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漫游(四):火车专记

莲娜

<p class="ql-block">今天终于要来小结一下我们乘火车去伦敦周边城市的一日游了。英国是铁路的发祥地,是名符其实的"铁道王国"。从前,全英国的铁路是由国家铁路公司独家经营,后来国铁公司实施民营化改革后,被拆分成20多家根据区域划分的运营公司,其体系非常复杂。</p> <p class="ql-block">自由行在外,跨城间的交通我们通常首选火车。出游前,我在英国国家铁路官网上(National Rail)摸索了半天终于明白,想薅英铁的羊毛,一是买早鸟票;二是加买一张两人同行的优惠卡,这样几乎就可买到最低价的车票了。</p> <p class="ql-block">6月19日我们的计划是去坎特伯雷一日游。从伦敦出发途径坎特伯雷的火车很多,城市不大,却有两个火车站,其中东站在小镇南边,西站在小镇北边,按说叫南站、北站更符合逻辑😜</p><p class="ql-block">做攻略时曾看到一帖,说西站离城区更近,所以去程我们选择了圣潘克勒斯国际火车站出发至坎特伯雷西站的票,而返回时则选了由东站发车到维多利亚火车站的票。出站即回到酒店,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地铁维多利亚线坐到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下,没想到的是在穿过国王十字站去往圣潘克拉斯时,竟然撞见了哈利波特9¾站台。我并不是哈迷,既然偶遇了,那就打卡一下吧😝好在时辰早,排队的人并不多。工作人员非常耐心地帮你带围巾、递魔法棒,还配合地抛起围巾像是要飞起来的样子…先生用手机拍下了我的仿哈照片,好玩啊😂</p> <p class="ql-block">对于哈迷们来说,这里是巫师们的隐蔽站台。每年9月1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生都会在这里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返校上学。要乘坐这趟车,得径直朝第9和第10站台之间的隔墙冲过去,穿过隔墙才能到达魔法世界。</p> <p class="ql-block">到坎特伯雷西站下车,走路几分钟就看见西城门塔楼。</p> <p class="ql-block">建于1380年的西城门是坎特伯雷仅存的中世纪城门,高18米,登上塔楼可俯瞰小镇全貌。这里融合了历史与现代元素,曾是朝圣者的必经之路。‌‌走近看,城门在修,只能按着→绕路进城。</p> <p class="ql-block">沿着圣彼得街没走多远,就在东边不远与佳巷(Best Lane)交汇的路口上看见一尊立着的长者铜像。</p> <p class="ql-block">地上的二维码告诉大家,这是大名鼎鼎的乔叟(Geoffrey Chaucer)-"英国文学之父"。记得我英格兰漫游(一)中提及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吗?其中的"诗人角"就是因他而来的。他的一部《坎特伯雷故事集》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雕像底座刻画的应该就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那群从伦敦出发至坎特伯雷的朝圣者,在晚间轮流讲故事消磨时光。</p> <p class="ql-block">比尼艺术与知识之家(前身为皇家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以及坎特伯雷图书馆)位于坎特伯雷市中心高街的前比尼研究所大楼内。这座建筑的名字来源于它的捐助者詹姆斯·乔治·比尼博士,是坎特伯雷的一名医生,后来移民到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变得非常富有,被称为 "钻石吉米"。他于1891年去世,并在遗嘱中留下了一笔钱给坎特伯雷市。 </p> <p class="ql-block">内部画廊有一个特别展厅,专门展出当地艺术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托马斯·西德尼·库珀</span>(Thomas Sidney Cooper)的作品,他以牛肖像画而闻名。而门外的这位女士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女性作家,同时还是诗人和皇家的间谍,活跃于17世纪王政复辟时期,名叫阿芙拉·贝恩(Aphra Behn,1640-1689)。</span>她以开创性的文学成就、间谍生涯及对女性写作权利的推动而闻名。地面的石板上刻着卡米拉于2023年2月为雕像揭幕。