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福建福州人,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天文学泰斗、科普教育的先行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的观测研究,显著提升了我国授时信号的精度,推动了天体测量学的发展,主持研制了多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射电天文设备。20世纪90年代,他与苏定强院士共同提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构想,为中国天文事业擘画宏伟蓝图。2021年1月28日21时37分,王绶琯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一颗科学巨星悄然陨落,但其精神光辉永耀苍穹。</p> <p class="ql-block">1936年,年仅13岁的王绶琯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初习航海,后转攻造船,展现出非凡的求知热情与坚韧意志。1943年于重庆毕业,次年见习于工厂,积累实践经验。1945年,他远赴英国深造,1946年起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造船班系统学习,历时四年。1950年,他毅然转向天文学领域,受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开启科学人生的新篇章。1953年,他怀抱报国之志回国,先后任职于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北京天文台,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1981年起,王绶琯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至1993年)、主任(1994—1996年),统筹学科发展,推动学术进步。1985年,出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后荣任名誉理事长,引领中国天文学界走向繁荣。1993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3171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浩瀚星空从此铭记这位中国天文巨匠的名字。1996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表彰其卓越贡献。1998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同年,他致函数十位院士专家,倡议建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播下科学传承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1923年1月15日,王绶琯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早慧,13岁即考入重庆马尾海军学校,初习航海,后专攻造船,展现出对工程技术的浓厚兴趣。1943年从海军学校毕业,虽无学位制度,但其扎实学识已初露锋芒。毕业后在工厂见习一年,锤炼实践能力。1945年,他远赴英国留学,继续深造造船技术。1946年进入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造船班,系统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为日后转型天文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这段跨学科的求学历程,塑造了他严谨务实、融会贯通的科学品格。</p> <p class="ql-block">1950年,王绶琯在伦敦大学天文台开启天文研究生涯,正式转向天体物理学领域,展现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1953年,他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天文事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北京天文台任职,逐步成长为我国天文学界的领军人物。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标志其学术成就获得国家最高认可。1981年起,长期担任数学物理学部领导职务,推动学科协同发展。1994年至1996年任该学部主任。1998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同年7月,他致函数十位院士专家,倡议建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1999年6月,王绶琯联合钱学森、周光召等61位院士专家发出《关于开展首都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的倡议》。6月12日,俱乐部开幕式在北京四中隆重举行,科学薪火自此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1955年,王绶琯临危受命,承担国家急需的“提高授时信号精确度”紧急任务。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仅用两年时间便圆满完成任务,显著提升了我国时间系统的精度,为国家测绘、通信、航天等关键领域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一工程也为我国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开辟了道路。他引进的光电中星仪与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技术,成为我国后续自主研发光电等高仪的重要先导,彰显其前瞻视野与工程智慧。</p> <p class="ql-block">自1966年起,王绶琯主持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射电天文设备: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均取得突破性成果。1984年,他领导完成密云米波综合孔径系统的建设,其观测能力与学术贡献在国际同类设备中占据重要地位。系统启用后,编制出权威的米波射电源表,推动宇宙射电研究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他与苏定强院士共同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后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技项目,为中国天文观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王绶琯深谙科学人才成长规律,提出“塔基与塔顶”教育理念:全民科学素质如塔基,精英科学素质如塔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国家科技实力的金字塔。他研究发现,许多重大科学突破出自青年科学家之手,二十多岁正是创新思维最活跃的黄金时期。为此,他于1999年联合60余位院士专家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倡导“大手拉小手”,让顶尖科学家亲自指导青少年,发掘和培养具有潜质的“科学苗子”,为国家未来科技人才梯队建设播下希望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王绶琯始终将科普视为科学家的责任。在主持北京天文台工作期间,他频繁深入中学、科技馆、天文馆开展讲座与座谈,年年参与并推动青少年天文夏令营,点燃无数少年的星空梦想。他编著的科普读物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深受青少年喜爱。退出科研一线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科普教育,构建起从青少年到党政干部的多层次科普体系。他主张科普应分层推进:面向大众的全民科普,面向科技精英的专业启蒙,以及面向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提升,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传播格局。</p> <p class="ql-block">王绶琯一生荣誉等身: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1998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21年7月,入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名单。每一项荣誉,都是对他科学成就与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铭刻着一位科学偶像的不朽足迹。</p> <p class="ql-block">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并持续推进中国射电天文学的观测研究,为提升我国授时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持研制多种先进射电天文设备,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为中国天文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评)六十年来,王先生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勇于探索的创新勇气,为中国天文事业鞠躬尽瘁。2012年10月15日,在其90岁华诞庆典上,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深情致辞,称其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他不仅是科学的攀登者,更是后辈的引路人,无愧于“科学偶像”之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