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雪域丹心

水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雪域丹心》</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水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元月,羌塘草原还在冰雪覆盖中。池广山裹紧了单薄的棉衣,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挎在腰间的驳壳枪沉甸甸的,他常和它窃窃私语,用身体温暖它,此时的他,跟随西藏安多工作队东进西出、南征北战已五月余,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足迹,成为他不断成长的印记。在他心中始终翻腾着“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这八个字,告诉他——这片热土,需要新生。很快,他和当地群众打成了一片,有《冰雪》诗为证:“冰封雪岭皆白色,粉砌银堆巧着装。祖国处处有温暖,藏汉一家心所向。”</p> <p class="ql-block">二月的春风吹化了拉萨河畔的残雪。池广山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加西藏工委干校为期三个月的“党建组织员”培训。同组有张桂华、王德化、李炳章、次仁、王锦亮、张大桂、张永福、柳殿贵、李富春。系统学习领会掌握党建重要意义、方针、任务与办法,以及试点工作,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而对西藏的农奴制、宗教、反动阶层发动的武装叛乱,以及平叛和民主改革,从认识到实践都有了飞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在日记里写到:“农奴身上的镣铐、旧社会的压迫场景,与翻身农奴握着土地证的笑脸形成了刺目的对比。”“原来光明二字,对他们而言如此沉重。”从他笔尖流出的墨水,洒在课本上洇开的墨团,像一滴滴滚烫的泪珠。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培训期间,他写下数十篇首诗文,用笔墨描绘雪山下的课堂,翻身农奴进扫盲班,他们的孩子进学堂,用藏汉两种文字写出肺腑之言:“藏汉一家亲”、“毛主席万岁!”“帐篷外飘扬着五星红旗,帐篷内传出草原新歌,牛羊归了家”,到处充满欢声笑语的动人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用文字,揭露旧西藏的腐朽黑暗,歌颂民主改革后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布达拉宫:“宫中佛像千万尊,否知黎民泪与恨。红旗卷起农奴戟,奴隶翻身作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罗布林卡:“林卡草木满院落,笑迎新主远道来。楼台旖旎风光好,达赖喇嘛何逍遥。但见入门劳动者,曾经沧海变桑田。秉烛夜游未尽兴,鱼水亲情融乐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展览馆:“昔日旧西藏,社会两重天。奴隶当牲口,刑律惨人寰。广喧神辅佑,凶残泣鬼仙。贫困服徭役,富贵金满殿。”“上层反动僧,藏胞一座山。万民处水火,谁人问暖寒。中国共产党,恩情高如天。废除农奴制,人人笑开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农场:“苗绿花黄掀,丰产红旗插。千年落后农,三见卫星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学校:“封建社会农奴娃,脱胎换骨学文化。少先队员红领巾,齐声歌唱大中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军营:“连营千里兵马强,祖国西南一屏障。永葆江山不变色,男儿有志守边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日光城拉萨:“叛乱烽火虽平息,残垣断壁现战痕。各族人民团结紧,何惧叛匪再逞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诗文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西藏日报》上,字里行间都是对“农奴当家作主”的礼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业后,池广山重回安多,身份由“组织员”变为“组织部长”;从“学员”变回“老师”。全县30多名翻身农奴骨干围坐在土坯房里,听他讲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民主制度?”“为什么说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他拿起算盘,告诉大家:“就像这些珠子,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他讲民族宗教政策,讲民主改革的意义,讲到激动处,学员们便用藏语高呼:“共产党雅咕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工作中,他的算盘成了“武器”。牧主头人的财产清册、牧场的牲畜数量、分给农奴牧民的财物……一串串数字在他指间翻飞,最终汇成报表,为民主改革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称:“池广山老师的算盘,比喇嘛的经筒还灵!”他开怀大笑:“今天我们要帮助新的主人讨账,所欠的一定要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漏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池广山望着窗外归来的牧人和成群的牛羊,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池广山感到自豪的,还有1960年4月19日草拟的那份《安多县组织机构设置方案及安多县干部编制拟算》。不知他熬了多少个通宵,结合安多的牧业特点和组织构成,细化了党群、政法系统以及财贸、金融、邮电、广播、电影、兽防、教育、医疗卫生等机构部门的职能,方案被认定为试点“范本”在全区推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余年后,长孙池鹏看到了爷爷的日记,泛黄的纸页上,写的“重塑信仰”四个字力透纸背。“枕戈待旦、整装待发……”,仿佛看见了当年站在雪域高原上的爷爷,用脚步丈量信仰,用算盘计算未来。孙子池魏楠则在一旁写下:“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这是爷爷留给我们的遗产。” </p> <p class="ql-block">如今,安多草原的帐篷早已换成土木结构有大玻璃的太阳房,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算盘成了历史文化展品。曾经是来安相官的老塾师、老校长池广山,以师者风范,在高原留下的那股昂扬向上的精神,与日月同在。</p> <p class="ql-block">【源自《塾师光山》文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