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了解全国战况、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枣园作战室也完成其历史使命,工作人员遵照军委决定,分别随中央前委、工委、后委等转战陕北,执行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军委作战部枣园作战室是为方便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战略决策而设立的作战研究单位,倍受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经常亲临作战室,听取关于中,日双方军事力量部署、各地战况及战略战术研究汇报。</p><p class="ql-block">枣园作战室的指战员们,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勤奋进取。准确、及时地为中央领导提供中、日各战场情况,分析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演变、提出战略建议、草拟作战电文、指令,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部署全国战略反攻,做出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玩弄假和道。真内战的阴谋,挑起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枣园作战室根据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目标,积极调查、研究、分析国民党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提出战略建议。为党中央制定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转战陕北,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可靠依据。</p> <p class="ql-block">参谋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全面反击作战形式图。</p> <p class="ql-block">行政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曾三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延安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机要工作诞生于1930年1月。土地革命时期,机要工作为红军作战指挥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在艰苦的延安岁月里,机要工作发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机密、及时、准确地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和命令,传达至各个抗日战场、抗日根据地和地下党组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此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机要人员在延安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展示了机要工作在这个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机要人员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可贵品质。</p> <p class="ql-block">红色电波、连接四方。</p> <p class="ql-block">值班室</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室。</p> <p class="ql-block"> 个大 记 事</p><p class="ql-block"> 1938年12月26日 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颁发了机要工作第一个完整的制度《机要规则》。</p><p class="ql-block"> 1941年 毛泽东为军委机要科题词:“保守党的机密,慎之又慎。”</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7日 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我军密码问题的指示》,制定了具体的密码方针。</p><p class="ql-block"> 1941年6月7日 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发表了《中央书记处及中央军委给译电人员的一封信》。</p><p class="ql-block"> 1942年4月4日 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中央机要管理委员会,委员为康生、叶剑英、王首道、李质</p><p class="ql-block">忠。并组建中共中央机要局,局长为康生,副局长为李质忠。</p><p class="ql-block"> 1942年4月9日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全党发出了《关于机要工作的指令》。</p><p class="ql-block"> 1944年 毛泽东在中央机要科《1943年工作总结及1944年工作计划》的报告中批示:“由草创到</p><p class="ql-block">科学,由盲目性到自觉性,由某些不正常作风到布尔什维克作风,继续努力,必有大成绩。”</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3日 中央向全党全军发出保密指示。</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 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机要工作会议。</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26日 中央发出《关于密码方针的形成及使用原则决定》的指示。</p><p class="ql-block"> 1938年12月26日 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颁发了机要工作第一个完整的制度《机要规则》。</p><p class="ql-block">1941年 毛泽东为军委机要科题词:“保守党的机密,慎之又慎。”</p><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7日 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我军密码问题的指示》,制定了具体的密码方针。</p><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7日 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发表了《中央书记处及中央军委给译电人员的一封信》。</p><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4日忠。并组建中共中央机要局,局长为康生,副局长为李质忠。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中央机要管理委员会,委员为康生、叶剑英、王首道、李质</p><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9日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全党发出了《关于机要工作的指令》。</p><p class="ql-block">1944年科学,由盲目性到自觉性,由某些不正常作风到布尔什维克作风,继续努力,必有大成绩。”毛泽东在中央机要科《1943年工作总结及1944年工作计划》的报告中批示:“由草创到</p><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3日 中央向全党全军发出保密指示。</p><p class="ql-block">1947年7月 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机要工作会议。</p><p class="ql-block">1947年7月26日 中央发出《关于密码方针的形成及使用原则决定》的指示。</p> <p class="ql-block">《机要歌》</p><p class="ql-block">词曲作者:汪导海 吕诚华薛志学</p><p class="ql-block">电话铃响,催着我起床,</p><p class="ql-block">拾起这美好的睡梦,伴随着闪耀的星光,灯儿明精神爽,它为人民发光,我为人民工作忙。刹那间,</p><p class="ql-block">白幕已上窗,公鸡啼,麻雀嚷,为何夜不长,这艰苦的工作,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到白天,努力工作,</p><p class="ql-block">东方已发出光芒,</p><p class="ql-block">革命胜利是从暗到亮,</p><p class="ql-block">努力工作迎接胜利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五大书记铜像,位于陕西省延安市。</p><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分别是: 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核心领导集体,在枣园等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组铜像展现了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并肩奋斗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中央管理局在延安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央管理局成立。