</p> <p class="ql-block">贝恩,这位生前备受争议的"英国萨福"(The English Sappho),死后却得享荣名,安葬于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不过她的坟墓并不在"诗人角",而是位于教堂的东廊。墓碑上刻有一行诗句:"才智永远也敌不过道德,躺在此处之人便为明证"。</p> <p class="ql-block">小镇中心历史气息浓厚,各式的茶室咖啡厅、面包铺和小餐馆、手工艺品小店铺及画廊沿着窄窄的小巷,一家连着一家地两边铺开。</p> <p class="ql-block">"太阳酒店"曾名为"小酒馆"(Little Inn),建于1503年,因为狄更斯曾在此逗留而出名。《大卫·科波菲尔》有关于该酒店场景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小道的两侧鲜有现代建筑,大多是黑色木条勾勒出的木筋房。</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街上寻找地图上的大教堂,又是差点走过,因为那扇英国的梵蒂冈-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大门被维修的"遮羞布"挡着,而且还不是一色的,晕😇</p> <p class="ql-block">幸亏在网上看见过大门的照片,不然的话真不敢确定我们看到的是坎特伯雷大教堂。</p><p class="ql-block">这座大门最早建于16世纪初的都铎王朝时期,门上方正中是亨利七世的盾徽,两侧有代表都铎王朝的玫瑰与吊闸标志。据大教堂的官方介绍,这座门很可能是亨利七世为纪念自己的长子亚瑟(Arthur Tudor,1486-1502)而命人修建的。国王临死前还一直念叨着亚瑟的名字,不幸的是他最器重的长子16岁便夭折了。</p><p class="ql-block">此门在1931-1973年间就已经历了漫长而细致的修复,天使、盾徽和窗饰等繁复的雕刻显得与众不同。中间的耶稣是1990年按原样重塑,没有采用惯常的受难形象,而是复活后重返人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借网络之图及文字)</p> <p class="ql-block">公元597年,传教土奥古斯丁受教皇委派,从罗马远赴英国传教。他在四十名修士的伴随下,来到当时肯特王国的都城-坎特伯雷并对一座旧的罗曼式教堂进行了改建。</p><p class="ql-block">虽然当年的国王是一个异教徒,但王后却笃信基督教。在王后的支持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成为首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并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坎特伯雷便成了英国基督教信仰的摇篮,英国的梵蒂冈。</p> <p class="ql-block">之后,教堂经历了多次的改建,风格从罗曼式逐渐过渡到哥特式。1170年贝克特的殉教使得教堂成为了全世界基督徒的朝圣地。1506年请来了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才完成至现在的模样,又过了208年,西门旁的北塔才得以落成。</p> <p class="ql-block">中殿建于1391-1405年;南北耳堂建于1414-1468年。1538年亨利八世推行的宗教改革,隐修院遭解散,珍贵的圣物及建筑石材都遭到了破坏和偷盗。抬头仰望,一根根立柱拔地而起,很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中殿北侧有个圣水盆,是罗彻斯特的主教于1639年献给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据说1643年曾被清教徒打碎,后被教堂人员藏起,风波过后才被重新修复。圣水盆的顶部装饰着四位福音书作者和其他使徒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中殿尽头大西窗的彩色玻璃大部分都是高龄800年之上了,是英国最古老的彩色玻璃之一,底部左数第四的那幅"掘地的亚当",作于1176年。</p> <p class="ql-block">这座哥特复兴式的讲道坛为英国建筑家乔治·博德利(George Frederick Bodley)于1898年设计,突出刻画了与坎特伯雷大教堂有关的几位圣徒。</p> <p class="ql-block">教堂中部的南翼有个圣米迦勒礼拜堂,悬挂的旗帜属于原皇家肯特军团,也就是现如今的威尔士亲王(威廉王子)皇家团。祭坛前的那本军团阵亡将士的花名册如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一样,在每日的祈祷中都会被翻过一页。