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宗教建筑札记

勤.俭

<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漫游,目光总被多种景致所牵引:街头巷尾的时尚风潮鲜活灵动,百年老建筑带着俄式风情与中式底蕴静静伫立,松花江的碧波在风里漾着粼粼波光,而最让我驻足流连的,莫过于那些散落在城市肌理的中外宗教建筑,它们以独特的建筑语言为这座东北省城增添了别样的厚重与韵味。</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哈尔滨的街巷,中外宗教建筑与现代化高楼、宁静的公园交织共处,构成一幅和谐的城市图景。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让整座城市宛若一个宗教信仰的万花筒。</p> <p class="ql-block">西方教堂群落与中国文庙的飞檐遥相呼应,这些分属儒、释、道、基督、天主、东正、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以各自的姿态勾勒着城市的天际线。作为一名无宗教信仰的游者,我未被其各个教义所牵引,却被其建筑背后的历史与交融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外来宗教在哈尔滨的百年存续,始终与一条铁路的命运紧密相连。1898年沙俄在我国东北修建的中东铁路如同一条文化脐带,首先将俄罗斯东正教引入这座松花江畔的小城,此后数十年间,21座东正教堂陆续在哈尔滨落成。</p> <p class="ql-block">其他西方宗教的落脚则紧随移民潮而来:德国侨民的哥特式的尼埃拉依教堂,波兰教徒的圣斯坦尼斯拉夫天主教堂,犹太社区的新会堂。这种"自我闭环"的存在方式,让它们得以在时代变迁中留存根基。即便后来侨民陆续离去,他们的教堂作为建筑遗产被哈尔滨保留,成为西方人的信仰曾在此扎根的鲜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我在哈尔滨博物馆所看到的有关资料:在哈尔滨,西方宗教与本土信仰的和谐共生,隐藏着这里的早期居民实用主义的生存智慧与城市包容的基因。100多年前西方外来教会多聚焦本族侨民活动,与华人社会交集甚少,1953年调查显示:尚志、牡丹江等地的东正教徒全为沙俄、苏联国籍,无一华人 。这种"各安其位"的状态,从根源上减少了族群之间信仰冲突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当哥特式尖塔与文庙大成殿在城市中并存,当东正教的洋葱头穹顶与极乐寺的飞檐共享天光,它们早已超越宗教属性,成为不同族群的文化符号。这种共生不是刻意调和的结果,而是城市在多元碰撞中自然生长出的包容气质。</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东北这片土地上,人们对信仰的独特态度——正如儒释道诸神同殿共处的景观,恰恰印证了中国人的信仰逻辑——少涉教义之争,更重实用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当哥特式尖塔与文庙大成殿在城市中并存,当东正教的洋葱头穹顶与极乐寺的飞檐共享天光,它们早已超越宗教属性,成为不同群体的文化符号。这种共生不是刻意调和的结果,而是城市在多元碰撞中自然生长出的包容气质。</p> <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每种宗教建筑都是独特的视觉宣言,无需教义解说便已自成体系。东正教堂无疑是最鲜明的存在:圣母守护教堂的拜占庭式穹顶如饱满洋葱头,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红色墙体承载着岁月痕迹;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则以俄罗斯巴洛克风格见长,红白相间的墙体搭配帐篷顶与洋葱头穹顶,线脚繁复却和谐统一 。</p> <p class="ql-block">儒、释、道本土宗教建筑则延续传统文脉:文庙大成殿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恪守着儒家的秩序美学;极乐寺的古典院落格局,藏着佛教的宁静禅意。伊斯兰教的土耳其清真寺则以独特的穹顶结构,诠释着伊斯兰建筑的庄重神秘 。这些建筑并肩而立,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世界建筑百科。</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与天主教建筑则以垂直向上的力量感与多元形制彰显信仰的庄严:尼埃拉依教堂的哥特式尖塔直刺天际,凌厉线条勾勒出向上的虔诚,砖石纹路里藏着岁月的沉静;</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拜占庭式穹顶雄浑饱满,青灰色砖石布满时光痕迹,穹顶边缘简洁纹饰与中央采光窗相映,阳光洒落时投下斑驳光影,周边绿树与广场鸽衬得氛围静谧肃穆;而白色天主教堂以精致玫瑰窗搭配利落垂直线条,雕花窗棂与纯净色调,于细腻处流露信仰的圣洁。</p> <p class="ql-block">如今,宗教建筑早已不是孤立的信仰场所,而是哈尔滨城市身份的核心密码,它们已成为哈尔滨建筑里的城市灵魂。从早期被称为"喇嘛台"的圣尼古拉教堂,到如今仍是地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些建筑曾是城市天际线的主导者 。它们见证了中东铁路带来的繁荣,经历了侨民聚集与离散,参与了城市从码头到都会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的功能早已拓展为婚纱摄影的背景、市民休憩的场地,文庙变身国学文化和非遗展馆。它们不再只是信仰的场所,而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东大直街的三座教堂,记录着百年前的文化交融;留存的东正教堂,诉说着铁路带来的时代印记。正如"东方莫斯科"的美誉所指,正是这些多元宗教建筑,共同铸就了哈尔滨开放包容的城市灵魂。</p> <p class="ql-block">这些宗教建筑风格迥异,却共同构成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景观。它们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象征,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离开哈尔滨,再回味这座城市,那些宗教建筑于我而言,虽然从未关乎它们的神启,但它们确实见证着这座城市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产生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们是凝固的古典音乐,更是活着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