</p> <p class="ql-block">转战陕北服务中央。</p> <p class="ql-block">右为任弼时住处。</p><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16日,任弼时到达延安,洛川会议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出师华北。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书记处工作,兼任中央秘书长,筹备“七大”,负责陕甘宁边区与晋西北的工作。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后,进入中共核心领导集体,为中央机关正规化建设和边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任弼时由这里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担任中央直属纵队司令。</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卧室</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任弼时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卓越的领导人和青年运动的领袖之一。从1920年到1950年,在整三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以拯救民族、振兴中华为己任,出生入死、坚贞不屈,同一切反动派进行斗争。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党、为人民奉献了一生。叶剑英称他为“党的骆驼,人民的骆驼”!</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张闻天故居。</p><p class="ql-block">1944年12月,周恩来由杨家岭迁到这里。为商谈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曾九次奔波于延安和国统区之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和王若飞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经43天的艰苦斗争,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1月,由于国民党召开伪国大,一手关闭了谈判的大门,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南京撤回延安。</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3日,移住王家坪。18日,同毛泽东一起撤离延安,转战陕北。</p><p class="ql-block">领导人旧居:依山分布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的独立院落,窑洞建筑错落有致,内部原状陈列着当年的办公和生活物品。</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的卧室,墙上挂着周恩来、邓颖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枣园的故居,</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毛泽东由杨家岭迁到这里。在此,继续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著作。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和民主,避免内战,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为实现又一次历史转折争得了主动权。</p><p class="ql-block">1945年12月,移住王家坪。</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卧室,墙上掛普毛泽东和江青同志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到这里。在抗日斗争向国内解放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他肩负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的重任,协助毛泽东处理军机大事,签发了《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等指示、命令。1947年元旦,发表《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的广播词。院中有一石刻棋盘,工作之余常与工作人员对弈。年届六旬不觉老,被人们誉为“青年领袖”。</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由此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委副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朱德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朱德卧室</p> <p class="ql-block">和董必武祝寿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历年征战未离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赢得边区老少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耕者有田风俗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仁人施政法刑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实行民主真行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见公仆不见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陕北齐声歌解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丰衣足食万家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6年12月于延安</p> <p class="ql-block">王稼祥故居</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旧居</p><p class="ql-block">彭德怀是1943年9月从前线回到延安,10 月由杨家岭移住枣园。彭德怀在此居住期间,积极协助毛泽东、朱德等指挥华北战场,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许多重要电文。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彭德怀与中央军委制定了保卫延安的战略部署,挫败了国民党突袭延安的阴谋,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47年3月2日,彭德怀为方便与毛泽东、朱德等研究部署党中央西北战争的作战方针,从枣园移住王家坪。</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旧居</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到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参加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在“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工作,根据时局变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银杏林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银杏飞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暮初冬天转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银杏叶飞泛金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菊花伴舞随风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娇语柔声谢晚霜。</p> <p class="ql-block">红秀《延安 延安》剧院</p> 杨家岭:决策之地,真理之光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为国家5A级景区 。 </p><p class="ql-block">杨家岭原名五家坡,因明朝兵部尚书杨兆的陵园而改名杨家陵,1938年党中央迁入后改为杨家岭。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中共中央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p><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建成,是党的七大召开地,后墙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同心同德”四字。