这种将军事历史融入宗教空间的做法,既是对牺牲者的缅怀,也通过日常仪式将军团精神与信仰实践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载体。</p> <p class="ql-block"><b>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开创者)与‌托马斯·贝克特‌(时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曾为密友,但贝克特在1162年就任大主教后,立场从支持王权转为维护教会特权,与亨利二世在司法权、教士豁免权等问题上激烈冲突。</b></p><p class="ql-block"><b>亨利二世1164年通过《克拉伦登宪章》试图限制教会权力,但贝克特拒绝签署并流亡法国,导致双方关系彻底破裂。</b></p><p class="ql-block"><b>1170年12月,亨利二世在诺曼底得知贝克特流放期间仍坚持绝罚(开除教籍),盛怒之下说出:“难道就没有人能为我除掉这个麻烦的教士?”</b></p><p class="ql-block"><b>四名骑士(威廉·德·特雷西、雷金纳德·菲茨乌尔、休·德·莫尔、理查·勒·布兰)将这句话理解为刺杀许可,返回英格兰于12月29日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刺剑杀害了贝克特。</b>(引自媒体)</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著名的殉教之地。</p> <p class="ql-block">贝克特之死‌引发欧洲震动,1173年他被封为殉道圣人,坎特伯雷成为重要朝圣地。亨利二世被迫公开忏悔(1174年),并签署《阿夫勒尔条约》承认教会特权。此事件削弱了王权,但最终通过《1215年大宪章》和后续立法,英格兰逐渐形成政教分立的传统。</p><p class="ql-block">贝克特是‌第四位‌被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前三位为:1048年的奥尔德雷德、1012年的阿尔费斯、978年的邓斯坦),但他是唯一因政教冲突遇害者。</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的这个祭坛制作于1986年,刺杀大主教凶器的剑尖被涂成红色,仿佛还滴着鲜血。之所以取名"剑尖祭坛"是因为据传当时刺杀贝克特的一名骑士因用力过猛而将剑尖断在了石头地面上。据教会保留的刺杀贝克特事件的目击者证词,四名骑士轮番用剑刺向贝克特的头,贝克特的主教冠被砍掉,脑浆和鲜血淌了一地。</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礼拜堂所在的位置在12至16世纪期间曾经是托马斯·贝克特的教堂,被称为"贝克特王冠(Becket's Crown)"。三面13世纪制作的彩色花窗,左边的这扇被称为"贝克特窗",画面中有身着大主教袍的肖像、主教与国王争执和被杀的场景;中间是"救赎窗",从下到上讲述着基督的故事;右边的是"奇迹之窗",绘制了贝克特死后的神迹和葬于地宫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唱诗班席由于12世纪的一场大火,几乎全部崩塌,现在看到的是后来重建的哥特式建筑,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蜡烛燃烧的地方,在1220年至1538年间曾是坎特伯雷的圣·托马斯神龛,当年为了放置圣龛还专门铺设了拼花马赛克地面,亨利八世时下令将其摧毁。</p> <p class="ql-block">除了大主教,在圣三一礼拜堂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华丽的墓穴,北边是亨利四世夫妇的棺墓,南边则是"黑太子"(Black Prince)爱德华的墓穴。身为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嘉德勋爵士(KG)的爱德华是英王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的儿子, 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二世(King Richard II)的父亲。 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先于父皇死去的王子,英法百年战争中为英国立下赫赫战功,在英格兰人的心中, 他是一位英雄。</p> <p class="ql-block">黑太子可以说是英国历史最厉害的太子,英法百年战争早期,十几岁的他就开始独当一面,带兵多次击败法国军队,帮助父亲爱德华三世攻占了半个法国。其生前仅以出生地"伍德斯托克的爱德华"被记载,16世纪后才被赋予"黑太子"的符号化标签‌。