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故居

福禄双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锡山(1883年10月10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人,曾官至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在民国时期统治山西将近4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光绪九年(1883年)10月10日,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现属于定襄县)的经商世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8日,参加辛亥太原起义取得胜利,选为山西都督,时年28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阎锡山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至1960年5月23日病逝于台北的阳山家里,终年78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被称为山西土皇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家大院,又称阎府、阎锡山故居、阎锡山旧居,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旧属五台县)中心,是民国时期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的一座庄园。阎家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家大院全景图。此为自费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家大院由20多处大小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组成。全部建筑几十个院落里的建筑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形式也有西方形式的引入,多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家大院不仅是阎锡山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也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建筑实体。而这个建筑实体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3年3月5日,阎家大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国二年(1913年),阎家大院开始修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侵华日军曾在阎家大院驻扎,七星楼遭到了严重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化大革命”期间,阎府家训石刻被人用白灰抹盖,上书毛主席语录,得以躲过了“横扫”之厄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春,由相关单位拨款,对阎家大院进行恢复性维修后,添置实物、分列展室,成为民俗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9年,依托阎家大院成立的河边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都督府属于故居内的早期建筑,为一进两院式,平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布置方式,呈长方形,有强烈的轴线感,左右对称、规整严谨,东西向较深。东厅五间供奉有祖宗牌位,其余房间均用于住人。从规模上看,它比当地富裕人家的宅院大、有气派,特别是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西方的建筑造型。都督府的平面设计简洁,呈“矩形平面”,一层砖木结构,上部有出挑。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院长15.7米,宽34.7米,占地面积544.80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阎锡山故居内的建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于其他方位的房屋,这主要是因为河边镇的东边有座纹山,它既是镇上的风水与象征,又是乡民们祈求美好愿望的依靠,即所谓的“背靠纹山,面对沱河”,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锡山原配夫人的闺房,她一生不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第二夫人的寝室。阎锡山的第二夫人徐兰森为他生育了 六个孩子,其中包括 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些子女中,有多个孩子早年夭折,只有四子阎志敏和五子阎志惠成年并较为知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家大院的车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家大院所有院落均以东为上,以东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是典型的传统布局章法。建筑中街道、小巷、夹道为直道,纵向为正东西,横向为正南北。建筑群整体成凤凰双展翅形,西花园为凤头,东花园一进三院为躯干,后院为尾翼,老宅老太爷府、都督府、管家院等为左翅,慈幼院、小营盘为右翅,登高鸟瞰,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管家住的厢房。根据风水学两门不能相对而开,相对开不聚财。阎锡山就是想管家不能聚财,不能贪其家中财物,敛财变贪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土皇帝上朝听政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家大院最鲜明的特色有四:一是阎家大院建筑中有典型的满清宫殿式建筑,如文沱草庐一进三院;二是有传统北方民居,如老太爷府、客房院;三是依势而筑的带廊窑洞,如西花园南楼、东花园二院南楼等,坚固实用;四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如都督府,都督府在整体风格上具有坚固、稳重、敦厚的中国传统形象,而细部如壁柱、拱券、山花、绥带、雕刻等灵巧的装饰则体现了西方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家大院的地道。光影不佳,照片效果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听说,解放山西时,阎锡山手下一百多名将领拒降,在一地下密室集体服毒而死。瞬间有毛骨悚然的感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