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鸟类摄影-飞燕捕食

辉歌视觉

<p class="ql-block">来到秋季,许多的鸟儿逐步南迁。金腰燕和小白腰雨燕也迁徙来到了广州流花湖公园,它们成群结队,时而高飞,时而低驰,捕食空中或湖面悬浮的小型昆虫。飞翔的燕子不好拍,但忍不住手痒痒,幸好有红点瞄准器来辅助捕捉目标,让镜头收获了不少飞燕捕食的精彩图片。</p> 金腰燕 金腰燕,是雀形目燕科斑燕属的小型鸟类。又名: 赤腰燕,最显著特征为亮栗红色腰羽,与蓝黑色上体形成强烈对比,腹面密布黑色纵纹。 迁徙时间:金腰燕迁徙较平缓,春季 3-4 月陆续北返繁殖地,秋季 9-10 月分批南迁。<div><br>越冬地范围:金腰燕越冬地偏近,主要在华南、中南半岛及东南亚北部。</div><div><br>迁徙状态:金腰燕多以小群(数只至数十只)迁徙,飞行中常停歇补充能量。</div><div><br>留居情况:金腰燕部分种群可在华南沿海留居越冬。</div><div><br>迁徙受食物资源驱动,冬季北方昆虫减少时南迁,春季回暖后返回北方繁殖地,迁徙路线均以 “南北走向” 为主,偏爱沿海岸线、河谷等地理标识飞行。</div> 金腰燕偏爱中等体型昆虫(如蚊、蝇、叶蝉、小型蛾类),偶尔捕食少量蚜虫、飞虱等植食性昆虫。<div><br>觅食高度与场景:金腰燕多在低空(10 米以下) 觅食,常见于村庄、农田、树林边缘,甚至会掠过地面或水面追捕昆虫。</div><div><br>捕食方式:金腰燕飞行较平稳,可灵活转折、短暂悬停,能精准追捕单个昆虫。</div><div><br><div>小白腰雨燕为纯肉食性(虫食性)鸟类 ,不食植物性食物。<br></div></div>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别名:小雨燕燕、台燕、家雨燕,中型雨燕,长约15厘米,重20-35克。其特征为喉部和腰部的白色斑块,分布广泛,常见于亚洲城镇、山地和森林区域。 迁徙时间:小白腰雨燕迁徙更集中急促,春季 4 月中下旬才大规模抵达,秋季 8-9 月早于金腰燕启程。<div><br>越冬地范围:小白腰雨燕越冬地更远,可抵达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甚至大洋洲北部。</div><div><br>迁徙状态:小白腰雨燕迁徙集群规模更大(数十只至数百只),飞行耐力强,连续飞行时间更长,停歇频次更少。</div><div><br>留居情况:小白腰雨燕几乎全为纯粹迁徙鸟,无留居种群,全部南迁越冬。</div><div><br>迁徙与金腰燕一样,均受食物资源驱动,冬季北方昆虫减少时南迁,春季回暖后返回北方繁殖地,迁徙路线均以 “南北走向” 为主,且都偏爱沿海岸线、河谷等地理标识飞行。</div> 猎物体型与类型:小白腰雨燕喜欢捕食小型昆虫(如微小蚊类、蠓、飞蚁、蚜虫),也会捕食空中悬浮的昆虫卵或幼虫。<div><br>觅食高度与场景:金腰燕多在低空(10 米以下) 觅食,常见于村庄、农田、树林边缘,甚至会掠过地面或水面追捕昆虫;小白腰雨燕主要在高空(数十米以上) 活动,觅食范围覆盖开阔天空、城市上空,极少靠近地面。</div><div><br>捕食方式:小白腰雨燕飞行速度极快,以持续盘旋穿梭的方式 “滤食” 空中密集的小型昆虫集群。</div><div><br>小白腰雨燕为纯肉食性(虫食性)鸟类 ,不食植物性食物。</div> 两燕互利 金腰燕和小白腰雨燕同属鸟纲,但分属不同目,它们一起活动核心是 “资源重叠 + 互利共生”。<div><br>分类归属(同纲不同目,亲缘关系较远)<br>金腰燕:属于雀形目燕科,和家燕是近亲,体型中等,有典型的 “燕尾”。<br>小白腰雨燕:属于雨燕目雨燕科,是真正的 “雨燕”,体型更小巧,翅膀细长呈镰刀状。<br>两者的共同分类层级仅到 “鸟纲”,相当于 “同门不同派”,亲缘关系并不近。</div><div><br>一起活动的核心原因<br>觅食需求一致:都以空中飞行的昆虫为食,活动区域(如开阔天空、建筑物周边)和觅食时间(白天活跃)高度重叠,自然会聚集在同一觅食场。<br>互利预警:集群活动能扩大 “警戒范围”,多一双眼睛就能更早发现天敌(如鹰、隼),降低单个个体的被捕食风险。</div><div><br>环境适配相同</div><div>都偏好人类活动区域(村庄、城市),建筑物可作为停歇点或筑巢地(金腰燕筑泥巢,雨燕栖息于墙缝 / 屋檐),共享适宜的生存环境。</div>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 2025年11月3、6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 广州流花湖公园</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 尼康Z8,4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