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总看到反诈提醒,说什么“关闭抖音会员”“百万医疗保障”不取消就会每月扣费的,都是骗子。我一开始还觉得,这种低级套路谁会上当?结果现实狠狠打了我的脸。</p><p class="ql-block">就在6月底,我听说府城派出所接了个报案,一个三十多岁的李姓女子,被网络骗子骗走69万。那可不是小数目,是她两口辛辛苦苦打拼多年攒下来准备买房的血汗钱。她说自己不太会用手机,那天骗子打来电话,语气特别严肃,说她不小心开通了什么直播会员,不关闭就要连续扣款。她一慌,正好儿子在家,上初中的孩子也懵,就按着电话那头的指示一步步操作,验证、授权、转账,前后两个小时,钱全都没了。</p><p class="ql-block">警方后来追回了5万,剩下的64万,恐怕是很难找回来了。最让人心疼的是那种信任被彻底碾碎的感觉,她不是老人,也不是文化程度低的人,只是一个普通上班族,会刷抖音、会看朋友圈,也会转发防骗文章——可真轮到自己时,还是栽了。</p><p class="ql-block">更讽刺的是我认识的另一个朋友,三十出头,长得漂亮,平时最爱在朋友圈发“警惕投资骗局”“别信高回报理财”这类内容,语气还特别义正辞严。结果呢?被一个大学同学拉去“投资新疆工地项目”,说稳赚不赔,她信了,借了40万投进去。前几个月还真按时打利息,她还在朋友圈晒截图,说“识货的人才能赚到钱”。直到最近,工地没了影,人也联系不上,才意识到自己成了别人眼里的“韭菜”。</p><p class="ql-block">最让我感慨的,是我妻子和她那群姐妹几年前的经历。她们跟着一个“大老板”做理财,头两年真给利息,而且不少。本金通过利息慢慢收回后,她们还想再投一轮,结果没戏了。那个老板并没拉黑她们,电话还能打通,每次都说:“再给我一点时间,快了,快了……”这话听着像承诺,其实是最温柔的拖延。她们到现在也没拿回钱,但说起他,语气里竟还带着一丝体谅——好像被骗,是因为自己不够耐心。</p><p class="ql-block">这年头,骗子早就不盯着老人了。他们研究心理学,懂话术,会营造紧迫感,甚至能利用你的认知盲区和信任关系。你越觉得自己聪明,越容易掉进精心设计的圈套。他们不怕你懂手机,就怕你不信;他们不怕你不信,就怕你半信半疑——那一瞬间的犹豫,就是他们下手的时机。</p><p class="ql-block">我开始明白,反诈宣传不是听一遍就够的。它得像吃饭喝水一样,天天提醒,时时警醒。因为骗子从不放假,他们的剧本每天都在更新,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主角。</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想,如果那天那个妈妈没让孩子帮忙操作手机,如果那个爱发防骗帖的女孩多查一下同学的底细,如果妻子她们在拿到利息后及时收手……结局会不会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可惜,没有如果…。</p><p class="ql-block">警惕吧,我的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