黑太子之称由来说法不一,但1355年他率军洗劫阿基坦公国时纵兵劫掠,法国人以"心肠黑"形容其残酷‌,这点是铁证。</p> <p class="ql-block">依据黑太子死前的愿望,他被安葬于坎特伯雷大教堂内。棺墓上方悬挂着他生前常用的物品是复制品,真品陈列在墓室西端。脚下还卧着爱德华生前最喜欢的小狗。他的墓志铭:"世人视我曾如当下的你,如今的我正是你未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幅16米长的手工编织纺织品"玛戈·塞尔比登月"悬挂在大教堂三一教堂附近的天花板上…扫二维码翻译后得知,原来这是对编织的数学和技术可能性的庆祝,以及在音乐和编织纺织品中发现的图案、音调和节奏的交叉。蓝啡音乐的灵感来自纳瓦霍妇女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她们利用自己灵巧的编织技能生产了阿波罗11号的集成电路和内存核心,从而成功地实现了1969年的登月。</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依然不解大教堂里悬挂此作品的意义何在?</p> <p class="ql-block">教士礼拜堂建于14世纪,内部的彩绘玻璃描绘了从坎特伯雷大教堂创办初期到维多利亚王朝期间的伟人画像,以英格兰最大规模的教士礼拜堂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回廊围合的草坪里依旧可见葬在此处的墓棺。</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出了被英国诗人奥登比喻为"灵魂的巨轮"大教堂,心情也变得轻松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在有着圣乔治塔的街上吃了麦当劳后,我们就顺着东边的老城墙去往坎特伯雷东站。之所以这么由西站往东站走,目的就是为了不走回头路,可这么一来,先前因修路而绕过的西城门塔楼前的护城河就只好错过了。坎特伯雷,它的"莫奈油画小镇"美誉的景色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寻着坎特伯雷的历史前行,往东站方向走实际上是走在古城墙的道上。这座用当地特殊岩石建造的城墙始建于1100年,后来却因战争不断和其他的原因,断断续续直到18世纪末才算完工。历经几个世纪的古城墙,带着悠然质朴的英格兰风情,静静屹立在清澈的蓝天下,仿佛一位老者,默默地关注着小小古镇的现代生活。</p> <p class="ql-block">坎特伯雷东站对面便是过街天桥,桥的另一头直接就搭在城墙上了,车站的信息牌上显示着我们回伦敦的车晚点。更有意思的是,在欧洲旅行坐了那么多次的火车,第一次遇到晚点后英铁会根据晚点的时长给予赔付,而且是真的,迟到20分钟,赔付了车票的25%🤣</p> <p class="ql-block">相比较中国游客去的不多的坎特布雷,今天我们要去的莎士比亚出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可是连团队游都不会落下的小镇。距离伦敦约180公里,火车从马里波恩站发出,中途需要换乘一次,行程二小时左右,还是很方便的。</p> <p class="ql-block">在英国乘火车与欧洲其他国家最大区别是车票上没有车次以及快车或慢车的标识。发车前大约15分钟,候车厅的电子显示屏上才会给出相关的发车信息:中途停靠站、目的地以及站台号。因那次在米兰车站换车留下的阴影,一开始我多少有点焦虑,但实际坐过一次后发现英铁的火车站井井有条,各类信息张示清晰,完全没有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那般混乱。车厢里没人大声喧哗,能感觉到英国人特有的矜持和礼貌。</p> <p class="ql-block">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车站站名标牌十分不显眼的出现在月台上,这是一个小站,人不多,但莎翁的氛围已经拉得很满了。</p> <p class="ql-block">从车站往镇子中心走,路边市场上的莎士比亚纪念喷泉是一座建于1886年的钟塔。一位美国的出版商送给小镇的礼物,用以纪念莎士比亚,同时也用以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禧。</p> <p class="ql-block">小镇主街的莎士比亚全身雕像是2022年才设立的,由托尼·伯德(Tony Bird)家族赠送给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难怪10多年前来时并未见到过。新雕像塑造出正值盛年的莎翁形象,虽然留有胡子且发际线后退,但整体姿态精神、英姿勃发。