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开心木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8788526</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自拍</p> <p class="ql-block">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基因,敬老爱老早已超越单纯的家庭伦理范畴,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彰显文明底色的重要文化标识。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当下,敬老爱老文化的实践场景与时代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唯有在实践中践行文化内核,在思考中回应现实挑战,才能让这份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敬老爱老文化的实践,始终扎根于生活点滴,其核心在于将“尊重”与“关爱”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家庭层面,这是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实践场域。传统家庭中,子女承欢膝下、晨昏定省是敬老的直观体现;而在现代核心家庭模式下,实践形式虽有调整,但内核从未改变。我曾参与社区敬老志愿服务,见过不少令人动容的家庭实践:有子女为独居父母安装智能监测设备,既保障安全又不打扰老人独立生活;有晚辈坚持每周带老人参与社区活动,陪他们学用智能手机、体验线上购物,帮助老人融入数字时代;还有家庭建立“家庭议事会”,重大决策主动征求老人意见,让老人感受到被重视、被需要。这些实践证明,家庭敬老不再是单一的物质供养,而是物质保障、情感陪伴、精神尊重的有机统一。</p> <p class="ql-block"> 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是敬老爱老文化实践的重要延伸。针对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多的现状,许多社区创新实践形式,让敬老爱老从“家庭事”变成“大家事”。我所在的社区组建了“银发互助队”,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帮扶高龄、失能老人,既解决了部分照料难题,又让老人们在互助中收获归属感;开设“适老化课堂”,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健康码、线上挂号、视频通话等实用技能,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定期举办“老年才艺展”等活动,为老人搭建社交平台,丰富精神生活。社区还充分发挥老人特长,75岁老人昊启华毛笔字写得好,每年春节,社区请他去绐居民们写春联,就连物业大门的对子都是他写,受到大家赞扬!此外,对高龄老人社区志愿者代购药品;定期给老人们体检等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保障。这些社区实践,让敬老爱老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人人敬老、人人爱老”的良好氛围。</p> <p class="ql-block"> 社会层面的实践则为敬老爱老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创新实践模式,拓展服务边界。部分企业推出适老化产品,如操作简便的智能手表、防滑防摔的家居用品、大字版的书籍报刊,从产品设计层面体现对老人的关怀;社会组织发起“敬老公益行”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进养老院、农村老年互助点,开展义演、义诊、义务理发等服务;为活跃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市县都办起了老年大学,开设国文、(国文班学员最的60岁,最大的85岁),太极、营养、唱歌智能手机等课程;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敬老先进典型、讲述敬老感人故事,传递正能量,让敬老爱老成为社会新风尚。同时,政府通过完善养老保障政策、加大养老设施投入、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为敬老爱老文化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这些社会层面的实践,让敬老爱老从个体行为上升为社会共识,推动形成了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的养老服务格局。</p> <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引发了对敬老爱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度思考。当前,敬老爱老实践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人对敬老爱老的理解过于片面,将其简单等同于物质供养,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一些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节日期间热闹非凡,节后却无人问津,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城乡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养老设施薄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数字鸿沟”“代际隔阂”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影响了敬老爱老文化的实践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敬老爱老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路径。</p> <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搭建“情感联结”的桥梁。针对陪伴缺失的问题,除了鼓励子女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更要善用科技手段搭建“远程温情纽带”,通过视频通话、线上共享生活等方式,让异地亲人的关爱不缺位。同时,社区应成为情感陪伴的重要载体,通过组建兴趣社团、开展邻里互助活动,让老年人在互动中消除孤独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其次,要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与“认知鸿沟”。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社会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包容与帮助。社区可组织志愿者开展“适老化数字培训”,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线上挂号、移动支付等实用技能;相关部门和企业应推进产品与服务的适老化改造,让智能设备更贴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让老年人在科技进步中不掉队、不迷路。</p> <p class="ql-block"> 第三要构建“家庭-社区-社会”协同的养老支撑体系。家庭作为敬老爱老的核心载体,子女应切实履行赡养义务,不仅要保障老人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社区应发挥桥梁作用,完善适老化设施,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便民服务,搭建老年社交平台。社会层面则需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养老事业投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是敬老爱老的根基。新时代传承敬老文化,需要摆脱形式化、教条化的束缚,将其融入日常教育与生活实践。学校应将敬老爱老纳入德育课程,通过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家庭要发挥榜样作用,父母以身作则孝敬老人,让敬老爱老的家风代代相传;媒体应多宣传敬老先进典型,营造“敬老为荣、爱老为美”的社会氛围。</p> <p class="ql-block"> 第四,要创新敬老爱老实践形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应持续推进适老化改造,不仅要优化智能产品与服务的设计,更要通过开展针对性培训、组建帮扶队伍等方式,帮助老人主动适应现代生活;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差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如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为低龄健康老人提供文化娱乐、志愿服务等机会,让每位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第五,要强化文化传承,让敬老爱老理念代代相传。应将敬老爱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青少年的敬老意识与责任担当;家庭要做好榜样引领,父母以身作则孝敬老人,让敬老爱老的家风在代际传递中不断延续;社会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敬老爱老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p> <p class="ql-block"> 敬老爱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既需要我们坚守传统美德的核心要义,在生活点滴中践行初心;也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是敬老爱老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只要我们以真心换真情,以行动践初心,让敬老爱老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就一定能让这份承载着中华民族温情与智慧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让社会因这份关爱而更加和谐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