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四个精神” 文艺思政课传递“十个力〞 11.7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长,今天北斗精神文艺思政课的呈现,是一个重要节点,意味着学校“四种精神”在课程上形成了体系。您曾讲,一堂文艺思政课的力量究竟体现在哪里?我与阳恒干事一起做了研究讨论,初步概括为“10个力”: </p><p class="ql-block"> 一是思想的引领力。文艺思政课通过艺术化形式,使忠诚信仰、坚定信念、崇高理想拥有了具体可感的温度,让思想引领实现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入情入行”的实践跨越。四堂课中,始终贯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题主线,将“哈军工”精神、银河精神、北斗精神与“四无”精神与新时代强军兴军使命紧密相连,鲜明立起思想引领这一首要原则,确保了系列课程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学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提供了积极正向引导。</p><p class="ql-block"> 二是理论的传播力。四堂课通过运用音乐、视频、舞蹈等多元艺术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可悟的生动教材,突破了传统理论课程教学的边界,实现了理论传播的全面覆盖与高效渗透。通过解密精神文化的内核密码,让党的创新理论不再是书本里硬邦邦、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激昂的旋律和感人的故事,拥有了直达人心的力量,犹如“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p><p class="ql-block"> 三是教育的感染力。文艺思政特有的情感共鸣效应,让思政教育富有感染、充满感动。四堂课中,师生员工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演绎、时空对话等形式,扮演历史人物、重现经典场景,亲身感知革命先辈的抉择与担当,台上台下、演员观众常常热泪盈眶。这种“共情、共鸣、共振、共享”的体验,使教育过程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升华为深刻的情感陶冶和价值观塑造。</p><p class="ql-block"> 四是文化的交融力。四堂课的背后,是高地文化“五色五美十道光影”的交织呈现,是思政教育与艺术审美、舞台演绎的多元融合,是各单位特色精神文化的互鉴互融,深刻体现了文化的多元交融。这种交融力打破了不同校区之间的地域壁垒,促进了不同历史文化的融汇贯通,形成了滋养学员全面成长的丰厚文化土壤。</p><p class="ql-block"> 五是历史的浸润力。四堂课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演绎、时空对话等形式,借助历史场景的艺术再现,带领师生员工在时空穿越中接受党史、军史和校史的浸润教育,直观感受当时的艰辛创业、攻坚克难和崇高使命,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现实的叩问,既是对先辈的追思,也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真正让历史走进现实、让传统照亮未来。这种浸润力,使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记载,而是可触摸、可对话的生动存在,增强了学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传承意识。</p><p class="ql-block"> 六是典型的感召力。四堂课都善于挖掘和塑造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用最简单、最真实、最感人的细节打动人,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授课中,钱壮飞、曾希圣、朱枫等隐蔽战线无名英雄形象跃然台上,慈云桂、王戟等科技战线先锋的奋斗故事真实还原,特别是把哈军工学员、革命先烈的家人和英模本人请上台,更增强了典型模范的感召力,为学员树立鲜活的学习榜样,激发了见贤思齐、奋勇争先的内在动力。</p><p class="ql-block"> 七是团队的凝聚力。文艺思政课从创排到演出的全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四堂课由师生员工自编自导自演,无论是策划、排练还是表演,都呈现出高度的协同作战与相互默契。一堂课带来的凝聚力,不仅体现于舞台作品的完美呈现,更深化了师生员工之间的战友情谊,强化了集体的向心力和战斗力,让党委班子、机关与基层、管理干部与教研人员、老师与学员等各个团队之间逐渐凝聚成“一块整钢”。</p><p class="ql-block"> 八是创新的驱动力。文艺思政课本身即是教育模式创新的成果,并持续激发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优化的活力。四堂课自始至终插着“创新的翅膀”,从借鉴话剧、舞台剧结构设置课程篇章,到采取授课前唱国歌、授课结束唱军歌的头尾模式,到运用时空对话、情景演绎等表演形式,再到虚拟仿真、AI数智人等技术应用,通过融入科技、创新模式的向新而行,既保证了课程本身的强大吸引力,更为思政课程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九是范式的塑造力。系列课程的成功实践,正在塑造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范式,即“思政+艺术+技术”的深度融合模式。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师生同台演绎、同台讲述、同台聆听,实现了教育从“平面说教”向“立体沉浸”、“你讲我听”向“共学互教”、“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转变,为新时代军队院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范式样本。</p><p class="ql-block"> 十是品牌的辐射力。“高地之魂”系列文艺思政课的成功出圈,既深度擦亮了“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忠诚培育体系、高地文化等学校特色品牌,更广泛提高了“哈军工”精神、银河精神、北斗精神和“四无”精神的传播度和认可度,其影响力辐射军地、贯通内外。这种品牌影响力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本身的效能,更成为展示学校育人成果和精神风貌的亮丽名片。</p><p class="ql-block"> 吴亚轩 2025.11.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首长的分享、支持和鼓励,这都是亚轩副主任、处领导带着我们开展体系研究的一些初步思考认识。前有“大思政之大究竟大在哪”,现有“文艺思政课的力量究竟体现在哪”,您先后提出的这“两个之问”,是丰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之问、经验之问、逻辑之问。</p><p class="ql-block"> 回顾4堂文艺思政课:</p><p class="ql-block"> 是形成体系的,不是零敲碎打的;</p><p class="ql-block"> 是充满力量的,不是绵柔无力的; </p><p class="ql-block"> 是春风化雨的,不是生硬说教的; </p><p class="ql-block"> 是启智润心的,不是空洞乏味的; </p><p class="ql-block"> 是立足实际的,不是浮于云端的; </p><p class="ql-block"> 是尊重历史的,不是胡编乱造的; </p><p class="ql-block"> 是拥抱时代的,不是固守陈规的; </p><p class="ql-block"> 是双向奔赴的,不是单向灌输的; </p><p class="ql-block"> 是终身受益的,不是应景一时的;</p><p class="ql-block"> 是开放包容的,不是封闭狭隘的。 </p><p class="ql-block"> 深刻感到,学校实践创新永远在路上,理论引领责任重要、使命光荣,将时刻鞭策自己还需更快一步、更深一层、更实一度。(阳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