有游客评论这座雕像远不如西敏寺诗人角上的那一尊庄重与深邃,但它的设立进一步丰富了小镇的莎士比亚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云集了游客人群的亨利街</p> <p class="ql-block">1564年4月23日,传统上被认为是文坛巨匠莎士比亚的生日。其实莎翁的实际生辰日并无最终考证,就连出生地故居的房门上也只是书写着"我们相信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就出生在这个房间",并没有具体到几号。然而莎翁的逝世日实为1616年的4月23日,这会不会是一种"人为"的奇缘?</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出生地(Shakespeare's Birthplace)位于亨利街,是一幢典型的都铎式风格两层木制小楼,建于1531年,距今将近500年。</p> <p class="ql-block">参观莎士比亚故居的队伍很长,我们也就没去凑这个热闹。户外,学生们席地而坐,听着莎翁童年和青少年时光的讲解,尽管他的童年实际上一片空白。因为从1564年受洗到1582年结婚,没有任何关于这期间的文字记录。早已超越"文化景点"范畴的文豪故居已经成为兼具休闲功能的精神驿站。</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内花园</p> <p class="ql-block">怎么走看都不会无视1994年7月22日揭幕的青铜小丑雕像:莎翁《皆大欢喜》中的小丑试金石夸张又活泼的造型。</p><p class="ql-block">这是安东尼·P·伯德赠送给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礼物,以表达他对这座他出生、生活和工作并给予他深厚友谊之城的敬意:好运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正面刻着一句:O,noble fool! A worthy fool!(哦,高贵的傻瓜!一个有价值的傻瓜!)</p> <p class="ql-block">雕像的另外三面分别刻有《第十二夜》、《哈姆雷特》和《皆大欢喜》剧中的台词。(点击照片🔍看)</p> <p class="ql-block">整个小镇的"莎士比亚浓度"超高。镇上有诸多莎士比亚及其家人有关的居所,比如旧居(出生地)、新居(莎翁去世之处)、莎士比亚妻子的旧居(安妮哈瑟薇小屋)以及女儿女婿的故居等。</p> <p class="ql-block">这组红砖楼房是镇上的莎士比亚中心。门的上方有莎士比亚家族纹章的全套:最上面有"猎鹰抓住倾斜的都铎王朝长矛"作为冠饰;中部金色盾牌上有一条右斜的黑条纹,条纹上有一支镶银头的矛‌,有人将这支矛寓意为莎翁手中的"笔";最下面的拉丁语(Non Sanz Droict)是家族纹章上曾题有的箴言"非无权也",进一步强调了其权利主张。</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的新居/新广场建于1483年,是当时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区最大的房子,威廉·莎士比亚于1597年买下。这里成了他自己的家,妻子安妮以及他们的女儿苏珊娜和朱迪思都住在这里。莎翁在这里度过了十九年,写下了最重要的剧作,并于1616年4月在此去世。房子传给了他的女儿苏珊娜·霍尔,在她1649年去世后,又传给了他的孙女伊丽莎白·纳什。</p><p class="ql-block">不过现在房子已经不复存在,只是把故居所在地围了起来,并且和旁边的房子一起改建成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自1876年以来,莎士比亚的成人之家被保存为花园,并由莎士比亚出生地信托管理。经过广泛的考古调查,新广场的花园重新展示并于2016年开放。</p> <p class="ql-block">相邻的纳什之家-莎翁孙女夫妇的居所,托马斯·纳什是莎士比亚好朋友的儿子,曾经担任过郡长助理。</p> <p class="ql-block">小镇完整地保留了都铎王朝的建筑风格:倾斜的木梁、菱形玻璃窗、石板街道,仿佛将游客带回到16世纪的英格兰。街区两旁的建筑大多是整排的黑白半木结构的房子,其间也搭配几栋红砖小楼。</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曾经就读过的文法学校</p> <p class="ql-block">有以莎士比亚名字命名的旅店;有售卖有关莎士比亚的书籍、图画及人偶的纪念品商店;还有随处可坐下来歇歇脚的小餐馆…总之,小镇的商业氛围很浓。