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游记《五》

心儿醉

<p class="ql-block">这天清晨,我们团六点半在酒店匆匆用过早饭,便向黄山进发。此行是整个旅程中最艰难的一天,也是对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乘车抵达山脚后,换乘景区观光车行驶约四十分钟,再乘缆车十五分钟,缓缓升上半山腰。缆车摇晃着穿行于峰峦之间,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层层叠叠的松树扎根在石缝中,倔强生长,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生命的奇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何黄山能被誉为“天下奇山”——它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因出发得早,游客尚不多,下了缆车后,团队的人便渐渐散开,走快的已不见踪影,走慢的还在后头。我和老伴儿并肩而行,像一对慢节奏的旅人,在石阶上一步一步向上挪。爬到将军坡时,气喘如鼓,心跳似雷,不得不停下歇息。六十多岁的人了,再难有年轻时的矫健,但脚步虽缓,心却未老。稍作调整,继续前行,前方隐约可见那棵闻名天下的迎客松,在山风中舒展着臂膀,仿佛正等着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故人。</p> <p class="ql-block">登上将军坡顶,豁然开朗。眼前一座山势宛如卧佛静卧于云雾之间,气势沉稳,意境悠远。岩壁之上,“黄山第一山”几个大字赫然入目,笔力遒劲,似有千钧之重。据说徐霞客也曾至此,留下足迹与诗篇。站在这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尽收眼底,虽未亲见温泉翻涌,也未逢云海翻腾,但仅凭这嶙峋怪石与苍劲古松,已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远非人力所能摹写。</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到玉屏景区,迎客松就在眼前。它孤傲地立于悬崖之畔,树干扭曲如龙,枝叶横斜如臂,四季常青,风雨不改。多少年来,它就这样静静地守候着,迎接无数过客的仰望与赞叹。我走近它,伸手轻抚粗糙的树皮,仿佛触到了岁月的年轮。它不语,却胜过千言万语。它是黄山的象征,更是旅人心中那一抹温暖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迎客松旁驻足良久,拍下无数照片,每一张都像是把梦定格在了现实里。远处山峰耸峙,薄雾缭绕,松树点缀其间,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日亲历,方知此言不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透着灵气,每一块石头都藏着故事,让人忍不住想把整个灵魂都留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黄山的怪石最是奇妙,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似仙人指路,更有说不出名堂的,任你发挥想象。大自然从不按常理出牌,它用风霜雨雪雕刻出这些奇形怪状,只为让世人惊叹一句:“原来世间真有如此景致!”我们边走边笑,指着某块石头说像这像那,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心中满是天真与欢喜。</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登莲花峰,可惜正值维修,未能如愿,心中不免遗憾。但山路依旧向前延伸,我们也只能跟着人流缓缓而上。中午时分,登山者渐多,石阶上人影攒动,热闹非凡。路极陡,一步一喘,却不敢停下太久,生怕被人群淹没。可即便如此疲惫,也不敢错过沿途风景——转个弯,是一片云雾缭绕的深谷;再登高,又见群峰竞秀,苍松挺立。黄山的魅力,正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怎样的惊艳。</p> <p class="ql-block">终于抵达云海峰,已是中午十二点多。找块平坦石头坐下,掏出随身带的自热米饭,简单却格外香甜。歇了半个多小时,身体略缓,心也渐渐平静。黄山的山,看似近在咫尺,实则上下起伏,耗尽体力。可正是这种艰难,才让每一步都显得珍贵。边爬边看,边看边悟: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最美的风景,往往藏在最累的途中。</p> <p class="ql-block">又爬了近一个小时,终于登上光明顶——海拔1860米,黄山第二高峰。有人说,来黄山若没上光明顶,等于白来。站在这里极目远眺,群山如浪,云雾如纱,天地辽阔得让人心颤。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风吹散,只剩下满心的震撼与自豪。这不仅是地理的高度,更是心灵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儿相视一笑,眼中皆有泪光闪动。六十多岁的人,竟能携手登顶,何其幸运!我们靠着那座球形建筑合影,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像在为我们喝彩。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一次拥抱,便是此生最美的纪念。这一程,不只是游山,更是一次对生命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我们开始缓缓下山。从后山乘索道返回山底,三点准时到达集合点。回望黄山,云雾已起,山影朦胧,仿佛它正悄悄隐入梦境。我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别。但我不伤感,因为黄山早已住进我心里——它的松、它的石、它的风、它的光,连同我和老伴儿并肩而行的身影,都将永远鲜活在记忆深处。再见了,黄山。若有来生,我还愿做你山间一缕风,一棵松,或是一位默默攀登的旅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