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第十五日:景迈山(1)

蒲翔

<p class="ql-block">今天是11月7日,是我们此次云南行的第十五天。今天我们将去探访千年古茶乡-景迈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点钟的光景,我们便从入住的中国科学院植物园酒店出发了。上了高速,车子跑得轻快。一个多小时,窗外的景致是阔大的、平整的,带着一种现代行程的利落。然而这利落却仿佛是序幕,是为了衬托后面的艰难与真淳。车头一拐,离开了高速,景迈山便用它特有的方式迎接我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是盘山公路,六十六公里,像一条无穷无尽的灰色带子,在山峦的褶皱里绕来绕去。一侧是紧逼着的、长满了青苔和蕨类的山壁,湿漉漉的;另一侧,常常是毫无遮拦的、令人心慌的深谷,谷底蒸腾着乳白的云雾,望下去,只觉得渺渺茫茫的,不真切。车子只能慢慢地爬,引擎发出沉闷的喘息。我靠着窗,看近处一株株高大的树木懒懒地向后移,它们的枝叶交错着,筛下破碎的光影,在车窗上流转变换。这路,长得仿佛没有尽头,将人一种都市里带来的焦躁,一点点地磨去,只剩下耐心的、几乎是逆来顺受的平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盘山路走尽,以为快到了,谁知还有二十多公里的“搓板路”等着。这名字起得实在形象,那路面,真如老式搓衣板一般,布满了均匀的、硬质的棱坎。车子一上去,便不再是行驶,而是跳舞了,一种剧烈的、毫无规律的颠簸。整个人像筛子里的豆子,被抛起来,又落下,骨头似乎都要松散开。窗外扬起一片红色的尘土,像轻纱,又像薄雾,将远处的山、近处的树都罩得朦胧了。这路,是拒绝,也是一种考验;它仿佛在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诫来客:美好的东西,总不是那么容易见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般艰难地跋涉了许久,直到日头偏西,才算真正进了景迈山。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到了预订的民宿。安顿下来,心也便定了。主人是朴实的当地布朗族人,话不多,只笑着指指屋顶的平台。我顺着窄窄的木梯走上去,一瞬间,竟怔住了,浑身的疲惫仿佛都被眼前的景象涤荡了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台无遮无拦,正对着的,是层层叠叠、起起伏伏的山峦。太阳正要落下去,歇在远山的脊线上。周围的云,被那最后的金光烧得透亮,一片辉煌的、灿烂的橘红,像泼翻了炼丹的炉子。那光却不刺眼,是温润的,流质的,从云隙里一道一道射出来,如同金色的扇骨,铺展在苍茫的天幕上。脚下的山谷里,暮霭渐渐聚拢,是沉静的蓝灰色。而更远处,一山一山的,全是茶园。那茶树一株一株,修剪得圆润,密密地挨着,随着山势蜿蜒,像一片漾着微波的、凝固了的绿海。这绿,在夕阳的余晖里,又被染上了一层暖暖的铜色,安详而丰腴。有薄薄的山岚,在林间袅袅地浮起来,丝丝缕缕的,让这静谧的绿,又多了一份仙境的飘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着,心里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妥帖。这一整日的颠簸,那漫长的盘山路,那恼人的搓板路,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刻的铺垫。若没有先前的辛苦,这日落的静美,或许便显得平常,显得单薄了。唯因其来之不易,才更觉其圆满,其珍贵。这山,这茶,这千年的时光,它们本就是沉静的,傲慢的,不肯轻易示人的。它必须先磨去你的火气,挫掉你的浮躁,才肯将那最醇厚的内里,悠悠地展露给你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色终于漫了上来,那最后的金光也收敛了。山风变得有些凉,带着泥土和茶叶的清气。四下一片寂静,只有不知名的虫儿,在角落里试着它们的初声。我慢慢走下平台,心里是满满的,又是空空的。明日,当是要去好好看一看那些千年的古茶树,去走一走那古老的村寨的。但此刻,我只愿沉浸在这份由艰难换来的、初见的安谧里,觉得这一日的辛苦,实在是值得得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