</p> <p class="ql-block">18世纪建造的黄色房子是小镇上最贵的房子,据说是因为造房的石头特别值钱,现为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仔细放大看,正立面上有一座白色的莎士比亚像,真可谓与西敏寺里的沙翁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查普尔街(Chapel St)上的汇丰银行,是一座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红色建筑,门拱上有镏金的"OLD BANK(老银行)"字样。抬头仰望,拱的下方还有金色背景下莎士比亚正襟危坐手握鹅毛笔写作的画像,千万别以为是基督啊🤣</p> <p class="ql-block">通往圣三一小教堂的路上,不见几位游客。</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有一大块墓地,墓碑大小不一,数目众多,看来看去找不到莎士比亚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算是中等规模,不大。但比起乡村里的小教堂,这里还算是比较有气派了,只是多少有点拥挤。</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教堂历史悠久,建于1210年,这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莎士比亚家族的安葬地。原来莎士比亚的墓葬位于內殿,入内参观需要另付5英镑。</p> <p class="ql-block">地面并排的棺墓,上面没有墓碑,只是在地上划出一块地方刻着名字。教堂很用心,每一处都放一块注明名字的小牌子。从左至右为莎翁的妻子安妮、莎翁本人、孙女的丈夫托马斯·纳什、女婿约翰·霍尔医生及女儿苏珊娜。</p> <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游客参观,莎翁的墓地还特用黑框给圈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墓地旁边的墙上有莎士比亚的纪念碑,上面是他的半身像。(手机遥拍实在清晰不了)</p> <p class="ql-block">莎翁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好朋友,看在耶稣的份上,不要挖掘这里的尘土。 放过这些石头的人是有福的,移动我尸骨的人必受诅咒。"</p> <p class="ql-block">旁边破损的洗礼盆是莎士比亚洗礼时使用过的。教堂的墙上仍挂着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原始登记册,其中详细记录了莎翁1564年的洗礼和1616年埋葬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走出圣三一,终于来到了埃文河畔。看河面上游船划过,🦢游过…感觉即舒适悠闲又灵动宁静。</p> <p class="ql-block">喜欢这种风貌的小镇,毕竟它也是属于科兹沃尔德地区,英国的美丽乡村。</p> <p class="ql-block">安妮·哈瑟薇的故居本无意去看,但是我们在赶往回伦敦火车站的路上不知怎么地照着指路牌就走到了。去时,行走在镇子的内部小径上,时而穿越看似死胡同的窄道,时而又来到了街区空旷的运动场地,总之无人可问,我们就一直走,走的都要怀疑人生时,这间莎翁妻子娘家的茅草屋就出行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安妮的出生地是一幢源自15世纪的农舍,房子很大,外观为典型的都铎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这个房子同样有一段被保护的历史,当年狄更斯以及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对保护此屋做了很多努力和贡献,使得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座五百年前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旅行中,许多景点是生造的,几乎所有名人旧居都是后人摆设敛钱用的。搞文旅就是编故事,凭吊名人故居和古战场一样,别指望拾得旧刀枪,你凭吊的只是你内心认知罢了!否则,毫无兴致"。</p><p class="ql-block">巧遇了几位留学生说:里面没啥可看☺️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妮之家,虽然我们"千辛万苦"找到了,但也只是在外围拍了几张照片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因为莎士比亚,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成为了一个文化游览胜地,世界各地的游人每天不断。我们完满地结束了拜访莎翁之旅,回程的火车离开时拍得一张照片,这里牛牛的生活环境也是让人羡慕无比🤗</p>