中共中央办公厅大楼俗称“飞机楼”,因平面布局形如飞机得名。此外,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旧居,均为坐北面南的接口石窑洞。 </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宣部公布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外景):</p><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落成,长35米,宽30米,可容纳千余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建筑。1945年4月至6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七大历时50天,参会代表755名,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认真总结党成立24年的经验,制定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选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委员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内景):</p><p class="ql-block">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至6月,党的七大在此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名录:</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当时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以下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及中央委员会成员名单:</p><p class="ql-block"> 主席团成员</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彭德怀、康生、陈云、陈毅、贺龙、徐向前、高岗、张闻天、彭真</p><p class="ql-block">中央委员会成员</p><p class="ql-block">中央委员(44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林彪、董必武、陈云、徐向前、关向应、陈潭秋、高岗、李富春、饶漱石、李立三、罗荣桓、康生、彭真、王若飞、张云逸、贺龙、陈毅、周恩来、刘伯承、郑位三、张闻天、蔡畅(女)、邓小平、陆定一、曾山、叶剑英、聂荣臻、彭德怀、邓子恢、吴玉章、林枫、滕代远、张鼎丞、李先念、徐特立、谭震林、薄一波、陈绍禹、秦邦宪</p><p class="ql-block">​候补中央委员(33人):廖承志、王稼祥、陈伯达、黄克诚、王首道、黎玉、邓颖超(女)、陈少敏(女)、刘晓、谭政、程子华、刘长胜、粟裕、王震、宋任穷、张际春、云泽(乌兰夫)、赵振声(李葆华)、王维舟、万毅、古大存、曾镜冰、陈郁、马明方、吕正操、罗瑞卿、刘子久、张宗逊、陈赓、王从吾、习仲勋、萧劲光、刘澜涛</p><p class="ql-block">其他代表性代表</p><p class="ql-block">夫妻代表: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康克清;张闻天、刘英;李富春、蔡畅等9对。</p><p class="ql-block">​ 姐妹代表:田秀涓、田映萱。</p><p class="ql-block">​父女代表:杨寿堂、杨俊亭。</p><p class="ql-block">​同乡代表: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白炳炘(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村人)。</p> <p class="ql-block">游览路线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红色书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杨家岭旧居。</p> <p class="ql-block">朱德在杨家岭旧居。</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在杨家岭旧居。</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央办公厅楼于1941年建成,其状如飞机,亦称“飞机楼”。一层的北翼为中央图书室,南翼为中灶饭厅,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召开;二层是任弼时、李富春、王首道等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三层是政治局会议室。</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宣部在此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有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参加。毛泽东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解决了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同群众相结合等一系列根本问题。</p> <p class="ql-block">中央办公厅组织机构表</p><p class="ql-block">中央秘书长:王若飞(1941.1.23-1941.9)</p><p class="ql-block">任弼时 (1941.9.28-1948)</p><p class="ql-block">副秘 书长:李富春(1941.9.28-1945.10)</p><p class="ql-block">王首道 (1941.1.23-1944.11)</p><p class="ql-block">中央办公厅主任:李富春(1941.1.23-1945.10)</p><p class="ql-block">杨尚昆(1945.10-1948)</p><p class="ql-block">下设:</p><p class="ql-block">秘 书处:处长王首道、曹瑛(石磊1943年)</p><p class="ql-block">副处长曹瑛(石磊)黄霖、邓洁</p><p class="ql-block">行政处:处长邓洁供 给处:处长张子良</p><p class="ql-block">机要处:处长李质忠、政治协理员曾三中央交通科:科长吴德峰特别会计科:科长赖祖烈总务处:处长黄霖兼</p><p class="ql-block">中央直属财政经济处:处长邓洁,副处长李予昂图书资料室:副主任王子野</p><p class="ql-block">注:1941年12月22日成立图书资料室</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旧址是永远读不完的书。</p> 抗大展览馆:烽火淬金,信仰铸魂的红色殿堂 <p class="ql-block">抗日军政大学简介:</p><p class="ql-block">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被誉为“革命熔炉”。</p> <p class="ql-block">前身是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成立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迁至延安。</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争需要,先后在晋察冀、晋绥、山东等抗日根据地设立12所分校,累计培养20余万名军政干部。</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后,抗大逐步改建为华北军政大学等院校,延续革命教育传统。</p> <p class="ql-block">校训鲜明: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彰显革命队伍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战斗相结合”,课程涵盖军事战术、政治理论、群众工作等,注重实战化训练和思想教育。</p><p class="ql-block">​师资与学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多次到校授课或作报告;学员多为工农子弟、进步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侨。</p> <p class="ql-block">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输送了大批优秀军政人才,许多学员成为党和军队的骨干力量,为革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p><p class="ql-block">​传播革命思想,扩大党的影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形成的“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前 言 </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创办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军事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p><p class="ql-block">从1936年6月到1945年9月,抗大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立足中国国情与革命实际,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等教学原则,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滚”为校风,培养造就了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p><p class="ql-block">抗大成为中国乃全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光辉旗帜,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史册上谱写出不朽的乐章,在办学过程中孕育出的抗大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日军政大学(抗大)主题雕塑,位于延安抗大展览馆内。</p><p class="ql-block">雕塑以红色旗帜为核心,旗帜上“抗大”字样与“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校训鲜明突出,周围塑造了众多抗大学员的群像,背景融入延安宝塔山和窑洞元素,生动再现了抗大在延安时期的办学场景与革命风貌。</p> <p class="ql-block">《抗日军政大学校歌》</p><p class="ql-block">词:凯丰</p><p class="ql-block">曲:吕骥</p><p class="ql-block">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p><p class="ql-block">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p><p class="ql-block">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p><p class="ql-block">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p><p class="ql-block">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的先锋!</p> <p class="ql-block">革命熔炉、光辉旗帜。</p> <p class="ql-block">救亡图存,建立抗大。</p> <p class="ql-block">①驳壳枪套 ②7.63驳壳枪</p><p class="ql-block"> ③长筒信号 ④地图桶</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p><p class="ql-block">第二期组织机构表</p><p class="ql-block">(1937.1-1937.8)</p><p class="ql-block">教育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p><p class="ql-block">校长 林彪 </p><p class="ql-block">副校长 刘伯承 </p><p class="ql-block">教育长 罗瑞卿 </p><p class="ql-block">训练部部长 刘亚楼 </p><p class="ql-block">训练部副部长 何涤宙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傅 钟 莫文骅(后) </p><p class="ql-block">党总支部书记 邓富连 胡耀邦(后) </p><p class="ql-block">校务部部长 杨立三</p> <p class="ql-block">抗大第二期学员编队(1362人)</p><p class="ql-block">第一至第八队为红军干部、753人,其中第一、二队大多数是红军团以上干部</p><p class="ql-block">·第一队队长 陈赓 第五队队长 苏振华 </p><p class="ql-block">第二队队长 倪志亮 第六队队长 曹里怀 </p><p class="ql-block">第三队队长 谭希林 第七队队长 贾若瑜 黄春霆(后) </p><p class="ql-block">第四队队长 韩振纪 第八队队长 方正平 </p><p class="ql-block">第四大队(青年学生,609人,其中第九至第十四队550人,女生区队59人)</p><p class="ql-block">·大队长 聂鹤亭 </p><p class="ql-block">.政委 董必武 </p><p class="ql-block">第九队队长 聂鹤亭(兼) 第十三队队长谢翰文 文年生刘忠(后) </p><p class="ql-block">第十队队长 边章伍 第十四队队长 谭家述李干辉(后) </p><p class="ql-block">第十一队队长 何长工 ·女生区队队长金维映 </p><p class="ql-block">第十二队队长 刘忠周昆(后)</p> <p class="ql-block">抗大步兵学校的全体合影和使用过的大刀、步枪。</p> <p class="ql-block">抗大第四期开展了,突击学习竞赛革命高潮,向工作突击,向生活突击。“突击向前!突击向前!我们要做一个突击队员”的歌声响彻全校。运动中有520名同学获得了突击队员的光荣称号,大批青年入党。入校时4655人,仅有党员530人,毕业时党员增加到3304人。</p> <p class="ql-block">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建校三周年纪念场景复原。</p><p class="ql-block">1939年抗大举行建校三周年纪念活动,提出“造就成千成万的铁的干部”的目标,彰显抗大在培养抗日军政人才方面的使命担当。</p> <p class="ql-block">战争中学习战争</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15日,抗大第六期开学,日军加速侵华战争,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和“铁壁合围”;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事件,抗战形势异常复杂。抗大本着教学与现实结合的原则,注意培养和锻炼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灵活机动的应对能力。</p> <p class="ql-block">抗大抗大越抗越大。</p> <p class="ql-block">突破重围重回陕北</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正值日军进行“大扫荡”。为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抗大总校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43年3月返回陕北绥德继续办学,投身大生产运动,进行整风学习,贯彻“七大”精神。1945年8月,第八期学员毕业。10月,总校迁往东北,抗大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抗大英烈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抗大精神光照千秋。</p> <p class="ql-block">抗大将星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抗大在抗日战争的烈火中孕育和发展,人民共和国将帅们在抗大的熔炉中百炼成钢。据统计,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抗大任职任教和学习过的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00余人。其中元帅7人,大将8人,上将29人,中将100多人,少将300多人。</p> <p class="ql-block">抗大的元帅:</p><p class="ql-block">刘伯承、贺龙、朱德、叶剑英、徐向前、罗荣桓、陈毅。</p> <p class="ql-block">抗大的大将:</p><p class="ql-block">谭政、陈赓、黄克诚、粟裕、许光达、王树声、罗瑞卿、张云逸。</p> <p class="ql-block">抗大上将:</p><p class="ql-block">第一行:许世友、刘亚楼、韦国清、王震、王平。</p><p class="ql-block">​第二行:杨成武、杨至成、杨勇、李志民、李达、苏振华。</p><p class="ql-block">​第三行:陈奇涵、陈伯钧、陈士榘、张爱萍、张宗逊、杨得志。</p><p class="ql-block">​第四行:黄永胜、贺炳炎、洪学智、赵尔陆、周纯全、周士第。</p><p class="ql-block">​第五行:王建安、傅作义、谢富治、彭绍辉、韩先楚、傅钟。</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p> <p class="ql-block">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雕塑。</p><p class="ql-block">抗日军政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重要学府,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p><p class="ql-block">​红色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带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碑文,展现了抗大师生的革命信念与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雕塑风格庄重且富有力量感,旨在纪念抗大的历史功绩,弘扬其革命精神,供后人瞻仰与缅怀。</p> <p class="ql-block">宿,今晚仍下榻在延安市《南吉宫宾馆》。</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南泥湾。</p><p class="ql-block">演唱:郭兰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